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逃生教案

时间:2025-04-05

地震逃生教案(精选3篇)

地震逃生教案 篇1

  一、演练目的

  通过地震应急演练,使全园师生掌握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熟悉震后我园紧急疏散的程序和线路,确保在地震来临时,我校地震应急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全园师生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减少不必要的非震伤害同时通过演练活动培养幼儿听从指挥,团结互助的品德,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演练安排

  1、内容:

  (1)应急避震演练,紧急疏散

  2、对象:全体幼儿和教职工

  3、时间:20xx年5月12日 下午随时

  三、演练准备

  1、演练前召让教师熟悉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分析我园应急避震的环境条件,对幼儿阐述地震应急演练的重要意义,讲明演练的程序、内容、时间和纪律要求,以及各个班级疏散的路线和到达的区域,同时强调演练是预防性、模拟性练习,并非真正的地震应急和疏散,以免发生误解而引发地震谣传。

  2、演练前对疏散路线必经之处和到达的“安全地带”进行实地仔细检查,对存在问题即使进行整改,消除障碍和隐患,确保线路畅通和安全。

  四、演练要求

  1、不要惊慌,听从指挥,服从安排。

  2、保持安静,动作敏捷、规范,严禁推拉、冲撞、拥挤。

  3、按规定线路疏散,不得串线。

  五、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园长

  成员:全体教职工

  信号员:副园长

  (2)教室室内指导组:各班教师和保育员

  1“地震警报”发出后,指导幼儿进行室内避震,纠正幼儿的不正确动作和姿势。

查看全文

大班地震逃生教案(精选2篇)

大班地震逃生教案 篇1

  一、演练目的

  通过地震应急演练,使全园师生掌握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熟悉震后我园紧急疏散的程序和线路,确保在地震来临时,我校地震应急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全园师生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减少不必要的非震伤害同时通过演练活动培养幼儿听从指挥,团结互助的品德,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演练安排

  1、内容:

  (1)应急避震演练,紧急疏散

  2、对象:全体幼儿和教职工

  3、时间:20xx年5月12日 下午随时

  三、演练准备

  1、演练前召让教师熟悉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分析我园应急避震的环境条件,对幼儿阐述地震应急演练的重要意义,讲明演练的程序、内容、时间和纪律要求,以及各个班级疏散的路线和到达的区域,同时强调演练是预防性、模拟性练习,并非真正的地震应急和疏散,以免发生误解而引发地震谣传。

  2、演练前对疏散路线必经之处和到达的“安全地带”进行实地仔细检查,对存在问题即使进行整改,消除障碍和隐患,确保线路畅通和安全。

  四、演练要求

  1、不要惊慌,听从指挥,服从安排。

  2、保持安静,动作敏捷、规范,严禁推拉、冲撞、拥挤。

  3、按规定线路疏散,不得串线。

  五、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园长

  成员:全体教职工

  信号员:副园长

  (2)教室室内指导组:各班教师和保育员

  1“地震警报”发出后,指导幼儿进行室内避震,纠正幼儿的不正确动作和姿势。

查看全文

地震逃生中班安全教案(通用2篇)

地震逃生中班安全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若能为幼儿提供大量动手操作与探索的机会,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引导他们通过讨论、质疑、操作、对比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必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强烈求知欲望,能主动感知、累积、思考,从而逐步建构起相关的知识经验体系。

  例如,在一次“小主播讲新闻”活动中,我班的小主播播报了有关地震的新闻。幼儿议论纷纷,都说地震是很可怕的事情。

  欣欣提出问题:“地震到底是怎样的?是不是房子都会倒下来?”

  小睿说:“别怕!如果地震了,我们就赶快逃跑!”

  小影说:“怎么跑啊,要不要带东西呀?”

  此后,幼儿对地震现象和地震逃生方法产生了很多疑问。

  为此,我带领幼儿开展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

  认识“地球妈妈的身体内部构造”,幼儿从中了解了有关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知识。

  开展活动“地震屋”。带领幼儿去广州市劳动技校开展“地震屋”活动。幼儿从中体验到了在地震中的身体感受、尝试寻找地震躲避点、了解逃生小技巧等,他们切身感受到了地震的可怕威力和危害,再次激发了对地震逃生的各种方法的探究欲望。于是,科学活动“地震逃生包”活动由此生发了。

  活动目标

  1、掌握地震时逃生的基本方法。

  2、认识、制作地震逃生包,体验并掌握其使用方法。

  3、利用常见生活物品进行安全自救,增强对身边科学现象的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1)了解地球内部构造的简单科学知识。

  (2)参观过“地震屋”并初步了解地震避险的基本方法和地震级别。

查看全文

大班安全《地震逃生》教案(精选5篇)

大班安全《地震逃生》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地震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学习地震时安全自救的常识。

  2、培养安全和自救的意识。

  活动准备:

  地震录像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让幼儿观看地震录像,引出活动主题。

  1、教师:钟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教师:刚才我们看到的画面,你们知道是发生了什么事吗?(地震)

  3、教师:你从哪些方面看出是地震?(教师引导幼儿从房屋破坏、地面裂开、人员伤亡等方面进行描述。)

  教师小结:视频里面的地面剧烈的摇晃,移动,房屋一间一间的倒塌,人们纷纷窜逃,哭声喊声连成了一片。

  二、引导幼儿理解地震的含义

  教师:你们知道为什么叫地震吗?(因为地震指的是剧烈的地壳运动,使地面迅速发生颤动。)你知道地震是怎么产生的呢?你知道吗?

  教师小结:我们人类是生活在地球的表现叫地壳,地壳不是静止不动的,他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总是不停的运动,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地壳在运动呢?那是因为他运动的慢,如果他运动力气过大、过猛,地壳上的岩层就经受不住里的冲击发生断裂,于是出现了地震!

  三、结合挂图,了解地震所造成的危害。

  1、教师:你们遇到过地震吗?你在哪里见过地震。

  教师小结:我们这里没有发生过地震,但是在其他地方发生过大地震比如我们中国唐山市在1976年发生过7.8级大地震,20__年在汶川县发生了8级大地震,20__年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在国外也经常发生地震,比如前段时间发生在日本的震惊全世界的9级大地震!

查看全文

《地震》阅读答案(精选5篇)

《地震》阅读答案 篇1

  地震是大地的振动。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小编在这整理了《地震》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地震

  ①地震是大地的振动。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

  ②地球的结构就像鸡蛋,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于是便发生地震。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从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叫震中。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震源浓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为浅源地震,在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超过300公里的地震为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可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③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比如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查看全文

《地震》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地震》说课稿范文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了38个多小时的挖掘,终于成功救出自己的儿子和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这是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学习课文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2、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3、感受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的巨大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四、教学策略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