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来了》教案(精选12篇)
《风来了》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风来了。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风车的制作过程。
课前准备:
小黑板、剪刀、纸、大头针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猜谜语。
云儿见它让路,
小树见它招手,
禾苗见它弯腰,
花儿见它点头。
2、板书课题:6、风来了
过渡: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些有关风的知识。
二、新课
1、提问:风吹红旗,是旗动,还是风动?
2、小实验:出示小旗,让学生观察,旗不动,打开窗户或用风扇扇风,旗在动。再让学生回答问题。
3、你是怎样知道有风的?看得到吗?(通过观察、感受到的)
4、你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空气流动形成风)
《风来了》教案 篇2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衣服被风吹动的样子。
2、鼓励幼儿大胆想像,乐意合作,体验表演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风来了》的音乐磁带和课件(课件一:挂在衣架上的静止的衣服;课件二:衣服在小风中的动态;课件三:衣服在大风中的动态)。
2、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观察衣服被风吹动的样子。
活动过程:
1、看课件(一),自由模仿表演挂在衣架上的衣服。
2、尝试表现衣服被小风吹动的动态。
①请幼儿发挥想像,用动作表现衣服在小风中的状态。
②启发幼儿互相交流自己创编的动作,并带领幼儿互相学习。
③看课件(二),引导幼儿观察衣服在小风中的动态。
《风来了》优秀教案(精选14篇)
《风来了》优秀教案 篇1
一、设计理念:
神奇的大自然变换无穷,我们每天亲近她,细细体味着阳光、冰雪、风雨、雷电带来的温暖、寒冷、凉爽和震撼……三年级的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和现象,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平时学生就积累了一些关于风的感性体验和一定的理性分析,并能对常见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和简单的描绘。他们上课思维活跃,敢于想象,乐于动手。通过媒体资料的进一步了解和小组探讨,培养学生从生活中熟悉的经历和现象中去发现问题是很有益的。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各种性质风的特点,学习风的表现方法;
2、培养对大自然、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3、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记忆力的发展;
重点难点:
让学生感受风在不同季节时的特点;
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绘画形式表现风吹来时的情景;
如何运用不同绘画形式表现风吹来时的情景;
教学准备:
教师:CAI课件、范作、示范教具
学生:绘画工具
三、教学过程:
(一) 引导阶段:
1、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倾听,听到了什么声音?想象到了怎样的场面?
生:(惊喜的异口同声回答)是风的声音!板书课题:风来了。
分析:利用听觉来让孩子们初步感受风,看不见摸不着的风,说出这是不同的风声,自然也联想到不同的画面效果.很快地就进入到情境中了。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2、实验:风扇和柳树(模型)。
师:仔细观察当风吹来的时候,柳树会发生什么变化?想想当风速、风向发生变化时,又会有什么不同?
风来了(精选14篇)
风来了 篇1
教学内容
第4课 教学
目
标
1.学习风的表现方法。
2.培养对大自然、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发展想象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3.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记忆刮风时周围事物和人物的变化。
2.运用线条大胆地表现对风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件、彩纸、彩笔、硬纸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研组长签字
美术课时备课
教学过程:
第9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记忆交流
1.同学们,请你们把小耳朵竖起来仔细听听,有位我们熟悉的朋友来到了课堂中,它是谁?(播放各种风声,触动学生的记忆)
2.你在自然界中还认识哪些风?(微风、狂风、龙卷风)
3.出示课题:风来了。
三、演示观察
1.请你与同桌或前后桌说说风来时各种事物的形态有什么变化。
2.你们看看屏幕上出现的现象与你们说的一致吗?
3.我想请2、3名最细心的同学来补充屏幕上没有的风来时事物的变化现象。
四、尝试训练
1.书上有几幅图,谁能说说风吹过来时它们有什么变化吗?
2.如果是微风它们有什么变化?如果是狂风呢?
3.逆风和顺风时事物的变化一样吗?有何不同?
4.请把你们的想法画出来,然后同桌评一评谁画得最形象。
5.风来了时物体形态的变化:
(1)人物头部,强调头发的飘动或帽子飞起来。
(2)人物身体,强调衣服的飘动,红领巾随风飘扬。
(3) 人物的手,捂头或捂住衣服。
美术课《风来了》教案(精选11篇)
美术课《风来了》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风的利与弊,引导幼儿辩证的看待事物,从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2、知道怎样做才能减少风灾,可以利用风来做什么。
3、在活动中能和同伴协调配合,在合作中互相学习。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认知能力。
5、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重点难点
怎样做才能减少风灾,可以利用风来做什么。
活动准备
1、请家长与孩子一起观察一些与风有关的现象:挂在室内的装饰小花、小鸟挂件在飘动;树的摇动;水中的浪等。
2、物品准备:注射器、气球、扇子、羽毛、吹管、细绳、喷雾器、电吹风、蚊香、风扇、碎纸屑、纸板、饮料瓶等。
3、知识准备:风的谚语;寻找不同的风等。
活动过程
一、动手实验,了解风产生的原因
1、教师用注射器吹起一个气球,并用细绳扎好。在吹气球的过程中,与幼儿互动。
师:气球有什么变化?
幼:变大了。
师:为什么变大了?
幼:因为有“气”进入气球。
师:“气”从哪儿来?
幼:从针筒中来。
师:针筒中的“气”从哪儿来?
幼:从空气中来。
小结:我们周围都是空气(为下面认识风产生的原因打下基础)。
2、教师打开电风扇,让幼儿感受到“风”。
师:现在将风扇关闭,小朋友还能感觉到风吗?
幼:没有风了。
小结:当打开电风扇时,由于空气流动,我们感觉到了风,当关闭电风扇时,空气不流动,所以就没有风了。因此,风是由于空气流动产生的。
风来了(精选13篇)
风来了 篇1
教学内容
第4课 教学
目
标
1.学习风的表现方法。
2.培养对大自然、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发展想象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3.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记忆刮风时周围事物和人物的变化。
2.运用线条大胆地表现对风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件、彩纸、彩笔、硬纸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研组长签字
美术课时备课
教学过程:
第9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记忆交流
1.同学们,请你们把小耳朵竖起来仔细听听,有位我们熟悉的朋友来到了课堂中,它是谁?(播放各种风声,触动学生的记忆)
2.你在自然界中还认识哪些风?(微风、狂风、龙卷风)
3.出示课题:风来了。
三、演示观察
1.请你与同桌或前后桌说说风来时各种事物的形态有什么变化。
2.你们看看屏幕上出现的现象与你们说的一致吗?
3.我想请2、3名最细心的同学来补充屏幕上没有的风来时事物的变化现象。
四、尝试训练
1.书上有几幅图,谁能说说风吹过来时它们有什么变化吗?
2.如果是微风它们有什么变化?如果是狂风呢?
3.逆风和顺风时事物的变化一样吗?有何不同?
4.请把你们的想法画出来,然后同桌评一评谁画得最形象。
5.风来了时物体形态的变化:
(1)人物头部,强调头发的飘动或帽子飞起来。
(2)人物身体,强调衣服的飘动,红领巾随风飘扬。
(3) 人物的手,捂头或捂住衣服。
教育笔记:别看,别看,风来了
这一天,我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一首歌:“国旗飘,树儿摇,草低头,花弯腰,快点看,春风到。”孩子们很快就熟悉了这首歌。我说:“大家看看,这位小朋友好聪明,他能看看这些现象,就知道风来了。请问你们怎么知道风来了?”按我原本的想法,孩子们能回答其中一句就相当不错了。可是没想到佳佳小朋友却来了一句:“我不用眼睛看也能知道风来了。”听后,我未加思索就直接否定了,然后继续按我的思路引导幼儿认识风。 快乐的日子过了许多天后,在一个大风的日子里,风猛烈至极刮得眼睛都难睁开。猛然间心头灵光一现,我想起了“不用眼睛也能知道风来了”这句话其实还真没错。 费尽心思瞅了好几天,终于又等到一个有风的日子。我寻机又提起这个老话题,孩子们的回答依然五花八门,可我期待的那句话却没人再提。佳佳小朋友虽然没吱声,却扑闪着两只含疑的大眼睛注视着我。于是我主动说:“上回小佳佳说不用眼睛也能知道风来了,当时我说这句话不对,现在我们一起出去感受感受,来证明一下这句话到底对不对?” 一家人欢快地来到院子里,齐齐地微笑着闭上眼睛,完全沉浸在感受风的情境中——“我的头发盖住眼睛了”、“ 我听见风在呼呼地刮” “风的力气好大啊,在推着我走”……我说:“现在我们迎着大风跑一跑好吗?”他们都闭着眼说:“老师,风顶得我跑也跑不动。” 回到教室,我们隔着窗户观察风。孩子们都说:“以后看到树枝在摆动,周围有土飞扬,就知道风来了。”幸亏我及时反思并补充,小朋友都认识了“不用眼睛也能知道风来了”没有错,今后再遇到类似情况我可要小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