分式教案

时间:2025-04-05

分式的教案(通用12篇)

分式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分式的概念,会判断一个代数式是否是分式;

  2.能用分式表示简单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能解释简单分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

  3.能分析出一个简单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

  4.会根据已知条件求分式的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正确理解分式的意义,分式是否有意义的条件及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也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京沪铁路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纵贯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全长1462,是我国最繁忙的铁路干线之一.

  如果货运列车的速度为a/h,快速列车的速度为货运列车2倍,那么:

  (1)货运列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

  (2)快速列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

  (3)已知从北京到上海快速列车比货运列车少用12h,你能列出一个方程吗?

  二、探索活动:

  列出下列式子:

  (1)一块长方形玻璃板的面积为22,如果宽为 ,那么长是 .

  (2)小丽用 元人民币买了 袋瓜子,那么每袋瓜子的价格是 元.

  (3)正 边形的每个内角为 度.

  (4)两块面积分别为 公顷、 公顷的棉田,产棉花分别为 ㎏、 ㎏.这两块棉田平均每公顷产棉花 ______㎏.

  思考:1.这些式子与分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上述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分式的概念:一般地,形如 的式子叫做分式,其中A和B均为整式,B中含有字母.

  下列各式哪些是分式,哪些是整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

  三、例题精选:

  1.试解释分式 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查看全文

分 式(精选14篇)

分 式 篇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概念,了解有理式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3.通过类比分数研究分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类比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类比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对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又是变化发展的辨证观点的再认识.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明确分式的分母不为零.

  2.疑点及解决办法    通过类比分数的意义,加强对分式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前面所研究的因式分解问题是把整式分解成若干个因式的积的问题,但若有如下问题:某同学分钟做了60个仰卧起坐,每分钟做多少个?可表示为,问,这是不是整式?请一位同学给它试命名,并说一说怎样想到的?(学生有过分数的经验,可猜想到分式)

  【新课】

  1.分式的定义

  (1)由学生分组讨论分式的定义,对于“两个整式相除叫做分式”等错误,由学生举反例一一加以纠正,得到结论:

  用、表示两个整式,就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如果中含有字母,式子就叫做分式.其中叫做分式的分子,叫做分式的分母.

  (2)由学生举几个分式的例子.

  (3)学生小结分式的概念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分母中含有字母.

  ②如同分数一样,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

  (4)问:何时分式的值为零?[以(2)中学生举出的分式为例进行讨论]

  2.有理式的分类

  请学生类比有理数的分类为有理式分类:

查看全文

分 式(精选17篇)

分 式 篇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概念,了解有理式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3.通过类比分数研究分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类比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类比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对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又是变化发展的辨证观点的再认识.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明确分式的分母不为零.

  2.疑点及解决办法    通过类比分数的意义,加强对分式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前面所研究的因式分解问题是把整式分解成若干个因式的积的问题,但若有如下问题:某同学分钟做了60个仰卧起坐,每分钟做多少个?可表示为,问,这是不是整式?请一位同学给它试命名,并说一说怎样想到的?(学生有过分数的经验,可猜想到分式)

  【新课】

  1.分式的定义

  (1)由学生分组讨论分式的定义,对于“两个整式相除叫做分式”等错误,由学生举反例一一加以纠正,得到结论:

  用、表示两个整式,就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如果中含有字母,式子就叫做分式.其中叫做分式的分子,叫做分式的分母.

  (2)由学生举几个分式的例子.

  (3)学生小结分式的概念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分母中含有字母.

  ②如同分数一样,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

  (4)问:何时分式的值为零?[以(2)中学生举出的分式为例进行讨论]

  2.有理式的分类

  请学生类比有理数的分类为有理式分类:

查看全文

分式的基本性质(通用7篇)

分式的基本性质 篇1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分式的定义?

  2.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途?

  【新课】

  1.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由学生小结出: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即:

  ,

  (其中是不等于零的整式.)

  2.加深对分式基本性质的理解:

  例1  下列等式的右边是怎样从左边得到的?

  (1);

  由学生口述分析,并反问:为什么?

  解:∵

  ∴.

  (2);

  学生口答,教师设疑:为什么题目未给的条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解:∵

  ∴.

  (3)

  学生口答.

  解:∵,

  ∴.

  例2  填空:

  (1);

  (2);

  (3);

  (4).

  把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开展竞赛,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准确,并能小结出填空的依据.

  例3  不改变分式的值,把下列各式的分子与分母中各项的系数都化为整数.

  (1);

  分析学生讨论:①怎样才能不改变公式的值?②怎样把分子分母中各项系数都化为整数?

  解:.

  (2).

  解:.

  例4  判断取何值时,等式成立?

  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结果:

  ∴.

  (二)随堂练习

  1.当为何值时,与的值相等

  A.B.C.D.

  2.若分式有意义,则,满足条件为( )

  A.B.C.D.以上答案都不对

  3.下列各式不正确的是( )

  A.B.

  C.D.

  4.若把分式的和都扩大两倍,则分式的值

  A.扩大两倍 B.不变

  C.缩小两倍 D.缩小四倍

  (三)总结、扩展

  1..

  2.性质中的可代表任何非零整式.

  3.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4.利用将分式的分子、分母化成整系数形式,体现了数学化繁为简的策略,并为分式作进一步处理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布置作业 

  教材P61中2、3;P62中B组的1

  (五)板书

查看全文

分 式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概念,了解有理式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3.通过类比分数研究分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类比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类比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对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又是变化发展的辨证观点的再认识.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明确分式的分母不为零.

  2.疑点及解决办法    通过类比分数的意义,加强对分式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前面所研究的因式分解问题是把整式分解成若干个因式的积的问题,但若有如下问题:某同学分钟做了60个仰卧起坐,每分钟做多少个?可表示为,问,这是不是整式?请一位同学给它试命名,并说一说怎样想到的?(学生有过分数的经验,可猜想到分式)

  【新课】

  1.分式的定义

  (1)由学生分组讨论分式的定义,对于“两个整式相除叫做分式”等错误,由学生举反例一一加以纠正,得到结论:

  用、表示两个整式,就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如果中含有字母,式子就叫做分式.其中叫做分式的分子,叫做分式的分母.

  (2)由学生举几个分式的例子.

  (3)学生小结分式的概念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分母中含有字母.

  ②如同分数一样,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

  (4)问:何时分式的值为零?[以(2)中学生举出的分式为例进行讨论]

  2.有理式的分类

  请学生类比有理数的分类为有理式分类:

查看全文

第六册分式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星期
一、复习要点
1、分式的通分和约分
2、分式的定义域
3、分式的化简和求值
二、复习过程
1、求代数式的值:①化   ②代     ③算
例:①已知x+y=5;xy=3,求x3y+2x2y2+xy3
        ②已知a=-1,b=-3,c=1,求   a2b-[      a2b-(3abc-a2c)-4a2c]-3abc
        ③已知a=             求                   ÷(         -             )+
      
        ④已知x=                 y=                 ,求        +
2、分式的通分和约分
(1)通分最简公分母:小;高
(2)约分:注:               与                  和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