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5-04-05

北师大版 二年上册数学 第二单元第三课时:做家务(2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 二年上册数学 第二单元第三课时:做家务(2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经历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会学习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2.知道2的乘法口诀的含义,掌握2的乘法口诀,会用已学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视步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等方面的能力。
教学重点:编制并掌握2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探索记忆2的乘法口诀的方法。
教学准备:挂图乘法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在家里会做家务吗?谁来介绍一下你常做哪些家务活呢?板书课题:做家务
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到小明家做客,看看小明在家里做些什么。
(出示挂图)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看一看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说,再汇报。)
2、摆一摆
师:请同学们看看小明是怎样摆筷子的呢?(一双一双地摆)你们能帮助小明把其余的筷子摆好吗?
请每位同学用小棒代替筷子摆一摆。想一想:共要摆几次。(9次)要求边摆边说:一双筷子有2根,2双筷子有4根……
根据摆的过程,批数填写在表格中。
组织全班汇报。
3、试一试
(1)根据表格写乘法算式。
师:1双筷子2根也就是几个2?(1个2),那么1个2是2,用乘法算式表示,你们会吗?(同桌交流、汇报。老师板书:1×2=2。)
(2)、请同学们根据表格列式乘法算式,然后和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3)、根据5的乘法口诀编制2的乘法口诀
(4)、整理2的乘法口诀。同桌交流怎样记口诀。
(三) 教学效果测评
1、对口令游戏。

查看全文

高二上册数学教案2023模板(通用5篇)

高二上册数学教案2023模板 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

  (2)了解随机事件在大量重复试验时,它的发生所呈现的规律性;

  (3)了解概率的统计定义及概率的性质;

  (4)利用概率知识正确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事件的分类;

  2、概率的定义;

  3、概率的性质

  (2)教学难点:随机事件的发生所呈现的规律性、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件加以注意、分析,结果可定性地分为三类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通过观察实验数据,让学生无意识地发现随机事件的某一结果发生的规律性;

  2、教学用具:硬币一枚,计算机及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概率论的由来。(问题引入) 概率论产生于十七世纪,,但数学家们思考概率论问题的源泉,却来自于赌博。传说早在1654年,有一个赌徒向当时的数学家提出一个使他苦恼了很久的问题:“两个赌徒相约赌若干局,谁先赢 3局就算赢,全部赌本就归谁。但是当其中一个人赢了 2局,另一个人赢了1局的时候,由于某种原因,赌博终止了。

  问:赌本应该如何分法才合理 " 这位数学家是当时著名的数学家,但这个问题却让他苦苦思索了三年,三年后,荷兰著名的数学家企图自己解决这一问题,结果写成了《论赌博中的计算》一书,这就是概率论最早的一部著作。

  我们知道赌博中有赢有输,可能赢也可能输。现实生活中也一样,有些事情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不一定发生,有些事情可能发生也可有不发生。那么在数学中如何定义这些事情?

查看全文

8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12篇)

8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且懂得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特殊形式的多项式乘法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平方差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体会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运用,以及对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的了解。

  难点:平方差公式的应用。

  关键:对于平方差公式的推导,我们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总结、猜想,然后得出结论来突破;抓住平方差公式的本质特征,是正确应用公式来计算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情境设置】教师请一位学生讲一讲《狗熊掰棒子》的故事

  【学生活动】1位学生有声有色地讲述着《狗熊掰棒子》的故事,其他学生认真听着,不时补充。

  【教师归纳】听了这则故事之后,同学们应该懂得这么一个道理,学习千万不能像狗熊掰棒子一样,前面学,后面忘,那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呢?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教师激发】大家是不是已经掌握呢?还是早扔掉了呢?和小狗熊犯了同样的错误呢?下面我们就来做这几道题,看看你是否掌握了以前的知识。

  【问题牵引】计算:

  (1)(x+2)(x—2);(2)(1+3a)(1—3a);

  (3)(x+5y)(x—5y);(4)(y+3z)(y—3z)。

  做完之后,观察以上算式及运算结果,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再举两个例子验证你的发现。

查看全文

小学上册数学《高矮》教案模板(精选13篇)

小学上册数学《高矮》教案模板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通过小组活动探讨对比高矮的不同办法。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10页,及练习一的第6、8题。

  教具、学具准备

  1、15袋不同的物品。

  2、两枝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3、教学所用的实物图。

  教学设计

  教学长短

  1、引导学生观察。

  师谈话:今天,程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精美的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吗?

  [设计一个悬念,让学生一上课就把注意力集中在纸袋上,吸引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请组长将纸袋中的东西倒出来。大家看一看,都有什么?

  [组长带领大家参加活动,促进小组合作交流。]

  2、交流、汇报。

  a、请各组说一说:你们的纸袋里有什么?

  b、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两枝铅笔,一枝绿色、一枝花色;两把尺子,一把是蓝色,一把红色,三根彩带,一根是粉色,一根是紫色,一根是白色。

  c、要求学生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引导提问:你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物体有长有短。

  (板书:长短)

  [此处,让学生在分类放东西活动中,通过眼睛看和动手操作,感知物体有长短。]

  3、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a、请学生说一说:怎样知道哪个物体长些,哪个物体短些?

查看全文

小学上册数学《文具》优质教案(通用15篇)

小学上册数学《文具》优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与交流,懂得爱护人民币,感受人民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正确使用人民币进行购物游戏,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3.认识1元、5元、10元的人民币,初步掌握其换算关系及简单的付钱方式。

  【活动准备】

  小钱包(内装有1元、5元、10元的硬币和纸币)、表格、幻灯片、文具实物等。

  【活动重点】

  认识1元、5元、10元的人民币,初步掌握其换算关系。

  【活动难点】

  了解不同的付钱方式,掌握简便的付钱方法。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人民币,初步了解人民币的外形特征及名称。

  1.出示钱包,提问:“这是什么?老师给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个小钱包,请你看看钱包里有什么?

  2.引导幼儿自由观察,与同伴交流,发现各种面值人民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3.钱可以买什么?

  小结:钱可以买衣服、用的家电,吃的菜等,我国的钱叫“人民币”,上面都有国徽、有“中国人民银行”的汉字以及表示钱数的数字、汉字等。他们也有许多的不同点,如有硬币和纸币之分;上面的图案、文字、数字也不同。(图案渗透:1元背面有三潭印月,5元背面有泰山观日峰;10元背面有三峡。)

  二、创设坐公交车的情境,了解1元、5元、10元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师带领幼儿坐公交车,并在公交站牌兑换人民币。

  小结:5元等于5个1元,10元等于10个1元或是2个5元,1个5元和5个一元合起来也是10元。

  三、创设“文具店购物”情境,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购物付钱的几种方法,巩固1元、5元、10元之间的换算关系。

查看全文

人教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精选2篇)

人教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百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并能正确的互化。

  2.在学习互化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这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打下基础。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掌握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复习准备

  1、课件出示复习题。

  张宇跳绳个数是陈聪的1.37倍。

  王志祥跳绳个数是陈聪的6/5.

  刘星宇跳绳个数是陈聪的137.5%.

  思考:这三个人谁跳得最多,怎么比较?

  2.引入新课。

  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进行统计和分析时,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我们常用百分数表示一些数据。除了用百分数表示,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以及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

  二、活动(二)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1)回忆小数化分数的过程。

  (2)小数要化成百分数,分母应是多少?怎样使它的分母变成100呢?

  三、活动(三)百分数化成小数

  1、例1:把0.25,1.4,0.123化成百分数。

  ①小数化百分数分几步进行?

  ②学生回答,教师板书:0.25=25/100=25%

  ③1.4怎样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根据什么?

  ④“做一做”:把下面各小数化成百分数。

  0.38 1.05 0.055 3

  ⑤观察例1的各小数,化成百分数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你所做的练习的各数是不是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这一变化符合什么?

  ⑥现在你能很快地把下列小数化成百分数吗?(口答)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