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1.1二次函数》教学设计(精选8篇)

《1.1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运用二次函数的最大值解决最大面积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抛物线的顶点就是二次函数图象的最高点(最低点),因此,可利用顶点坐标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在最大利润这个问题中,应用顶点坐标求最大利润,是较难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设计是从生活实例入手,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快乐,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按照新课程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相互关联的三个层次: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关系的探究,让学生掌握利用顶点坐标解决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体会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进一步认识如何利用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渗透转化及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感。

  (2)在知识教学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探究利用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的问题”。

  实验研究:

  作为一线教师,应该灵活地处理和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师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课堂上才能显现真正的活力。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开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密切相关的学习素材来构建学生学习的内容体系。把握好以下两方面内容:

查看全文

《1.1二次函数》教学设计(精选4篇)

《1.1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篇1

  二次函数的教学设计

  马玉宝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第三册第108页

  教学目标 :

  1.         1.     理解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y=ax2的图象,知道抛物线的有关概念;

  2.       2.       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

  3.       3.       通过二次函数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加深对于数形结合思想认识。

  教学重点: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画二次函数图象。

  教学难点 :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数与形相互联系。

  教学过程 设计:

  一.   一.   创设情景、建模引入

  我们已学习了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现在来看看下面几个例子:

  1.写出圆的半径是R(CM),它的面积S(CM2)与R的关系式

  答:S=πR2.  ①

  2.写出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矩形面积S(M2)与矩形一边长L(M)之间的关系

  答:S=L(30-L)=30L-L2   ②

  分析: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与R、L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

  S是否是R、L的一次函数?

  由于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不是R、L的一次函数,那么S是R、L的什么函数呢?这样的函数大家能不能猜想一下它叫什么函数呢?

查看全文

初中二次函数教学设计(精选4篇)

初中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篇1

  一、说课内容: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7章第一节的二次函数的概念及相关习题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来学习二次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研究的最后一个具体的函数,也是最重要的,在历年来的中考题中占有较大比例。同时,二次函数和以前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将为它们的解法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并使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而本节课的二次函数的概念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是为后来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做铺垫。所以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的方法,并了解如何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过程与方法:复习旧知,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经历二次函数概念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加深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3、教学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4、教学难点:抽象出实际问题中的二次函数关系。

  三、教法学法设计:

  1、从创设情境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伏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

查看全文

数学教案-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二次函数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第三册第108页

教学目标 :

1.         1.     理解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y=ax2的图象,知道抛物线的有关概念;

2.       2.       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

3.       3.       通过二次函数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加深对于数形结合思想认识。

教学重点: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画二次函数图象。

教学难点 :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数与形相互联系。

教学过程 设计:

一.   一.   创设情景、建模引入

我们已学习了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现在来看看下面几个例子:

1.写出圆的半径是R(CM),它的面积S(CM2)与R的关系式

答:S=πR2.  ①

2.写出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矩形面积S(M2)与矩形一边长L(M)之间的关系

答:S=L(30-L)=30L-L2   ②

分析: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与R、L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

      S是否是R、L的一次函数?

查看全文

第五册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第三册第108页

教学目标 :

1.         1.     理解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y=ax2的图象,知道抛物线的有关概念;

2.       2.       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

3.       3.       通过二次函数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加深对于数形结合思想认识。

教学重点: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画二次函数图象。

教学难点 :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数与形相互联系。

教学过程 设计:

一.   一.   创设情景、建模引入

我们已学习了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现在来看看下面几个例子:

1.写出圆的半径是R(CM),它的面积S(CM2)与R的关系式

答:S=πR2.  ①

2.写出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矩形面积S(M2)与矩形一边长L(M)之间的关系

答:S=L(30-L)=30L-L2   ②

分析: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与R、L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

      S是否是R、L的一次函数?

由于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不是R、L的一次函数,那么S是R、L的什么函数呢?这样的函数大家能不能猜想一下它叫什么函数呢?

答:二次函数。

这一节课我们将研究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查看全文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 初中数学第五册教案


二次函数的教学设计

                              马玉宝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第三册第108页

教学目标 :

1.         1.     理解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y=ax2的图象,知道抛物线的有关概念;

2.       2.       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

3.       3.       通过二次函数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加深对于数形结合思想认识。

教学重点: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画二次函数图象。

教学难点 :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数与形相互联系。

教学过程 设计:

一.   一.   创设情景、建模引入

我们已学习了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现在来看看下面几个例子:

1.写出圆的半径是R(CM),它的面积S(CM2)与R的关系式

答:S=πR2.  ①

2.写出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矩形面积S(M2)与矩形一边长L(M)之间的关系

答:S=L(30-L)=30L-L2   ②

分析: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与R、L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

      S是否是R、L的一次函数?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