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时间:2025-04-05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精选16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课文情节复杂,找准阅读的突破口,以点带面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紧抓“了不起的父与子”这条主线,重点抓住父亲“不断挖掘”这个震撼人心的画面,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在研读中感受亲情可贵,感悟做人之道,提升感悟能力。

  教学目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

  面。

  2、学生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

  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地震的资料和有关父爱、母爱的故事、文章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说到地震,让老师想起了20__年发生在我国汶川的`5·12大地震,始终有这样一个画面,这样一个动作,这样一段回忆定格在你我的心中。(播放课件并解说)

  二、品读感悟

  (一)学习2—11自然段

  同学们,地震是残酷的,地震中的父子之情是不能泯灭的。中国汶川的地震中有这样可歌可泣的父子,在美国洛杉矶的地震中也有这样的一对父子,他们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1、让生默读课文,找一找作者用了哪三个字来评价这对父子?(了不起)

查看全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精选12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充分体会和感受亲情的可贵,受到熏陶和感染。

  2.领悟课文中一些重点语句语言运用的特色。

  【课前准备】

  学完《秋天的怀念》(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一文后,让学生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果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把诸如《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提供给学生。

  【教学流程】

  一、承上启下,直奔“亲情”。

  同学们,我们刚学了课文《秋天的怀念》,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亲情的可贵,对下面的一段文字,大家一定有了深切的体会。出示一段赞颂亲情的抒情性文字,可以是收集到的别人的文字,也可以教师自己撰写的:

  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

  让学生齐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读了以后,相信大家对这段文字,对亲情的可贵一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按主题组织编排课文是新教材的重要特点。出示类似的文字,既揭示了本组课文的共同主题,又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动情。)

  二、阅读课文,感受“亲情”。

  (一)读题提问。读了题目,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

  (这是对学生“阅读期待”的利用,凸现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地位。)

  (二)读文答问。

  1.初读一遍课文,用几句话说说课文写一件什么事,说的话要求尽可能回答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

查看全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通用12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抓住主线“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设良好的对话氛围,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品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爱的伟大。

  3、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品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图片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字词

  2、在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孩子生还无望。父亲无比悲痛,读句子: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二、父亲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当时父亲心里是想些什么?

  三、过去对儿子承诺,让父亲重燃希望,他决心找到儿子。请你默读1-12自然段,细细品味描写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四、从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五、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啊!在废墟前,

  别的父母匆匆赶来,哭喊后又绝望离开,这位父亲放弃了吗?他要干什么?(课件)挖开废墟寻找儿子救出儿子

  当好心人拉住他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放弃了吗?他要——挖开废墟寻找儿子救出儿子

查看全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精选23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3、从文中的具体描叙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线索:“无论发生什么,我总和你在一起”贯穿全课的教学。

  教学重点:从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中感悟人物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听写引入

  1、生字新词

  混乱 昔日 废墟 绝望 破烂不堪 挖掘 获救

  2、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品读课文

  (一)初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展现当时情景:

  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30万人受到伤害。那是怎样的灾难哪?(背景音乐渲染当时的场景)那个昔日充满孩子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就这样变成了废墟。 “父亲眼前一片漆黑,(屏幕背景变黑的)大喊:“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一阵,想起了自己常跟儿子说的一句话:

  课件出示:(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板书:语言)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学生说理解)

  2、创设情景体会

  师: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景,爸爸是这样和孩子在一起的:

  阿曼达在和同学踢足球,腿骨折了,疼得直流眼泪,爸爸的做法是——

  (预设:父亲带着阿曼达去医院,帮助他恢复健康!)

  阿曼达在学校里的学习成绩退步很快,爸爸的做法是------

  (预设:鼓励孩子,天天陪伴孩子学习,帮助他尽快提高)

查看全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精选20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3、从文中的具体描叙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线索:“无论发生什么,我总和你在一起”贯穿全课的教学。

  教学重点:从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中感悟人物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听写引入

  1、生字新词

  混乱 昔日 废墟 绝望 破烂不堪 挖掘 获救

  2、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品读课文

  (一)初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展现当时情景:

  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30万人受到伤害。那是怎样的灾难哪?(背景音乐渲染当时的场景)那个昔日充满孩子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就这样变成了废墟。 “父亲眼前一片漆黑,(屏幕背景变黑的)大喊:“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一阵,想起了自己常跟儿子说的一句话:

  课件出示:(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板书:语言)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学生说理解)

  2、创设情景体会

  师: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景,爸爸是这样和孩子在一起的:

  阿曼达在和同学踢足球,腿骨折了,疼得直流眼泪,爸爸的做法是——

  (预设:父亲带着阿曼达去医院,帮助他恢复健康!)

  阿曼达在学校里的学习成绩退步很快,爸爸的做法是------

  (预设:鼓励孩子,天天陪伴孩子学习,帮助他尽快提高)

查看全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精选20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1

  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设计1、认识8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佳句。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3、初步感受借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设计教法:1、朗读法: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散读、默读,让学生感悟作者平实、自然、柔美的风格。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心到、手到”,积极读书,3、朗读法:指导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一、情境导入,引读课题  播放地震录像边描述1994年1月17日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场大地震的情景。  引出 课题二、检查前置性学习收获,整体感知。1、检查生字词,重点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破烂不堪”等词语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整体感知主要内容。3、交流读书收获,提出问题。三、感受父亲的了不起1、研读“时间长”:2、研读“没人再来阻挡他”:3、研读“可怕的样子”:四、研读画面,感受儿子的了不起1、感受儿子在废墟中顽强等待的画面:【教学重点、难点】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生字全解】生字、新词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在检查时注意下列这些字的字音、字形:“砾”读:li  “堪”、“墟”笔画较多指导分析结构。【多音字】                   le (好了)                                                                    了                                                     liao(了不起)        【词语全解】昔日:指往日,从前。废墟:城市或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疾步:快步行走。绝望:毫无希望了。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开辟:开发开垦,把荒地开垦成可以种植的土地。本课是打开的意思。【句段解析】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因此,以下句子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①“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了不起的父与子”,是提领全文内容的关键句子。抓住它品读全文,其他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再没人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就会迎刃而解。“了不起的父与子”要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就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不停地挖掘。人们劝阻他,“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他便埋头接着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奇迹的出现来自伟大的父爱。②“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反复出现类似的话?因为他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一、情境导入,引读课题二、课前前置性学习     自读课文,完成前置性学习要求。三、交流前置性学习情况1、看大屏幕,认读生字词2、小组检查课文朗读情况,交流自己写的四字词语。3、集体交流自己弄懂和不懂的词语。4、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四、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学课文:思考:哪个地方最让我感动?五、为什么说“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小组合作学习(一)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教师出示课件第12自然段的前两句。 同学们深情地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自己能读出什么来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主要抓住以下三点随机点拨。)  1、研读“时间长”:  ⑵ 感受“父亲累”: 2、研读“没人再来阻挡他”: 3、研读“可怕的样子”:  ⑶ 感情朗读:(4)教师引导 回放画面:领悟父亲说的话。(二)感受儿子的了不起1、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2、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