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与错教案

时间:2025-04-05

儿童是怎样看待对与错的?


  “不,我不能给。”三岁的罗杰大叫,同时张开双臂试图将147块积木护到自己的胳膊底下。“我需要它们”,他大声抗议。 
  显然,罗杰的行为违背了“分享”这一准则。那么,我们能说罗杰是一个自私、淘气、被宠坏了的孩子吗?也许不能。因为,该年龄段特定的道德感决定了,他只是简单地思考问题,自然地按自己的想法去行事。 
  有关专家告诉我们,道德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同情心、利他主义、分享等亲社会行为都是与个体的认知发展相一致的,并受认知发展的限制,因此,儿童的道德发展也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学前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表面性、固定性等局限性,因此相应地在判断对与错方面,也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绝对性。凡事常常都是好的或常常都是坏的,在他们眼里,一个行为是有意还是无意并不重要,他们不看动机,只看结果。 
  2、取决于身体伤害的程度。身体伤害越严重,就认为错得越糟糕。 
  3、取决于一切行为是否会招来惩罚。如果受到处罚就认为是错的。 
  4、规则。规则是从来都不应该打破的,破坏规则就是错的。 
  5、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儿童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因此,罗杰可能就认为,积木是我先拿的,我有权占有,打破了这个规则就是错的;另外,他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认为我需要它们,所以就该归我。 
  尽管这样,我们还是应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

查看全文

教育孩子的对与错您知道吗

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的方式为的就是可以帮助孩子选择这方面的内容,家长一定要注意这些内容因为他直接关系到教育孩子的教育的成果,家长可以通过下面内容的了解为的就是可以帮助家长教育孩子的。

 √ 解释如何去做

  孩子不是天生就知道该如何适当的表现。你必须教他如何去做。如果你希望你的儿子不再欺负小狗,就应该给他演示如何温柔地抚摸小动物的后背,然后观看他正确的表现。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惩罚他,而不教给他正确的方法,会引发孩子的怨恨情绪而导致更加错误的行为。

  ⅹ 长篇说教

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明确告诉孩子你希望他做什么:“请把球放在外面。”或“把你的碗放到水槽里。”一位母亲说当她停止用问句来表达要求后,她的女儿表现得更加顺从听话了。现在,她不再询问女儿“你准备好可以走了吗”,而是直接命令“该走了。说再见吧。”你应该直接提出要求,而不是用商量的口气。幼儿教育

 √ 与你的配偶合作

  主要是针对那些你想要孩子完全改掉的毛病。你要与你的配偶事先对下次孩子做出这些行为后你们该如何反应达成共识。你也许会选择在孩子哭闹时不予理睬,或者在他顶嘴的时候不让他玩电脑。计划好处理的方法可以帮助你更有原则,因为在事情发生的那一刻你可能会一时不知所措。

  ⅹ 放弃得太快

  不耐烦的家长总是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来实施他们的策略。但是你必须坚持你的计划直到看到了提高。有专家认为,不良的行为至少需要21天才能有所改善。使用一个日程表记录下这些行为发生的频率,这样你就可以知道改正的进程。

查看全文

对与错的争辩——《妈妈,不要送伞来》一课案例分析

《妈妈,不要送伞来》是一篇通俗易懂的文章。教学中,我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小朋友的勇敢与快乐。可就在我认为可以为这节课圆满画上个句号时,我的结束语把我推向另一个世界。

  师: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我觉得书上写雨点不会把我淋坏,是不对的。
  我心里“咯噔”一下:都怪我只注意让学生空谈勇敢,而忘了现实中所存在的问题。
  师:你能说说原因吗?
  生:平时,我们不淋雨都经常感冒,要是下雨时,我们还淋雨,肯定会感冒,可能还会发烧,怎么说不会淋坏呢?
  一语惊醒梦中人,话甲子一下子打开了。
  生1:对呀!平时父母和老师也不让我们淋雨呀!
  生2:头顶着书包来跑,一点都不方便,哪还机灵呀!
  生3:淋雨发烧后,不能上学,父母更操心,一点都不爱父母。
  ……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我顿时哑口无言。可教学不能就此打住呀!生灌硬套,不是办法。我机灵一动,为何要在对错上打转呢?因此,我没有做任何自行评价,但我首先表扬了他们的积极主动,大胆质疑。
  再引问:你能想出不让父母操心,又不会让自己生病的法子吗?
  生:我自己准备雨具,放在书包里。
  生:我跟顺路的同学合用一把伞回家。
  生:大雨的时候,我先不回家,等雨停了再走。
  ……

  课堂上,五花八门的答案,层出不穷。也正因为这样,学生在争论中体会到与现实中的矛盾,在对与错的问题上,学会一分为二来分析,从而能灵活地变换角度地去思考。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能少些理论,多些情趣;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包办,多些自由;那么,学生就会越来越喜欢语文,而语文才能真正成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