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儿歌教学设计(通用2篇)
动物儿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课文彩图和生活经验,认识“蜻、蜓、藏”等12个生字;会写“间、迷、造”等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儿歌。
3、通过朗读、表演,了解小动物的部分生活习性。
4、产生观察小动物,了解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节奏地朗读儿歌。归类认识带有“虫”的生字。通过表演,了解小动物的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趣说话。
1、出示“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六种动物的图片。(出示课件)
2、结合图片,说话练习。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谁在哪儿干什么”的句式,说说图上的内容。例如:蝴蝶在花丛中捉迷藏。
3、过渡:同学们,这些小客人在和我们捉迷藏,它们藏在了一首儿歌里。快来找一找,认识一下它们吧!(板书课题:动物儿歌)
二、初读儿歌,识记形声字。
1、教师范读儿歌,学生找一找儿歌中的动物朋友。学习“蜻、蜓、蚂、蚁、蜘、蛛”6个生字。(出示课件)
(1)学生自由读儿歌,圈画出动物的名称,自己练习读两遍词语,并完成填空。(出示课件)
(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汉字的'特点,发现规律。(这些汉字都含是“虫”,表示属于昆虫类,与动物有关。这几个字都是形声字。)
2、组织学生展开识记生字的游戏。
(1)找朋友。
(2)编字歌。
3、教师相机在黑板上贴字卡,引导齐读生字。
4、学生再次熟读儿歌,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正确认读。
《动物儿歌》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动物儿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课文彩图和生活经验,认识“蜻、蜓、藏”等12个生字;会写“间、迷、造”等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儿歌。
3、通过朗读、表演,了解小动物的部分生活习性。
4、产生观察小动物,了解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节奏地朗读儿歌。归类认识带有“虫”的生字。通过表演,了解小动物的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趣说话。
1、出示“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六种动物的图片。(出示课件)
2、结合图片,说话练习。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谁在哪儿干什么”的句式,说说图上的内容。例如:蝴蝶在花丛中捉迷藏。
3、过渡:同学们,这些小客人在和我们捉迷藏,它们藏在了一首儿歌里。快来找一找,认识一下它们吧!(板书课题:动物儿歌)
二、初读儿歌,识记形声字。
1、教师范读儿歌,学生找一找儿歌中的动物朋友。学习“蜻、蜓、蚂、蚁、蜘、蛛”6个生字。(出示课件)
(1)学生自由读儿歌,圈画出动物的名称,自己练习读两遍词语,并完成填空。(出示课件)
(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汉字的'特点,发现规律。(这些汉字都含是“虫”,表示属于昆虫类,与动物有关。这几个字都是形声字。)
2、组织学生展开识记生字的游戏。
(1)找朋友。
(2)编字歌。
3、教师相机在黑板上贴字卡,引导齐读生字。
4、学生再次熟读儿歌,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正确认读。
一年级语文《动物儿歌》教学设计(精选13篇)
一年级语文《动物儿歌》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动物儿歌》是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首儿歌。在《动物儿歌》中,小动物的名字都是形声字,渗透了形声字规律,让孩子在有趣的儿歌学习中,领略汉字的趣味与精妙。而且,《动物儿歌》是一首用画一样的语言描绘小动物在夏天快乐景象的、充满了童趣的儿歌。课文插图色彩丰富,语言趣味盎然,是学生喜爱的课文。
课文里写的小动物大都是昆虫,要求认识的字大都有虫字旁,适合引导学生在熟读儿歌的基础上,联系大自然和教材中的图画,运用形声字规律识字。课文还适合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用多样、有趣的朗读让学生感悟和了解夏天的美好。此外,儿歌的诗句工整,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在学习儿歌语言的同时进行再创作,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落实语音文字运用。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动物,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和一些特性,还能简单地表达自己的认识。但是,那仅仅是一些零碎的、不规范的语言。为了使他们正确、规范地学习和运用,在课堂上必须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他们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蜻、蜓、迷”等生字,会写“间、迷、造”等生字。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识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这些小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培养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儿歌。
难点:理解字词的意思。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小动物的图片
《动物聚会》教学设计(通用16篇)
《动物聚会》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教材8~9页“动物聚会”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
2.理解乘法算式在不同情景中所表示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具体的情景提出问题,在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乘法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乘法字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 密切关系
课前准备:动物聚会图
方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学习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情景创设谈话:大森林里住着很多可爱的饿小动物,这一天,他们举行了一次盛大的 聚会谁能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仔细观察,积极发言问题探究1. 提问:根据画面提出问题,能不能列式计算?2. 小组汇报3. 板书1. 小组交流2. 讨论后,列式解答3*3=9(只)体验感悟1. 连一连:看图,把相应的卡片连起来 2. 说一说:根据4幅图片想一想2*3表示什么? 3.“练一练”1,2题第一题:组织学生集体订正第二题:摆一摆,说一说4.摆学具 1. 独立连线,交流想法,汇报连线结果理解6个3和3个6所表示意义的不同2. 汇报交流结果,在教师引导下理解2*3有时表示2个3,有时表示3个23. 观察图画,说图意,列算式4. 根据图中给出的乘法算式,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摆一摆实践应用1.“练一练”第三题。每样东西各买多少? 2.实践活动。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1. 看图提问,小组交流。独立列式 2.小组交流,选代表汇报 板书设计: 动物聚会 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3*3=9(只)
第三节 空中飞行的动物教学设计(精选2篇)
第三节 空中飞行的动物教学设计 篇1
第三节 空中飞行的动物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单元中属于一个重点,它介绍了一个重要的动物类群——空中飞行的动物。教材的编排方式改变了以往教材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完整性的倾向,没有像原教材那样按进化顺序逐门逐纲地讲述各类群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而是按照生物圈的环境特点来探究各类动物与各自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减少了知识的分量,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由于学生在第四单元中已学习了人体结构和生理的内容,故本节对动物的结构和生理的内容做了较大的简化。侧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出发探究各类群动物的主要特征,探讨他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鸟、昆虫等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概述鸟类、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技能目标:1、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和对昆虫翅的“观察与思考”;
2、举例说出动物的生活可能跨越多种环境。
情感目标:1、认识鸟类、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增强爱护动物的情感;
2、通过探究各类动物与各自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生物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
鸟、昆虫等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概述鸟类、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特点”的探究活动和对昆虫翅的“观察与思考”。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
《动物的疼痛》教学设计(通用2篇)
《动物的疼痛》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动物的疼痛》是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是美国科学家彼得·辛格的科学论著《动物解放》中的第一章,本文说明、论述了动物是有疼痛感觉的,进而提出人类应该以公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和我们同存于这个世界的生命群体的主张。作者认为,人类只有彻底改变了对待动物的观念,调整在诸多领域里对待动物的做法,才是真正做到了珍爱生命、善待生命。这是一篇科普文,语言表达科学严谨,论证结构思维缜密,科学观点新颖独到。为引导学生了解、把握、接受作者的动物保护的观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讨、自主合作的学习精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思路:通过阅读全文,把握文章观点,并进行圈点批注,把学生在思想上的收获和疑问整理后分条填写在一张表格中,并阐述自己的收获和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将自己的收获与同学、老师共同分享;将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研讨。并将传统的动物保护主义与作者的观点进行比较,从而更加了解、把握、接受作者的动物保护观点。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研讨、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了阅读感知、提取整合、资源共享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从而完成了本文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文章论证结构思维缜密。2、通过研读文本,体会作者提出的人类应该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和我们同存于这个世界的生命群体的主张。 【教学重点】 结合本单元其他课文的阅读经验,进一步巩固和提高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教学难点】研读文本,了解文章缜密的论证结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环节】1、 常规性知识积累(字词的积累)2、 作者简介彼得·辛格(peter singer,1946-),著名伦理学家,现任教于澳大利亚莫纳虚大学哲学系。曾任国际伦理学学会主席,是世界动物保护运动的倡导者。其代表作《动物解放》一书从1975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几十个国家出版,英文版的重版多达26次。1973年4月5日,彼得·辛格在《纽约书评》上撰文,首次提出“动物解放”(animal liberation)一词。辛格在这篇文章基础上写成的《动物解放》一书出版,“动物解放”一词由是深入人心,并成为30年来风起云涌的动物权利运动最为响亮的口号。3、 初读文章谈感受;4、 再读文章填表格;阅读全文,把握文章观点,并进行圈点批注,把你在思想上的收获和疑问整理后,分条填在下面的列表中。(附表格)5、 交流讨论,资源共享;(利用投影进行小组展示)6、 小结:本节课学生自主学习了彼得·辛格的《动物的疼痛》,作为一篇科普性的文章,我们不仅要去把握体会作者的观点,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还要去努力实践作者的观点。阅读全文,把握文章观点,并进行圈点批注,把你在思想上的收获和疑问整理后,分条填在下面的列表中。互 助收获疑问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节市级的研究课,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活动,但是教师应该适时引导学生,以使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