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第4页例2、做一做、练习一第4题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毫米、米和厘米这三个长度单位,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认识分米。课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通过安排大量的实践活动,运用量一量、画一画、数一数、比划比划等方式,使学生充分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从而学习长度单位分米,让他们感到分米的产生是日常测量的需要,初步建立起分米的表象。重视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教材中所用物品均来自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用品,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分米的必要性。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材分析]
“分米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学期关于长度单位的一个知识点。学生已经学习过米、厘米和毫米,对于分米由于实际生活中应用得少,学生接触的也不多,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充分做好各种准备,以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会选择分米做单位进行测量,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在测量的过程中理解单位的实际意义,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或语言表达。
3.在实际测量中,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石院小学 邓义彬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五册60-61页,毫米、分米的认识,练习十六1、2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重点: 通过直观和操作,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教学难点: 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准确选用长度单位表示物体长度。教学用具:直尺、米尺、回形针、铁钉、一分硬币、小黑板。教学过程:一、 复习旧知:我们以前学过的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或一段距离用什么作单位?(厘米、米)用手势表示一下。 量一量文具盒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样量的? 量一量一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多少? 这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二、探索新知1、导入:今天要学习的新的长度单位,可以量更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短的距离,并且能量得更准确,这就是毫米。(板书:毫米 的认识) 2、毫米的认识 ⑴、教学例1 ①、学生观察直尺:尺子上有些什么刻度?除了我们学过的厘米刻度外,还有刻度吗?(厘米里有更小的格) 观察1小格的长度,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吗? 问:谁知道每1小格的长度是多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1厘米中间每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②、我们通过厘米认识了毫米,那么厘米和毫米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分组:数一数1厘米里面有多少毫米?你是从哪个刻度数到哪个刻度的? 讨论:厘米和毫米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 生答后板书:1厘米=10毫米 ③、数一数2厘米里有多少毫米?想一想3厘米、5厘米呢? ④、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量一量一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再用手感觉一下,看刚才的手势是否恰当。 说一说,1毫米的长度是什么样的? ⑤、例举生活中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 ⑵、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多少毫米?将结果填在书上。 ⑶、观察“做一做”第3题,你能读出回形针和铁钉的长度吗?你是怎么读出来的?(回形针28毫米,铁钉38毫米) 动手量一量回形针和铁钉的长度,你能读出来吗?拿出你量的物体,说出长度。(回形针29毫米、铁钉39毫米、52毫米) 通过回答,指出测量允许有误差,但不能太大。 3、分米的认识 如果测量课桌的宽用毫米作单位,方便吗?(不方便)为什么?(课桌的宽较长,毫米较短)因此我们来学习另一种长度单位。 ⑴、教学例2 ①、拿出米尺,观察还有什么新的长度单位? 生答后板书:分米 问:1分米是多长呢?(10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板书:1分米=10厘米 让学生出示分米塑料尺,量一量它的长度,再用手感受一下。 ②、1米等于多少分米呢?(10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演示:在米尺上数一数,1米里面是不是10分米。 板书:1米=10分米 ③、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用分米塑料尺检查。 ④、例举生活中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⑵、用塑料分米尺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 ⑶、用塑料分米尺量一量课桌的宽大约是几分米? ⑷、你想量出几分米的带子给同学们看,用手举起来。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小结后,用手势表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再齐读一遍进率。四、巩固应用(出示小黑板): 1、量一量下面图形的边长,以毫米为单位。(书63页1题) 左边的同学量三角形,右边的同学量长方形。指名说结果,集体订正。 2、在横线上填上米、分米、厘米、毫米。(书63页2题) 同桌互说,再指名说出结果。 3、用线把相对应的左右两边连起来。 公路宽 10分米 一把钥匙 6米 一支圆珠笔 170厘米 课桌长 40毫米 邓老师高 13厘米五、拓展创新:生活和学习中,你用到了许多物品,你想量一量它们的长度吗?请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表示。 分组进行。
小三数上-第一单元(测量)-“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说明
5.1.2 《千米的认识》的教学设计与评析|人教课标版(精选17篇)
5.1.2 《千米的认识》的教学设计与评析|人教课标版 篇1
使用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70一71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千米慨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课前活动:量出到l00米的实践活动,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从新贾桥沿方塔街走到华联,再到娱乐中心,沿操场走1圈(200米),看看用了多少时间?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前几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场上进行了测量。
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想:我们是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100米的?(米)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谁能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厘米)
(2)测量硬币的厚度。(毫米)
(3)测量课桌的高。(分米)
(4)测量教室的长。(米)
师:如果要测量常熟到苏州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师:用米测量太麻烦了。常熟到苏州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5.1.2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通用13篇)
5.1.2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 篇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五册P、45——P、47
教学目标 :
1、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
2. 运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千米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估计、推算和分析能力
3、初步学会用千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4、感受千米与实际生活地紧密联系,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感知和认识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
一、谈话交流、引出千米:
1、同学们!在长度单位家族中,你认识了哪几个朋友呀?(贴出:毫米、厘米、分米、米)
你能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吗?
2、同学们走1米大约是几步呢?
请看录象:
(一个小朋友测量,一个小朋友走。)
提问:再想想,走100米,大约是几步呢?(200步)
照这样计算,走1000米是多少步呢?
3、谈话:我们老学校的跑道一圈是200 米,你们走一圈大约是几分钟?走一圈是3 分钟,那走5圈大约需要几分钟?走5圈也就是走了多少米,(1000米)
1000米也可以写做1千米。不过,1000米和1千米听起来不大容易区分,谁能想个办法通过不同的朗读,把他们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1、千米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又一个成员(贴出:千米)
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公里”,可以用符号“km“来表示(贴出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