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教案

时间:2025-04-05

《地图》教案(通用17篇)

《地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在地图上查找本地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2、了解图例和实物的关系;学习看地图的方法,培养读地图的能力。

  3、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简单的图例、方向;初步养成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图例、比例尺、方向”是地图特有的语言,能借助它们读懂地图,找到家乡和老家。

  2、培养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调查、获取资料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中国行政地图及所在地区省市行政地图。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地图,说家乡

  1、导入: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们的家乡在哪里呢?学生说说家乡的所在地。

  2、师:知道了家乡的地址,能不能在地图上找到它的位置?学生在书中的地图上把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说说它在祖国的哪个位置。

  3、师出示中国行政地图,说说它像什么。复习地图上的东西南北和上下左右的关系,认认“雄鸡”的头、胸、背、尾、脚各是祖国的哪些省份。

  学生说说涂色的图形像什么(认认自己所在省的图形特征)。

  4、说说写写你家乡的地址。如我家所在地是浙江省,在宁波市的鄞州区,杭州是我们的省会。这里是鱼米之乡,盛产雪菜、年糕等。

  二、“我找到家乡了”

  1、出示家乡(省市)地图。

  2、学习图例。

  (1)讨论问题:地图上为什么要有图例?图例和实物有什么关系?我们看地图的时候,这些图例可帮我们哪些忙?

查看全文

世界政区地图和分区(精选3篇)

世界政区地图和分区 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现代世界政区的划分及历史上政区地图的变化,了解国家、地区的总数和分布;掌握主要国家的分布、面积及人口状况。

  了解国界、领土的含义及划分依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及差异,了解世界区域的划分依据,掌握本书世界区划的名称和分布。

  2.通过识读《世界政区分布图》,提高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学会使用柱状图及扇形统计图,从而提高分析统计图表的能力。

  3.通过学习国界、领土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我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对学生进行热爱和平的教育。

  教学重点 世界政区的划分及国家一律平等的思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世界的13个分区。

  教学方法 讲述法和谈话法相互配合。

  教学用具 《世界政区地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人口、工业总产值对比的扇形统计图》(挂图)《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柱状图》(挂图)。

  教学提纲

  一、世界政区地图

  1.世界的国家和地区

  2.国家及其划分

  ①国界

  ②未定国界

  ③国界的划分依据

  3.世界政区地图的变化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分布

  2.差异

  3.“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

  三、世界上的区域划分

  1.划分依据

  2.13个地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世界划分为哪几大洲?每一洲说出一个代表性国家的名称?南极洲为什么没有国家?(学生答: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中国、埃及、美国、巴西、英国、澳大利亚。南极洲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0℃以下。)

查看全文

《地图上的方向》说课(精选2篇)

《地图上的方向》说课 篇1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地图上的方向》。

  本节主要介绍了在地图上如何判断方向和在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关于地图上的方向的教学,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教材首先明确了地图上有三种定向方法,它们是:一般定向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指示北方。经纬网定向法: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其中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首先要确定图上的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纬线是南纬还是北纬。根据第一章所学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让学生认识并总结在方格状或弧状(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上,经纬度递变的规律。这一部分教学可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了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首先介绍了在室外看地图的方法:手持地图,面朝北,背朝南。然后又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学会在野外、在北半球确定方向的方法。本节教材既介绍了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方法,又介绍了在野外确定方向的方法,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观,使他们懂得学好地理知识将会终身受益。

  据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为:让学生知道地平面上的八个基本方向,并且学会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中判断方向的不同方法。

  能力目标为:能在地图上判断方向,能在野外辨别方向。

查看全文

世界政治地图和分区(精选6篇)

世界政治地图和分区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读世界政区图和世界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示意图,使学生能够在世界政区图上查阅出世界的主要国家,明确世界上的面积大国和人口大国,通过阅读“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明确区域划分的十三个分区的名称和分布。

  2.通过阅读“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明确国界线的划分依据和领土的含义,识别国家之间的国境线,并学习运用图表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观察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识别方位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国际常识,懂得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明确一个国家的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树立世界各国平等相处,求得共同进步与发展的观念。

  4. 通过对世界组织的介绍和阅读各国的有关数据,培养学生树立全球意识,激发学生的的竞争意识、进取心和爱国热情。

  教学建议

  的教材分析

  “世界的国家”和“国界和领土”,教材分设了两个标题。实际上,“国家”和“国界和领土”是不可分的,把它们分开叙述的目的是为了强调重点不同。

  世界的国家,着重国家的特征,强调国与国之间在领土大小、国家性质、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方面的差别。这部分的重点落实到如何看待一个国家:国家不论面积大小、人口多少、经济发达与否,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教材中“读一读”的两个标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非凡强调了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

查看全文

第二节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精选4篇)

第二节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以及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及使用,掌握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概念并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2.通过本节课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和绘图能力,并养成细心、认真工作的良好习惯。

  课型 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 讲授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与地形剖面图所反映的地形特征,难点是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绘图方法。

  教学用具 自制投影片:一幅等高线图及一幅与此对应的地面形态景观图。教学挂图:《中国地形图》,自制一幅简易等高线地形挂图。模型:泥塑山地模型及与之吻合的线圈立体式等高线模型。

  教学提纲

  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二、等高线地形图

  三、分层设色地形图

  四、地形剖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在地图上怎样才能把这些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呢?我们又是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

  [提问] 我们都知道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而在青藏高原上测量珠穆朗玛峰只有4000多米。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呢?(引导学生导出“是从不同的基点测量的。”)

  [教师总结]原来是分别以海平面和青藏高原表面为起69点测量的,这是通过不同的地面高度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

  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板书)

查看全文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精选9篇)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绘法示意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构成和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延伸方向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

  情感目标:

  通过填、绘、用地图的实践活动和小组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说明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引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而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深线的概念又是辨认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基础。

  教材首先以图示的形式"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说明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但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关于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教材内容,是将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教材主要用图来阐述,"等高线绘法示意图"既有直观的山体,也有经过等高线的分割后,把等高线投影在水平面转换成的等高线地形图,非常形象、生动,很好的起到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概括。此图的优点还在于注重转换的过程,,学生可以清晰把这幅图的转换分为几步,并通过对比分析山体和平面地形图的特征,从而找到在等高线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方法。紧接着教材用"想一想等高线陡坡和缓坡示意?quot;,进一步强化等高线图的空间概念,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通过阅读分析这两幅图,学生较易获得正确的空间概念,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和想象的能力。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