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童年》有感作文700字

时间:2025-04-05

读《童年》有感700字

  这几天,我读完了作家高尔基的《童年》,这本书让我觉得和高尔基比起来,我们的生活可真是好多了。

  高尔基上学了,可是没有衣服穿,他便穿上妈妈的内衣,外祖母的大衣,这样一身五颜六色的衣服,引起了同学们的笑话,还给他起了外号。和高尔基比较,我们现在的生活多美好。衣服是名牌,可现在我们还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挑三拣四,不是嫌弃这样不好,就是那儿不好,高尔基不就是我们的榜样吗?

  高尔基为了交学费上学,只能捡褴褛来换钱。每逢休息时,他就天不亮起床,背上一个大布袋,走街串巷去寻找一些破布卖给废品加工厂。捡褴褛也得靠运气,有时运气好了,能把学费的钱挣出来,运气不好时,高尔基上学的事便没了着落。如今我们上学的事也不用操心,相比较,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现在的生活呢?又有什么借口不好好学习呢?

  拾褴褛挣来的钱,便成了高尔基学费。但是学校里的孩子不仅不欣赏高尔基的做法,还讽刺他身上有“臭”味,这让年幼的高尔基对同学、对学校产生了厌恶感,不想上学去了。可是他后来把嘲笑当成学习的动力,他发奋致力刻苦读书,终于取得了优秀,受到老师的敬重和同学的喜欢。

  高尔基在书中说到:“我们的生活是令人惊奇的,这不仅是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种种畜牲般的坏事的土壤是如此的富饶和肥沃,而且还因为从这层土壤里仍然胜利地生长出鲜明、健康、富有创造性的东西,生长着善良的人所用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终将要苏醒。

查看全文

读《童年》有感700字

  从小到大,我读的名著不算少。《西游记》,一部充满浪漫主义的长篇神话小说;《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三国演义》,处处都充满斗智斗勇的气息;《水浒传》,一百零八条好汉在作者的描绘下,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不过,真正触动我心灵的,给我以震撼的感觉莫过于《童年》了。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它讲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展示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李,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再看看我们,身边充满了温暖,幸福随手可触,课我们却身在福中不知福,整天抱怨这抱怨那。如果我们同阿廖沙一般处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必定会生存不下去,自暴自弃,而阿廖沙在这样的环境下,仍旧成为了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我们有谁能像阿廖沙一样出于淤泥而不染呢?

  这篇名著,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贫困大山里的孩子,虽然他们的家境贫寒,没有一个快乐而温暖的童年,但是他们从小就有自己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些美好的理想而刻苦学习,为理想而奋斗。我们也应该向他们一般,及时在艰苦的环境下,也一样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查看全文

读《童年》有感作文700字

读《童年》有感作文700字(1)

  童年时每一个人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而他的童年确实在黑暗中度过,经历了种种磨难使他成为了一名坚强,勇敢,有爱心的人。他就是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他将自己的童年生活用阿廖沙这一形象写入了《童年》里,充分的体现出那是俄罗斯的下层人民的黑暗生活。

  阿廖沙的父亲是一个木匠,他在三岁时失去了父亲,和母亲寄居在外祖父的小染坊里,母亲因受不了这一个充满血腥的家庭,抛下了阿廖沙,一个人离开了。阿廖沙生活在这一个可怕的家庭里,过早的明白了人世间的痛苦和是非,同样让他有了正义感和同情心,疾恶如仇,对压迫者充满了憎恶,对被压迫者充满了同情,有了明锐的感知力和观察力。外祖父就是一个压迫者的典型,是邪恶的代表。他常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还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动西。还有两个舅舅成天在为分家而争吵不休,大打出手,就连孩子们也积极的参与了进来。使阿廖沙天天生活在水深火热的世界里,但这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着黑暗的心灵,相反的还有许许多多的善良人物,如慈祥的外祖母,聪明的小茨冈,正直的格里戈里……就如高尔基后来所说的“在她没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他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

  看了阿廖沙的童年生活之后,我常常不仅的想:阿廖沙的生活这么的痛苦,在那么血腥的生活之下还保持着如此正直的心真让我感动!如果那时社会上每个人都多一点爱心的话就不会有阿廖沙那么困苦的人了,也就不会有那么悲惨的《童年》了!

查看全文

童年作文700字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操场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每当我听到这首歌时,就想起了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虽然生活在农村,但是一年四季充满了许多乐趣。

  春天,我就和小伙伴相约去树林里采野花、挖婆婆丁、捉蝴蝶,而我最热衷的是采野花。我们把采到的五颜六色的野花,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花环,戴在头上,仿佛变成了美丽的公主。

  夏天,虽然天气炎热,却阻挡不了我们去小河里抓鱼的欲望。小河的水刚没脚踝。我们欢快着来到河边,叫嚷着脱下鞋,挽起裤脚,纷纷趟进河水中比赛摸鱼。在规定的时间里,谁摸的鱼最多,谁就是冠军。夕阳西下,我们欢快地唱着歌曲满载而归。

  最使我难忘和留恋的是金秋十月。秋高气爽,大地一片金色。在这丰收的季节,采榛子、采蘑菇是最有趣的事情,尤其是采蘑菇。早上天刚蒙蒙亮。我就和妈妈挎着篮子进山了。由于时间太早,视觉比较模糊,所以看到蘑菇就比较困难了些。但我靠着平时积累的经验,在一棵棵树下摸索着,也能在视觉看不清的情况下摸到三两块蘑菇。等到天大亮了些,视觉比较开阔。树根下、草丛里,到处都能找到一簇簇的蘑菇。即使露水打湿了裤脚、拖着疲惫的身体,当挎着满满一筐的蘑菇走出山的时候,心里是满满的喜悦。在蘑菇收获的季节。我每天都和妈妈进山。一筐筐蘑菇被我们采回家。再把蘑菇晒干或腌制,收藏起来。等到冬天,用它炖上一只小笨鸡,那是我们东北有名的好菜——小鸡炖蘑菇,使人一见馋涎欲滴。

查看全文

炊烟升起的童年作文700字

  有人说,童年的雨天最是泥泞,却是记忆里最干净的曾经。走过了人生的几个阶段,蓦然回首,最让我怀念的,竟是我无忧无虑的童年。而袅袅炊烟,是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那时,上学前班,下午还没放学,我的肚子便饿得咕噜噜地响,赶紧飞奔回到我家。学校到家有二里地的距离,我只用十分钟的时间就跑到了村头。这时,炊烟袅袅升起,我欣喜,因为我妈肯定又在给我做好吃的了。什么炸麻叶,韭菜鸡蛋盒子还有蒿子馍馍……还没弄好我就用我黑乎乎的小手去拿,我妈总是佯装生气地说道“慢点,有没有个女娃样!”我总是置若罔闻,继续吃我的。每次我都把肚子吃的圆鼓鼓的,然后跑到村东头和我的小伙伴们一起玩耍。这时,老妈总是叫住我,让我拿一些吃的去分给我的小伙伴们。邻居家的奶奶,常年一人在家,孤苦伶仃,儿子对她不闻不问。妈妈每次都把做好的好吃的盛一大碗给那个奶奶送去,有时她在忙活,便会差遣我送去。

  常说“上的厅堂,下的厨房”。母亲用一手好菜滋润着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客人来了吃完后也无不叫好。母亲在生活上省吃俭用,从不苛待子女,友善睦邻。

  除此之外,母亲给我最深的影响就是人格上的了。她虽然学历不高,却懂得很多人生道理。她时常教育我们:“妈不求你们能出人头地,只求你们能做个诚实的人。”母亲也总是用她切实的行动影响着她的每一个子女。

  长大后,家家盖了新楼房,灶台被砍了,大家都用起了煤气,天然气。炊烟已很难再看见了。母亲说“煤气炒的菜没有灶台炒的好吃。”我也这样觉得。每每买来一袋的麻叶,兴高采烈地吃,结果令人大失所望,少了一股炊烟的味道,少了一股童年的味道,少了一种母亲的味道。

查看全文

童年的人儿逝去了初中作文700字

  无论我如何的追寻,逝去的你如云烟般掠过,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浅,消失在昔日的记忆中。含着泪,我一忆再忆,不得不承认,童年的人儿逝去了……

  ——题记

  梦醒了,人散了,童年的人儿如断了线的风筝,逝去了……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流年岁月,转眼间,春的脚步姗姗而来。漫无目的地走着,只为享受这惬意的春光,发丝轻扬,微风带来了银铃般的笑声,在耳畔回荡着。不禁扭头一望,哦,风筝。嗯?风筝!我望着那蓝天下五彩的风筝,思绪与它一同飞扬——

  似乎,那也是这样的一个初春。乍寒还暖之际,绿草才露尖尖角,六岁的我在这湛蓝近乎透明的天空下奔跑着,手中紧紧地拽着线,朝远远落在身后的老人咧着嘴笑着,“咯咯咯……”老人望着孩子春花般璀璨的笑容,不禁也拉开了一丝笑纹:“风筝飞得很高呐。”“那是!奶奶,你看,我的,可是最高的!”我一脸得意。忽然,一阵大风刮过,奶奶银白的发丝放肆的狂舞着,风渐弱,凌乱的散在头上,我又不禁咧嘴一笑,“奶奶的头发都乱了,哈哈哈!”突兀的,感到手上一轻,回头一望晴空,风筝划过天际早已不留痕迹。“哇哇哇……,奶奶,奶奶”我双手一撒,一屁股坐在草地上,双腿不停的蹦跶。“算了,这么高,风筝线断了,就找不到啦,我们回家吧”说着,拍了拍我的屁股,用手指弹了弹我的衣袖上的泥泞,又轻轻地摸了摸我的脑袋。

  牵着手,一大一小的身影消失在天光地色中……

  回忆那么清晰,却又那么痛苦。泪水再次模糊了视线,奶奶,你不就是我生命中,那断了线的风筝吗?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