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的教案

时间:2025-04-05

《家乡特产知多少》说课稿范文(精选2篇)

《家乡特产知多少》说课稿范文 篇1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认识、热爱自己的家乡,应从多方面着手,了解并介绍家乡的特产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特产是指一个地方特有的产品,也指一个地方的著名产品。特产是一个地方文化、经济的缩影,也是对外的窗口。因此,嘉兴特产无疑是一种宣传家乡的有效途径。本文不仅要使学生知道各地特产,知道特产与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还要是学生会想别人介绍家乡的特产,把爱家乡落实到行动上。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各地特产,特产相关因素,嘉兴特产。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家乡有哪些特产,感受祖国物产丰富。

  2、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发展,激起爱家乡的豪情。

  3、培养搜集和处理材料的能力。教学重点是以多种渠道搜集家乡特产的宣传资料,广泛了解各地特产的名称。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产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

  二、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流程上,教师先以游戏的方法导入,让学生猜猜家乡特产,激发学习兴趣。在明确“特产”的概念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说说全国各地都有些什么特产?老师再以直观的图片形式介绍全国各地的特产,以连线的形式,强化这些知识。在夸夸家乡的特产的这个板块,为活跃课气氛,我采用产品推销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自己的产品做推销广告。在卖特产、尝特产、赞特产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活动中,让学生融入生活,了解家乡的特产、以及乡土文化,感受家乡的发展,激起爱家乡的豪情。

查看全文

“口罩”知多少(精选2篇)

“口罩”知多少 篇1

  一、设计思路:

  “非典”悄悄来到上海,人们开始注意防护。常见的一种方法就是在人多密集的时候戴口罩。自从向孩子们介绍有关“非典”小常识以来,班里有一些孩子开始戴口罩上幼儿园。可孩子们并不是把戴口罩作为一种防“非”的手段,而是把口罩作为是同伴之间炫耀的资本。文文的脸很小,可偏要戴上妈妈的大口罩,说是戴口罩,不如说是挂在下巴上;静静戴的是印有蜡笔小新的卡通口罩,漂亮的外观引来了孩子们的关注,可卡通口罩的质地又是可想而知。孩子们在“非典”阴影的笼罩下,渐渐走进了戴口罩的误区。因此,我根据班里孩子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本次活动,引导孩子了解戴口罩的意义以及正确选择、佩带口罩的正确方法,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防“非”心态。

  二、活动目标:

  1、纠正孩子戴口罩的误区,了解戴口罩的作用及意义。

  2、了解选择与佩带口罩的正确方法。

  3、帮助孩子进一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确立正确的防“非”心态。

  三、活动准备:

  各种质地、式样的口罩若干。(如4层一次性口罩、12层常用口罩、20层医用口罩、卡通口罩等)

  四、活动过程:

  (一)、 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1、猜谜。(谜底为口罩)

  2、讨论:“口罩有什么作用?”(保暖、预防病菌侵入等)

  (二)、 集体讨论:

  1、引导语:“口罩朋友来我们班开展览会,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参观,自由发表意见。

查看全文

《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反思(精选2篇)

《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反思 篇1

  教学片段:

  师:有一天老师回到家里看到桌上放了些水果,小朋友们看看有些什么水果?(出示图片)

  生:苹果和菠萝。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游戏小棒,用你的小棒来表示一下桌子上的苹果和梨。

  好了吗?那么,小朋友们帮老师想想这是( )是( )的( )倍呢?哪位小朋友来告诉老师?

  生:苹果是菠萝的3倍。

  师:为什么苹果是菠萝的3倍?(出示图片)

  生:因为苹果有是6只,菠萝有2只,6是2的3倍。

  生:苹果里有3个2,所以苹果是菠萝3倍。

  ……

  师:小朋友们真棒。帮助老师解决了问题。这时候老师有些饿了,看见红红的苹果就更加饿了,于是拿起苹果一下子就吃了2个。现在桌上的水果用小棒该怎么表示?一起动起小手来摆一摆,好了吗?现在请小朋友们,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是( )的( )倍,为什么?

  生:苹果里有2个2,就是4是2的2倍,就是苹果是菠萝的2倍。

  师:老师吃完苹果突然发现,桌子旁边有个袋子,打开一看,发现里面也是苹果,于是老师把它们一起放到桌子上,发现现在的苹果是菠萝的5倍。老师知道小朋友们都很聪明,所以考考大家。现在桌子上的水果该怎么摆?为什么?

  师:知道苹果的只数是菠萝的5倍,也知道菠萝的只数是2,(板书:苹果的只数是菠萝的5倍)也就是说...    

  生:苹果的只数是2的5倍是多少。

  师:这就叫:一个数(2)的几(5)倍是多少(板书)。而桌上的水果有苹果和菠萝,菠萝有2只,苹果的只数是菠萝的5倍,苹果有多少只?(出示题)这类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叫做“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板书)。……

查看全文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设计(通用17篇)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2.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

  这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程标准理念;更加关注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力求使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吗?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植树,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植树的活动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植树这一生活情境,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能从图中收集信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查看全文

7是多少(精选14篇)

7是多少 篇1

  目标   使幼儿知道,任何7个一组的实物,都可用数字7来表示。 准备   l~7数字卡片若干套,画有不同数目的图片若干套(两个小人;两件衣服;一个杯子、一顶帽子;3只鸭;一根蚊香、一瓶香水、一枝月季;一个苹果、一个香蕉、一对连枝樱桃、一块糖……)。     过程   1.选图片   由教师或一名幼儿向大家提要求,小朋友按要求举起实物图片。如请拿出画有2件能穿的物品的图片;请拿出画有5个可吃的东西的图片;请拿出画有3个可闻的东西的图片;请拿出一张没人没动物的图片。   2.对卡片   出示数字7,请另一些小朋友拿出相应数目的实物图片。出示7个实物的图片,请另一些小朋友拿出相应数目的数卡。不断改变要求反复玩下去。还可用找朋友的游戏形式,请拿相同数目的实物图片与数卡的小朋友面对面握手。

7是多少 篇2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稍复杂图形面积的过程,初步掌握不规则图形的一些面积计算方法,体会图形等积变形的思想方法和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作准备。

  2.使学生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切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查看全文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设计(精选2篇)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 (小树有多少棵)三年级上册第一课

  教学目的: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孩子们还记得我们学的乘法口诀吗?那我要考考你们?

  3*5 8*9 7*4 5*5

  真棒看来我班的孩子真是聪明,现在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2页说说你看看这幅图你看懂了什么?

  1、有3捆树

  2、每捆20根

  师:你看到这幅图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棵小树?(板书:小树有多少棵?)

  二、控究新知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列式

  生:2*30=60(棵)

  师:我们来观察这个算式,你想想怎么能得出结果?

  1、3个20相加 得60

  2、20个3相加 得60

  3、6个10 相加 得60

  4、因为2*3=6

  所以20*3=60

  真棒你们能通过以前学过的知识能解决新的知识。

  老师想问问号捆有多少棵小树?5捆有多少棵?

  4*20=80 5*20=100

  请同学们来观察一下,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3*2 =6 5*4 =20 6*7=42

  30*2 =60 50*4=20060*7=420

  300*2=600 500*4=2000 600*7=4200

  学生独立完成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