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边形教案

时间:2025-04-05

《多边形 》教案(精选2篇)

《多边形 》教案 篇1

  教学内容:LOGO语言重复命令

  知识目的:

  1、使学生了解重复命令的特点。

  2、掌握重复命令的用法,能使用重复命令画出各种图形。

  能力目标:

  1、能总结重复的内容

  2、重复的次数

  情感目标:

  1、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重复命令的格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画正方形

  ⑵屏幕显示画正方形的8条命令,学生观察有何特点。画正方形的命令是由4组完全相同的命令(fd 50 rt 90)组成。

  ⑶屏幕显示“repeat 4[fd 50 rt 90]”,请同学在LOGO语言中输入,看一看有何效果。(也画出了一个正方形)

  ⑷教师讲解:这条命令也可以画正方形,而且比刚才我们输入的8条命令要简洁了许多。这就是重复命令。用lg语言绘画时,检查要重复相同格式的命令,使输入格式变得非常繁琐。为了使命令变得简单而且清晰,可以使用重复命令repeat,只要输入这道命令,就可以完成许多相同的操作,小海龟就轻松多了。

  ⒉讲解重复命令的格式

  通过“repeat 4[fd 50 rt 90]”了解重复命令的格式:repeat 重复的次数[重复执行的内容]强调讲解该命令。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重复命令,学会这条命令后,我们就能画出很多由重复图形组成的漂亮图形。

  小海龟每次转360÷5=72度。

  命令:REPEAT 5[FD 50 RT 72]或REPEAT 5[FD 50 RT ]边长为60的正六边形小海龟每次转360÷6= 度。

  命令:REPEAT 6[FD RT ]或REPEAT 6[FD RT ]小海龟每次转 度。

查看全文

多边形(精选17篇)

多边形 篇1

  【知识要点】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链接所围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

  这三条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边;(AB、BC、CA)

  相邻两条边的公共端点叫做这个三角形的顶点;(A、B、C)

  相邻两条边所夹的角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又叫做这个三角形的角(∠A、∠B、∠C)

  三角形的内角的邻补角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外角

  2.三角形的表示为△ABC

  3.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高、中线、内角平分线(三条高所在的直线都交于一点,这个点叫

  做三角形的垂心;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

  三条内角平分线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4.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相关的结论

  (1)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三角形的外角和为360°

  (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5)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5.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条边;任意两边之差都小于第三条边

  6.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7.:由在同一平面内,不在同一直线上的若干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围成的封闭图形叫

  做

  这些线段叫做这个的边;

  相邻两条边的公共端点叫做这个的顶点;

  相邻两条边所夹的角叫做这个的内角,又叫做这个的角

  的内角的邻补角叫做这个的外角

  8.对角线:连结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的对角线

  由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有(n-3)条;(n表示边数)

查看全文

“多边形的外角和”教学反思(精选2篇)

“多边形的外角和”教学反思 篇1

  我听了两节公开课后,有一些想法,我们交流一下。

  这两节公开课,有共同的优点: 为了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着眼于课堂形式的多样化及学生能力(如:合作、探究、交流等)的培养,在这一点上,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另外,布置了一定量的习题,巩固了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不足之处是小组讨论是新教材框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事先一定要有详细的计划,教师还应精心策划,讨论如何有效地开展,时间多长,采取何种讨论方法,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又该担当何种角色等。在这些方面,我觉得准备的不充分。另外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发言过分地注重于探索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探索过程的展示。同时教师有些总结性的话,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较为单一,肯定不够及时,表扬不够热情。

  对于这节课,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来进行。先介绍外角和外角和的概念,然后分组,每组一种多边形,分别剪拼外角和,探索外角和性质,由各组所得结论,猜想外角和性质,然后证明。这样的过程中蕴含了归纳法的数学思想,经历了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然后再辅以一定量的习题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巩固。

“多边形的外角和”教学反思 篇2

  根据这节课讲授的内容,两位老师均运用新课标的理念,从技能、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整体方面看,较为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较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查看全文

对《多边形的外角和》的反思(通用3篇)

对《多边形的外角和》的反思 篇1

  我听了范宇老师的课以后,感触很深,特别是她对本节的教学内容挖掘很深,对教材的把握很准。能够利用多媒体教学把抽象的内容简单明了地展示给学生,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接受,并能灵活运用。这是我认为本节最成功的地方。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要帮助学生形成认知框架,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范宇老师的这节课通过设置问题,掌握原理,推导过程,灵活运用几个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使学生感触到知识的连贯性,紧密性,逻辑性,应用性。

  首先这节课的开头很吸引学生,观察三个用三角形拼成的小花图案,设置巧妙的问题让学生进入课堂,而此时老师把本节的教学内容又巧妙隐藏在这些图案当中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老师想要干什么?立即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此时老师用恰到好处的提问引导,把复杂的数学原理拆分成小的问题和知识点,例,求第一朵小花中的三个角的度数和,让学生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数学原理和数学知识,并用此种方法来解决第二朵小花和第三朵小花的问题,抓住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寻找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用前后知识的连贯性把分散的知识凝聚在一起并把知识提升了一定的高度,把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得以化解,充分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此时老师给出了本节的课题《多边形的外角和》从而完成了这节课的推导过程。游刃有余,自然流畅。

  紧接着老师就学生学习的热情来解决课本上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灵活运用。从而也达到本节课的高潮,难点知识轻松化解。整个过程松弛有度,紧紧抓住学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

查看全文

9.3用正多边形拼地板(通用2篇)

9.3用正多边形拼地板 篇1

  9.3

  1、用相同的正多边形拼地板

  教学目的

  1.通过用相同的正多边形拼地板活动,巩固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    

  2.通过“拼地板”和有关计算,使学生从中发现能拼成一个不留空隙,又不重叠的平面图形的关键是几个多边形的内角相加要等于 360°。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能拼成一个平面图形的关键。

  2.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是什么?外角和?

  2.什么叫正多边形?

  二、新授

  本章开头已提出关于瓷砖的铺设问题,今天我们来探究用什么样的正多边形能拼成一个既不留下一丝空白,又不相互重叠的平面图形。

  请同学们拿出预先准备好的若干张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

  先用正三角形拼图,你能拼出既不留空隙,又不重叠的平面图形?再依次用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试一试,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拼图,使他们发现能拼成既不留空隙,又不重叠的平面图形的关键是围绕一点拼在一起的几个多边形的内角相加恰好等于360°。

  下面我们再通过用计算器计算,看看哪些正多边形能拼成符合以上条件的图形。

  让学生填教科书表9.3.1

  每个内角为多少度时能拼成符合以上条件的平面图呢?

  因为60°×6=360°  用6个正三角形瓷砖就可以铺满地面

  90°×4=360°  即用4个正方形瓷砖就可以铺满地面。

查看全文

多边形的内角教案(精选10篇)

多边形的内角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多边形的外角和公式的过程;会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把未知转化为已知进行探究的能力,在探究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能力与简单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猜想得到证实的成功喜悦和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教学重点:多边形外角和定理的探索和应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学生理解情境,思考问题)

  问题:(多媒体演示)清晨,小明沿一个五边形广场周围的`小路,按逆时针方向跑步。

  (1)小明每从一条街道转到下一条街道时,身体转过的角是哪个角?

  (2)他每跑完一圈,身体转过的角度之和是多少?

  (3)在上图中,你能求出∠1+∠2+∠3+∠4+∠5的结果吗?你是怎样得到的?

  第二环节 问题解决(10分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对于上述的问题,如果学生能给出一些合理的解释和解答(例如利用内角和),可以按照学生的思路走下去。然后再给出“小亮的做法”或以“小亮做法”为提示,鼓励学生思考。如果学生对于这个问题无法突破,教师可以给出“小亮的做法”,或引导学生按“小亮的做法”这样的思路去思考,以便解决这个问题。

  小亮是这样思考的:如图所示,过平面内一点O分别作与五边形ABCDE各边平行的射线OA′,OB′,OC′,OD′,OE′,得到∠α,∠β,∠γ,∠δ,∠θ,其中,∠α=∠1,∠β=∠2,∠γ=∠3,∠δ=∠4,∠θ=∠5.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