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教案(精选17篇)
《地球的运动》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通过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公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4.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难点】
1.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地球的运动》教案(精选7篇)
《地球的运动》教案 篇1
地球的运动(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②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根据课标要求: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并能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③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地球运行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过程,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并能解释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一些现象。
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判断。
①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论与无神论的教育。
②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四季的形成。四季的形成,具有空间动态变化的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具,找出重点、难点,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让学生从观察入手巧妙地突破。层层深入地理解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培养学生能力。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本节的重点难点内容。二是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确定教学要求,讲授知识做到深入浅出,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已有的知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精选2篇)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篇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可以了解到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而且这两种运动形式紧密联系,同时进行.因此,由地球运动所形成的一些自然现象,也一定包含着自转和公转两种因素.当然,在这些自然现象中,有些是地球自转成因为主,也有的是地球
公转成因为主,教材的编排也就以此作了简单的分类.本节课讲述的主要是地球自转的地
理意义,下一节课主要讲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从本单元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可以知道,地球在公转运动的同时始终在不停地自转,可见,自转和公转不可分,地球自转的各种效应也是不可分的,而且,地球自转的各种效应对地球公转的各种效应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说,认真理解和掌握本节内容是学习下节课的基础.
本节课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昼夜交替.地方时的地转偏向力.这三种效应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样选材体现了高中地理教材选编的实用性原则.
昼夜交替是日常生活中人人都能感受到的,本部分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昼夜.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和意义.这四个层次具有一定的梯度.
地方时一段,是初中知识的重复,但此处侧重于原理的讲述,举例说明了世界各国用的地方时方法,这些内容和实际的联系非常紧密,同样体现了教材的实用性原则.
地转偏向力是教学内容的要点。关于这一问题,教材作了浅化处理,只讲现象,不讲道理,这样处理既降低了难度,也给优秀学生留下了发展余地,同时,教材联系实际,
用事实说明水平地转偏向力在地球环境形成过程的作用。
总体上看,本节课和实际联系紧密,易于组织教学。
地球运动(精选17篇)
地球运动 篇1
教 案
课题
地球运动ⅰ——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授课人
赵睿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从旋转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等方面了解。
过程与方法:运用教具、计算机模拟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从图中获取信息,总结从旋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等几个方面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科学的宇宙观,认识“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运动着的”辩证观点;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征
教学难点
1、对恒星日与太阳日差别的理解
2、公转速度的变化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师生活动
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提出问题:日、月、星辰为什么东升西落?为什么会有四季的变化?哪个季节白天长?哪个季节短?为什么?
课件演示地球运动,让学生总结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一、地球自转
阅读教材,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说明自转的特点:定义、方向、周期。
1、定义:
地轴—
2、方向:
结合教材中的思考,让学生绘制从侧面、南极和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方向图。
3、周期:
演示恒星日和太阳日动画,分析其差异产生的原因。
周期
参考点
自转角度
时间长度
地理意义
恒星日
某遥远恒星
360°
23时56分4秒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精选15篇)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昼夜的产生,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
2、理解地方时与地球自转的必然联系,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
3、记住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
教学建议
关于地方时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讲清地方时的概念和地方时的早晚,并强调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为讲时区和区时的知识做好铺垫。然后,由地方时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麻烦,引出时区划分和区时计算的教学。
关于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建议
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可以从现象入手,运用课本《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讲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作南北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可以从高低纬度间线速度不同加以解释;而对于作东西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较为复杂,应予以回避,待学生到物理课中去解决,重点放在地转偏向力作用规律的运用上。
关于昼夜交替的教学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地球仪讲解,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引出昼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线等概念,并且要求学生在赤道投影和极投影地图上学会如何辨别晨线和昏线。接下来要说明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以及一天之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随着地球自转,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最后,联系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是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二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不长,使地球表面温度变化不致过分剧烈,保证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地球运动地理教案(精选9篇)
地球运动地理教案 篇1
一、产生昼夜交替
1、原因:地球自转
2、周期:________时,叫做1个__________。
3、意义:
①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____________,被用来作为基本的________。
②太阳日时间不长,保证了地球上_____________的生存和发展。
二、产生地方时:
1、地方时
定义:因_____________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
成因:地球自转。
地方时差:经度隔15°,地方时相差________小时。
计算方法:向东加地方时差,向西减地方时差。(备注:东、西确定方法:同是东经度,经度大的在东,经度小的在西;同是西经度,经度小的在东,经度大的在西)
2、区时(标准时):从理论上全球共划分成_____个时区,各时区都以_______的地方时为该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______小时。
3、特别计时法:
半区时:采用与中央经线相差7.5°的时区的边界线的地方时,如:印度采用____。
东部区时:采取本国东部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如朝鲜采用______区。
统一区时:统一采用一个时区的区时,如我国统一采取北京所在的_____区时,(即东经_______的地方时),称为_________。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偏向规律:在北半球向_______偏,在南半球向______偏,赤道上无偏向。
2、成因: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_________力。
地球运动地理教案 篇2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及晨昏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