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飞飞教案

时间:2025-04-05

《蜻蜓》活动教案(通用14篇)

《蜻蜓》活动教案 篇1

  一、活动题目

  可爱的竹蜻蜓

  二、活动目标

  通过制作竹蜻蜓,训练幼儿动手能力,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竹签、卡纸(画有竹蜻蜓的叶片)、剪刀、飞机模型、风扇、橡筋、图片(风车、排气扇、轮船的驱动器)等。

  五、活动过程

  制作竹蜻蜓。

  (1)用剪刀剪下卡纸上的`竹蜻蜓叶片,并用胶带在中间缠一圈固定。

  (2)将竹签插在叶片中间,在竹签穿入叶片的上下处,缠上胶带以作固定。

  解决的问题:怎样做才能使竹蜻蜓飞起来?

  试一试,玩竹蜻蜓。

  (1)倒置在地上,转动竹签使之旋转,像玩陀螺一样。

  (2)用橡筋射出。

  (3)搓动竹签使之飞起。

  想一想,为什么有的竹蜻蜓飞不起来,而有的竹蜻蜓却能飞起来?

  (1)竹蜻蜓叶片翘翘的,就能飞起来。

  (2)同伴的竹蜻蜓叶片是平的,就飞不起来。

  试一试,让竹蜻蜒飞起来。

  (1)将竹蜻蜓叶片的倾斜方向一致。

  (2)在旋转叶片时,注意旋转方向。

  说一说我的发现。

  (1)竹蜻蜓旋转着飞起来了。

  (2)竹蜻蜓能旋转着向上飞,还能旋转着向前飞。

  (3)竹蜻蜓叶片倾斜方向一致,就能飞起来。

  拓展应用。

  (1)什么东西能像竹蜻蜓一样旋转着上升或向前?

  ①直升机的螺旋桨。

  ②轮船的驱动器。

  (2)生活中哪些东西像竹蜻蜓一样有叶片也能旋转却不能飞?

  ①电扇。②风车。③换气扇。

  比一比,看谁的竹蜻蜓飞得高、飞得远。幼儿分组进行游戏比赛。

查看全文

案例分析《蜻蜓飞来了》

    在美术活动《蜻蜓飞来了》中,我请小朋友们画蜻蜓,我不仅找了许多蜻蜓的图片给小朋友们看,还在白板上示范了蜻蜓的画法,范画的颜色鲜艳、漂亮,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并急不可耐地想要自己画了。当小朋友们都聚精会神画画的时候,我发现薇薇小朋友在纸上画了很多点点,却一只蜻蜓都没画。于是,我轻轻地走过去,她赶紧用胳膊压住画,并且低下头,很明显,她知道自己画得不好。就在这时,同一组的茜茜说:“老师,她画的什么呀?真难看。”我看着薇薇的画说:“你不会画吗?刚刚老师教小朋友们画的时候,你在跟文文玩吧。”薇薇听了红了脸,不知所措的看着我。看到她的样子,我忽然觉得我不应该让她在小朋友面前难堪,于是我弯下腰,轻轻地说:“我来教你画。”当薇薇终于画出一只小蜻蜓时,尽管翅膀很短、身体很胖,我还是向她竖起了大拇指,这一次,她害羞地笑了。待活动结束时,我发现她的画纸上画出了许多“胖胖的”小蜻蜓。

活动分析:

    在这个活动中,当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蜻蜓、示范画法的时候,有个别小朋友可能注意力不集中,这就需要老师及时提醒,改变策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其次,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评价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而评价的目的就在于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能力,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因而教师要用肯定的方式评价幼儿的美术活动,多鼓励、多表扬,而没有否定和批评。教师要发现幼儿的不同特点,给予每一位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充分挖掘美术作品中成功的东西,给与积极的肯定,让幼儿有继续进行美术活动的兴趣和愿望,使每位幼儿有成功的体验。评价中也可以提出幼儿的不足,但是不要打击幼儿的积极性。因此,对幼儿美术活动的评价要有针对性,力求在幼儿保护幼儿的积极情感体验的前提下促进美术技能的提高

查看全文

教育随笔:老师,蜻蜓会讲话吗?

       今天我们像往常一样进行活动,突然一只大蜻蜓飞进教室。所有宝宝的注意力都被它吸引住了,禁不住大喊:是蜻蜓,老师。只见它飞上又飞下,停在了窗户上,我随机回应:要不我们去抓一抓,来观察下它长得怎么样的?一个小男孩马上说:它是益虫,不能抓。我心里暗喜:宝贝,你懂得知识真多啦,我们只是和它做好朋友,不会伤害它的。于是他就点头同意了。我小心的抓住了大蜻蜓的翅膀,蜻蜓的反应还真快,全身颤动了下。当我拿着蜻蜓在他们面前时,他们经不住跑上来要摸蜻蜓,我见他们兴趣那么浓厚,就请他们触摸和观察蜻蜓具体长什么样的?有几对翅膀,几只脚,多少个眼睛,全身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等。但由于小小班的年龄,他们还理不清2只等于一对的关系,所以问他们几只脚时,请他们手口一致的点数,他们都发现有6只脚,再问6只脚是几对,他们就显得迷茫。后来引导他们说3对,才跟着你说一遍。我们从大体上观察了蜻蜓,突然一个小女生说:它会说话吗?作为老师,我很汗颜,当时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他们。但作为教师,对于幼儿的问题,不能回避,要接受并给与科学合理的。于是,我就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其他的小朋友,他们都很有自己的想法。部分说会说,部分觉得不会说。请他们阐述自己的观点时,会说话的男孩子觉得蜻蜓吃害虫时和青蛙是一样的,舌头伸出来卷着吃并伴随自身的动作结合,很形象。另外一个男孩马上说:我没有看到过它是这样吃害虫的,所以它不会说话。我觉得他们的观点是有没有舌头和说话的关系。当时我觉得他们真的说的有一定的道理,很有自身的观点,且大胆、愿意与全班小朋友进行分享。为了保证可靠性,我听完后,也没有具体的回应或否定谁对谁错,说到等下我们通过资料查证下在一起来探讨现在这个话题吧。最后再以它是益虫,专吃害虫,所以要保护它的观点结尾。最后我们一起把它放生了。

查看全文

蜻蜓飞舞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发现用电脑快速组合成蜻蜓飞舞群体的趣味性。
实践与创造:用圆形和曲线工具来画蜻蜓的各种姿态。 蜻蜓飞舞
欣赏与评议:欣赏蜻蜓飞舞有趣的故事,交流感受。 蜻蜓飞舞
隐性渗透
情感与审美:感受蜻蜓的趣味,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想象与创意:通过想象,编一幅蜻蜓们的故事画。
知识点:知道蜻蜓的生理结构和外形特征。
技能要求:能掌握电脑的各种工具和功能,提高排列组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蜻蜓的各种姿态。
教学难点:排列组合,组织完整画面。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收集蜻蜓的有关资料和图片,蜻蜓的结构图、范画。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讨论与交流
⒈教师出示蜻蜓的资料,有关图片。
⒉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蜻蜓的资料,进行交流发言。
⑴出现在哪些时候?
⑵出现在哪些地方?
⒊讨论蜻蜓的外形特征,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
学生发言。
如:大眼睛、细尾、双翅。
头部可用三个圆的叠加,翅膀和尾巴可用曲线。

二、认识与实践
⒈出示教师的范画。
思考:在计算机绘画蜻蜓时运用了哪些绘画工具?
学生发言。
⒉教师边小结,边示范。
⑴画蜻蜓的头部,用三个圆的叠加,眼睛的圆选第二个选项,就免去用橡皮擦多余的线条。
⑵用彩色曲线画翅膀中的双色,表现蜻蜓翅膀的透明感。
⑶颜色编辑器的用法。
① 双击颜料盒中的某种颜色。
② 单击“规定自定义颜色”按钮。
③ 鼠标器指针移到右边的色谱上单击,选择合适的颜色。
④ 单击“添加到自定义颜色”按钮,单击“确定”即可。

查看全文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精选13篇)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 篇1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地读出句子的语气。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句、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导。

  三、教学准备: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

  1、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师导入:同学们,你能用一个词来说说这些忙忙碌碌的小精灵呢?(可爱的,美丽的)

  2、复习词语:

  慈爱  抚摸  保持  七嘴八舌

  复杂  结构  入神  成千上万

  3、哪位同学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出示填空题:

  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最后孩子们放了蜻蜓。

  过渡:陶行知先生是怎样劝孩子们放飞蜻蜓的呢?在孩子们的眼中,陶行知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再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精读课文。

  1、“陶行知怎样劝孩子们放飞蜻蜓的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2到10自然段,找一找陶行知先生问了孩子们哪几个问题?

  2、学生默读后交流。

  出示:“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

  “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

查看全文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佚名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对话,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通过朗读感悟,体会陶行知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过程 :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2-10小节)

  听课文录音2-10小节,观看多媒体,整体感知

  学生自学:在陶行知和小朋友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边读边思考,并画出相关内容.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指名交流

  评议,补充完善

  完整地,有条理地叙述蜻蜓的相关知识

  教师总结

  感悟朗读

  自读

  指名读

  学生评议

  练读

  感情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11小节)

  自读,感悟:你读懂了什么?

  讨论交流(理解孩子们放飞蜻蜓时的迫切心情)

  朗读感悟

  三、自读讨论,感悟陶行知的为人

  自读思考:陶行知是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总结:陶行知是一个慈爱,有学问,尊重学生,懂得教育方法的大教育家.

  四、课后调查

  陶行知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查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

  板书设计 :

  20,放飞蜻蜓

  陶行知

  捉 放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46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对话,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