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教案(通用14篇)
《独坐敬亭山》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独坐、敬亭山、烟渚、日暮、野旷、渔灯、风簇浪。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我国古诗的感情。
思想教育:培养热爱我国古诗的感情。
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诗人的资料、古诗的有关图片、插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板书课题:古
诗三首)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2.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独坐敬亭山教案(精选15篇)
独坐敬亭山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激趣导入
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释题,简介背景
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交流诗意。
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独坐敬亭山教案 篇2激趣导入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独坐敬亭山》优秀教案优秀(通用16篇)
《独坐敬亭山》优秀教案优秀 篇1
教学目标:
1、会写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能够背诵默写《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解的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优美的唐诗。
二、书写朗读古诗
1、老师把诗默写在黑板上,请你照着老师认真抄写下来。
教师默写古诗,学生抄写。
2、抄写好了,请认真地对照一下,看有没有抄错的地方。尤其是“亭”这个生字,看看它怎么写的?
3、请你读一读这首诗吧,看谁能读正确,最好能读得有诗的味道。
4、指名读,让学生把诗读正确,必要时,教师可范读。
三、了解诗意
1、现在大家会读了,那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它的意思,看看谁能根据注释和词语手册,大致地弄懂这首诗?
学生自己思考诗意。
2、先来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一句,这里你有最不能弄明白的字词吗?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重点理解“尽、闲”二字。
3、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画面呢?或者说你看到怎样的一个景象?
(天上的鸟儿们都高飞远去了,万里长空中的一片白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地飘远了。)
4、看看诗题,什么叫“独坐”?
独自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什么样的情景?
若这个独坐的人是你,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孤独寂寞)
5、有感情读这两句诗。
《独坐敬亭山》教案优秀(精选13篇)
《独坐敬亭山》教案优秀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独坐、敬亭山、烟渚、日暮、野旷、渔灯、风簇浪。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我国古诗的感情。
思想教育:培养热爱我国古诗的感情。
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诗人的资料、古诗的有关图片、插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板书课题:古
诗三首)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2.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精选《独坐敬亭山》教案(精选17篇)
精选《独坐敬亭山》教案 篇1
1、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 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 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 激趣导入
2、 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 释题,简介背景
1、 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 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 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 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 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 交流诗意。
五、 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 指导朗读
《独坐敬亭山》教案(精选17篇)
《独坐敬亭山》教案 篇1
课题
独坐敬亭山
学习
目标
1、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本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孤独却不悲观的情怀。
知识链接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渡过,曾被招至长安,供奉翰林。在京仅一年,就弃官而去,继续漂荡四方的流浪生活。《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由于抱负得不到施展,长期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李白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深感孤独与寂寞。
合作
探究
1、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背诵其诗歌,并说说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学过的有:《赠汪沦》、《望庐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
2. 初读诗句,理解大意
3.学习生字:亭与停 厌与庆
4.试着背诵古诗《独坐敬亭山》
课堂精讲
一、初读诗句,理解大意
1、师质疑:诗题中哪个字最让你有感触?(生可能谈“独”和“坐”)
2、请学生以自己的体会诵读诗题。
3、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4、全班交流诗的大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二、品读诗句,入境悟情
1、赏析写景的一、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要求学生标出描写景物的词汇:———与———。(2)指名根据想象画出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