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的教案

时间:2025-04-05

风筝教案(精选16篇)

风筝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感受风筝的对称美。

  2、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创造,运用多种材料装饰风筝面。

  3、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教室里布置“风筝展”,课前带幼儿参观、欣赏过各种风筝,了解风筝的基本特征。

  2、幼儿课前已经知道并练习过用不同的方法剪出两个一样的图形。

  3、《对称的蝴蝶》作业单人手一份。

  4、每组放有各种彩纸(皱纹纸、蜡光纸、卡纸、自粘纸等);剪刀;胶水;水彩笔。

  活动重点:引导幼儿初步感受风筝的对称美。

  活动难点:运用多种材料装饰风筝面。

  活动过程:

  一、带幼儿进教室,自由欣赏各种风筝。(3分钟)

  1、幼儿自由欣赏各种风筝。

  师:哇!这么多的风筝,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幼儿自由欣赏各种风筝,并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小朋友刚刚在参观时都有什么发现?

  (幼儿可以从风筝的形状、颜色、图案的对称等方面回答)

  师:这些风筝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幼:他们都是对称的,而且都有尾巴。

  二、引导幼儿感受风筝的对称美。(5分钟)

  师:小朋友刚才观察的真仔细,老师这边也有一个风筝。

  (出示《对称的蝴蝶》作业单)

  1、师:你们觉得它怎么样?(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幼1:是一只蝴蝶,但它只有一半。

  幼2:颜色不漂亮。

  2、引导幼儿感受这只风筝的左边和右边的形状和图案都是一样的。

  师:既然只有一半,还有一半应该怎样做出来呢?幼:可以用剪刀剪出来。还可以用笔画一样的。

查看全文

《风筝》教案3-(精选15篇)

《风筝》教案3- 篇1

  学习目标:  

  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课文导人: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查看全文

《风筝》教案(精选13篇)

《风筝》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 能根据具体语境,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

  2. 初步学会品析文本语言,从语言中感受人物的心情

  3. 感受鲁迅沉重、忏悔和孤独、痛苦的复杂心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圈点勾划法,品析语言,感受人物心情

  三、课堂设计

  [课前课件展示:《三月三》、读附录古诗《泊秦淮》、齐读《村居》(伴乐)]

  【导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切入课文。

  1、师:鲁迅是一个伟人,也是一个常人,他也会犯错。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作品《风筝》,(展示课题)哪位同学愿意介绍一下你所了解到的鲁迅。(学生介绍鲁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着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等作品。)(课件展示)

  2.待上课铃响后,师问: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你们见过放风筝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谁来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

  (学生谈感受:①亲手放过的,②看见别人放的。)[板书:欢快、紧张、轻松]

  可是,同学们,我们的鲁迅先生看到天上飘荡的风筝时,他的心里会有怎样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

  3.(课件展示)生读第一段。[师板书:惊异、悲哀]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师:(紧承上)这可真是太让我们感到惊讶了。看到风筝本该心中充满向往,本该涌起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怀念啊,可作者为什么会惊异和悲哀呢?就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文本,首先我请           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谁愿意?读完后请同学对他的朗读作简单的评价。

查看全文

《风筝》教案(精选14篇)

《风筝》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让孩子、家长、老师共同分享参与游戏的乐趣,加深家园情、师生情、亲子情。

  2、给孩子表现自我的机会,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促进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

  3、通过活动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孩子的心愿,促进家园同步教育。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放飞美丽的风筝。

  活动的具体安排及注意事项如下:

  活动安排:

  8:30——8:40在朝阳公园北门集中

  8:40——8:50提出制作风筝的要求

  8:50——10:30鼓励幼儿与家长自由大胆设计风筝

  10:30——11:00家长把孩子的心愿记录下来,老师、家长和孩子一起放飞风筝。

  11:00结束活动、幼儿由各家长送至幼儿园午餐。

  爱心提示:

  1、请家长带一盒笔(水彩笔或油画棒均可,老师会带水粉)。

  2、请家长给孩子穿适量的衣服、轻便的鞋子。带适量的水和食物,自带摄像机或照相机。

  3.5月12日早上8:30准时在朝阳公园北门集中。

  4、活动中注意培养孩子合作、互助、分享的良好的社会性行为

  5、教育孩子爱护环境,不攀折花草树木。

  6、教育孩子注意安全,不攀爬栏杆,不在河边逗留、玩耍。

  7、为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请各家庭在活动结束时清理自己的垃圾,并教育孩子不能随便扔垃圾。

  8.11点左右结束活动,活动后自行安排活动,没有特殊要求。

  9、请家长关注自己孩子的安全。

  10、参加家长人数不受限制。

  11、活动中,以孩子绘画为主,家长参与绘画前、用色前,要征求孩子的意见。

查看全文

《风筝》教案(精选12篇)

《风筝》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是鲁迅诸多优秀回忆性散文中的一篇。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作者严厉的自责精神充塞在字里行间,这更是文章的动人之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2、能力目标: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3、德育目标: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过程】

  一、设境导入:

  在大屏幕上展示放风筝的图片,用直观的画面和欢快的旋律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谈谈放风筝的感受。为课文学习设置情景,营造氛围。

  二、作者简介

  三、背景简介

  四、出示目标

  五、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写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听读要求: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

  (1)生听读后解答

  (2)师总结

  六、研读课文

  (一)寻找误解和冲突

  1、在文中找出描写弟弟对风筝入迷情状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生读句子后做答

  2、我对风筝是一种什么态度?我为什么认为小孩玩风筝是没出息的?

  (1)生答

  (2)师总结

  3、找出我毁坏风筝的动词,体会这些动词的作用。

  (1)生答

  (2)师总结

  4、面对我的行为,弟弟是怎样的反应?

查看全文

《风筝》教案(精选12篇)

《风筝》教案 篇1

  目标:

  1、学会“放风筝”儿歌

  2、喜欢讨论风筝的话题

  3、了解风筝的各种造型和颜色

  准备:

  1、儿歌磁带“放风筝”

  2、各种造型和颜色的风筝或者风筝图片

  过程:

  1、播放“放风筝”儿歌,并与幼儿讨论儿歌的内容,激发幼儿对风筝的兴趣。

  2、引导幼儿观赏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的风筝或图片,并自由讨论。

  3、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风筝话题,并激发幼儿对风筝进一步的认识和想做风筝的愿望。

  大家动手做

  目标:

  1、了解风筝制作的基本原理

  2、喜欢与他人合作制作风筝,并分享喜悦,交流经验

  3、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准备:

  1、竹条,细绳,剪刀,纸,颜料,水粉笔等

  2、各种风筝模型

  过程:

  1、拿出几只不同造型的风筝,与幼儿讨论分析“风筝为什么能飞起来”

  (1) 发现关键在于骨架重量适宜,左右对称

  (2) 风筝有尾巴保持平衡

  2、分析出原理后,鼓励幼儿自由分组(3-5人/组),互相协作准备制作风筝。

  3、首先鼓励幼儿用喜欢的颜色和形状制作风筝面,再用竹条和绳子做出风筝架

  (1) 在画纸上画出风筝的图案,剪下。

  (2) 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3) 互相交流讨论并适当剪贴修改,使图案更美观,更利于起飞。

  (4) 风筝骨架应左右对称,大小适合风筝面。

  (5) 骨架捆绑结实,并与风筝面粘合紧密。

  4、制作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协助,并提醒幼儿使用剪刀等工具时注意安全,尽量不要把颜料沾到衣服上。

  5、试飞风筝,并做一定修改。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