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精选13篇)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能正确认读本课10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运用“饱经沧桑、泯灭、萦绕、跌宕、不朽”等词语。

  3、通过描写时间的词语,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4、能联系课文内容,通过品词、品句,品读,重点理解文中描写的月夜景色和《二泉映月》琴曲意境等句段所传递出的情感。感受阿炳创作的艰辛,学习他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准备:二胡曲《二泉映月》和课件。

  预习要求:

  1、把课文读流利。

  2、课前搜集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阿炳的生平、惠山二泉及二胡曲《二泉映月》,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了解作者。

  师:(板书课题)这是一首著名的曲子,谁创作的?(阿炳) 同学们对阿炳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回答预设:

  阿炳的原名叫华彦钧,是一位民间艺术家。

  阿炳很小的时候他母亲就去世了,爸爸是一个道士,他只能称父亲为师傅。

  阿炳双目失明后,被道观里赶出来,上街流浪,他的身世很悲惨。

  阿炳不仅二胡拉得好,琵琶也弹得很好。

  小结:

  阿炳一生创作了许多曲子,但留给我们后人的只有六首。当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第二次去给阿炳录音的时候,他已经不幸去世,成了音乐界的莫大遗憾。《二泉映月》是一首不朽的二胡名曲,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你们想听吗?那么,你准备怎么听? (用心倾听)

查看全文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精选14篇)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1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一块儿学习来一篇课文,题目是《二泉映月》,(板书齐读)关于二泉映月,大家都知道些什么?昨天见面的时候,大家知道的还不多,看看通过昨晚的预习,今天有没有进步?(自由谈)

  不错,二泉映月不仅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它还是无锡惠山脚下一道著名的风景。原名叫惠泉,后来唐代茶圣陆羽品尝了这里的泉水,觉得它甘甜清冽,称这里为天下第二泉,大诗人李绅称这里的泉水为“人间灵液”,宋徽宗、清代康熙、乾隆都曾经亲自品尝过这里的泉水,甚至把它作为贡品。

  二、美读“二泉景”

  实际上,在我们的课文中就有不少地方在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打开课文,自由地读一读课文,完成这节课的第一个学习任务,把你能够发现,能够找到的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的话找出来,用笔画出来。

  1、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2、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茫茫月夜月光如银)

  3、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4、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5、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淙淙流水蜿蜒而来)

  咱们把这四句话变成八个词,谁再来读一读?边读边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茫茫月夜月光如银—————你读出了朦胧的美

  淙淙流水蜿蜒而来—————你读出了灵动的美

查看全文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通用12篇)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1

  教学流程

  一、介绍课题及作者、欣赏名曲《二泉映月》。

  1、板书课题:二泉映月;指名读题。

  2、《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曲子,是谁创作的?你对阿炳有些什么了解?

  3、阿炳是个苦难的人,是一位民间音乐家,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他的《二泉映月》代表了阿炳的最高水平,你们想听吗?(板书:听)

  4、师:我们来一起聆听这首不朽的二胡名曲。你准备用什么来听?(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5、告诉老师,这悠扬的琴声,让你听到了什么?(板书:苦难、凄凉、抗争、怀念)。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同学们,一首名曲我们用心去感受的时候,我们听到了苦难、凄凉、抗争和怀念。阿炳这位民间艺人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课文。

  2、师:刚才同学们都用心去朗读了课文,读得非常好。这篇课文有许多生字词。(出示词语灯片,)认识吗,谁来读读?

  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3、每列词分别写了什么?怎样读?

  4、这些词语中,有不理解的吗?不理解的提出来。(对不理解的词语尽量让学生自己答,最后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1、拿出笔来,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带有“听”的句子。

查看全文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通用13篇)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自然段。

  2、通过快速浏览、轻声读、默读、大声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展开对课文内容的深入学习,结合圈画批注法、比较阅读法并借助乐曲的反复聆听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了解阿炳的坎坷人生,深切感受阿炳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准备:《二泉映月》这篇课文记叙了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过程,浓缩了阿炳不幸的人生遭遇,再现了乐曲的丰富内涵。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学生自学了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读不懂的字词,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已经完成初步交流,且对文中描写惠山二泉景色的优美词语进行了圈画识记和熟读积累。课前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力争不漏读不错读发音正确。

  教学理念及教学辅助手段:根据情境教学理念和情智教学理念展开教学,借助笔记本的乐曲录音,充分利用传统的教学工具——小黑板和大黑板。

  教学过程:

  一、“入境始与亲”

  1、揭示课题:二泉映月。指名开火车读课题。读出韵味来。

  2、师:二泉映月现如今在无锡惠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课文里有许多优美的词语描绘了这道美丽的风景,我们上节课已经交流过,(相机出示小黑板)再来读一读。读出美感,读出静的感觉。(两到三遍)

  树木葱茏、藤萝摇曳、一泓清泉、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3、师:课题二泉映月指的是什么?(阿炳创作的二胡名曲。第一课时已经交流过,此问旨在复习和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来精心听一听这首不朽的乐曲。(播放乐曲)

查看全文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通用17篇)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1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一块儿学习来一篇课文,题目是《二泉映月》,(板书  齐读)关于二泉映月,大家都知道些什么?昨天见面的时候,大家知道的还不多,看看通过昨晚的预习,今天有没有进步?(自由谈)

  不错,二泉映月不仅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它还是无锡惠山脚下一道著名的风景。原名叫惠泉,后来唐代茶圣陆羽品尝了这里的泉水,觉得它甘甜清冽,称这里为天下第二泉,大诗人李绅称这里的泉水为“人间灵液”,宋徽宗、清代康熙、乾隆都曾经亲自品尝过这里的泉水,甚至把它作为贡品。

  二、美读“二泉景”

  实际上,在我们的课文中就有不少地方在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打开课文,自由地读一读课文,完成这节课的第一个学习任务,把你能够发现,能够找到的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的话找出来,用笔画出来。

  1、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一泓清泉  静影沉璧)

  2、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茫茫月夜 月光如银 )

  3、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4、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5、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淙淙流水 蜿蜒而来)

  咱们把这四句话变成八个词,谁再来读一读?边读边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查看全文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精选16篇)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1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初步感知

  1、读课题复习巩固

  (导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启发:这么美的题目该读美一点!再美一点!启发:不知同学们读题时头脑中有没有优美的图景出现?再试试……评价:会边读边想象了!这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启发:能用上节课学过的词语来表达一下吗?)

  a出示词语: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镜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放幻灯片)

  b读词语

  (启发:这么美的月光!这么美的词语!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

  2、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a创设情景:语言描述(多么美好的月色啊!月光依旧,泉水依旧!又是一年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坎坷的经历,辛酸的往事一起涌上心头,他情不自禁地拿起他心爱的二胡,听,如泣如诉的琴声在池畔回响起来……)

  b初步感知乐曲:(放乐曲)

  (这曲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感觉?)

  预设:“很苦!”——评价:有同感!“很凄凉!”——评价:确实有!“很优美!”——评价:旋律很优美!会边听边体会了!

  二、揭示目标探究学习

  1、设置悬念,明确目标。

  (过渡:就是这样的一首曲子,一首让同学们感觉“很苦”“很悲”的曲子,它是阿炳(板书:阿炳)弹奏出来的!而且是在中秋夜弹奏出来的!你们没有疑问吗?引导:对呀!为什么呢?其实这个问题只要读读作者在课文第五自然段中的描述就明白了。)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