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碗少年》教学设计(精选13篇)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少年在表演过程中的心理,情感变化.
2,通过学文,使学生感受并学习少年这种直面失败,战胜自我,走向成功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少年在表演过程中的变化,学习少年这种直面失败,战胜自我,走向成功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1,观看视频录像(09年春晚杂技表演《抖杠》).
2,说说你在观看时的感受.
导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一位普通的顶碗少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二十多年过去了仍记忆犹新.我想,读过课文后这位少年会同样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写作顺序.
1,学生根据 要求自学(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a,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一件什么事.
b,顶碗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检查自学情况(词语,及自学要求中的问题).
三,深入课文,品读词句,体会情感.
1,你们真了不起,初读课文就能理解这么深.那么究竟是哪些语句让你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让我们细细地品读课文,找到让你感受深刻的句子,划下来,圈圈重点词,写写自己的感受.
2,重点句子交流:
(1)台上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为什么你对这个句子感受深刻 从哪里看出来 结合 "微笑,不失风度,鞠了一躬" 这些词语理解体会.
此时,少年的心里会怎么想
有感情朗读.
(2)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精选14篇)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2、体会作者的情感,并从顶碗少年的表演中领悟人生的哲理。
课前准备:
1.课前选读哲理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课文最后一段的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谈谈你的感受。
是的,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一个节目经过几年的训练,可以说是台上3分钟,台下十年功。但是你想过没有,当一个杂技演员在表演时两次出现了失误,他还有信心表演下去吗?今天我们就来读读顶碗少年的故事,你或许你会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板题:顶碗少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听读,纠正字音后练习读熟。
3.默读课文分段,看看课文是分几部分写的,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7自然段 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第二部分:8自然段 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通用14篇)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篇1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给学生推荐赵丽宏的作品《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2、搜集并阅读其他面对失败,勇敢坚强战而胜之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
学习第三课《桃花心木》,我们知道林清玄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悟出了人的成长的道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从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碗少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赵丽宏,1951出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上海人。发现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清丽典雅,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4、指生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3、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喜欢的句子,谈感受。
三、品读课文,明白道理
1、猜问激趣:
老师在备课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可是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你们想知道老师思考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吗?请同学们猜一猜。(学生猜问,教师及时引导。)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通用17篇)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情节简单而又一波三折,十分吸引学生;文章表述层次清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作者对人物神态,动作和外貌的描写生动细腻,适于学生学习写人文章的方法,并作语言的积累,《顶碗少年》教学设计。文章语句优美,适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有过一定的失败体验,课前又做过相关调查,掌握了有关资料,很可能与顶碗少年在某些地方产生共鸣,容易激发起学生向顶碗少年学习百折不挠的精神的热情。
教学理念: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激情。
抓住人物语言,进行积累。
教学目的:
1.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2.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6、7自然段。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
一位普通的顶碗少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过去了二十多年仍记忆犹新。我想,这位少年同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同回到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二、指导深入理解: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精选18篇)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少年在表演过程中的心理、情感变化。
2、通过学文,使学生感受并学习少年这种直面失败,勇于拼搏,走向成功的精神。
3、学习作者注重人物动作神态描写把事情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体会少年在表演过程中的变化,学习少年这种直面失败,勇于拼搏,走向成功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文,导入新课
1、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刻苦学习的范仲淹,坚持不懈的涅利,机智勇敢的纳塔莉,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一位了不起的少年——顶碗少年。
2、回顾学习方法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写作顺序。
1、学生根据 要求自学(小黑板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一件什么事。
(2)、顶碗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全班交流。
三、深入课文,品读词句,体会情感。
1、为什么说顶碗少年是强者,是勇于拼搏的人呢?(在两次表演失败的情况下,能勇于面对失败,继续拼搏,并最终取得成功。)
2、他是怎样失败的,失败后表现怎样,又是怎样取得成功的?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把课文2—6自然段读一读,拿出笔,画出相关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写出来。完成之后和同桌或前后桌互相交流。
3、学生交流
4、全班交流
①第一次是怎样失败的?
②第一次失败后,他表现怎样?(出示:台上并没有慌乱……鞠了一躬)
学生谈感受、体会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精选19篇)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篇1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给学生推荐赵丽宏的作品《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2、搜集并阅读其他面对失败,勇敢坚强战而胜之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
学习第三课《桃花心木》,我们知道林清玄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悟出了人的成长的道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从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碗少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赵丽宏,1951出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上海人。发现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清丽典雅,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4、指生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3、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喜欢的句子,谈感受。
三、品读课文,明白道理
1、猜问激趣:
老师在备课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可是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你们想知道老师思考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吗?请同学们猜一猜。(学生猜问,教师及时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