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精选13篇)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课文回忆了我十一岁时发生的一件事,事情是按照发展过程记叙的:从去钓鱼写到钓到一条罕见的大鱼,从不肯放鱼写到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湖里,最后写34年后的感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正确认读14个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学习目标:
1、认读11个生字,读出14个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读懂钓鱼给我带来的启示。
学情分析:
本文生字不多,故事情节简单,写的又是人们所熟悉的生活,大部分学生经过预习,能利用生字表和字典认识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多数生词,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而对课文中“正像他的父亲教诲他的那样,……”一段话的理解有一定难度。让学生把课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前准备:
学生: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利用生字表、字典认识生字,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把自己的体会和疑问批注在课文的空白处。观察生活中有规则的事例,举一、二件和同学交流。
教师:教学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精选12篇)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1
一、引入【课前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钓鱼的启示》,齐读课题。
2、大家都读过课文了,作者记述了他刚满十一岁时和父亲一次钓鱼的经历,这件事情给了他很大的启示,以至于三十四年过去了,却仍然不能让他忘怀。
3、请同学们打开书,回顾课文内容,找到钓鱼这件事给“我”的启示。指名读
【出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4、大家都读读这句话,想想:就钓鱼这件事来说,“是”指的是怎么做?(把大鲈鱼放回水中)“非”指的是怎么做?(留下大鲈鱼)“实践起来却很难”指的是什么难?(把大鲈鱼放回水中)
5、看来同学们读懂了这个启示的字面意思。为什么“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呢?老师读这句,读时强调大红的部分。读完后PPT画一张白的。我们还需要再次走进这个故事,走近故事中的这对父子,去深入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感知,懂得难处
1、过渡语: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步入那月光如水的湖边吧。
2、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找找“我”不想放掉鲈鱼的原因,换句话说,就是把大鲈鱼放回水中为什么这么难?找到后用括号括出来。再用词语简单的概括一下写在旁边。
(学生读书思考、标注;老师巡视、指导--发现普遍问题及出色的,做到心中有数。)
3、指名汇报。方式:先读语句,然后说出概括的词语,教师进行提炼,将关键词板书。
【来不易、诱惑大、无人知、错误小】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精选14篇)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4,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谈话:假如,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你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鱼,刚想拿回家,别人却让你放回去,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呢 读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得到一些启发的.
2.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学习生字词
易错音:沮 漪
易错形:距(拒) 纽(扭)践(线)挣(诤)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描写"我"和父亲神态及心理活动的句子
四,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我"回忆了一件什么事 为什么每当"我"想起这件往事,内心总充满了对父亲的崇敬 (分小组合作学习)
五,教师总结
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知道了父亲在鲈鱼捕捞的开放日前一个傍晚,在"我"捕捞到一条大鲈鱼后让"我"放回去的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在月光的辉映下,静悄悄的湖边,知道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心情十分兴奋.面对着大鲈鱼的诱惑,"我"做出了个艰难的抉择,这件事也对你有很大的启发吧,我就让我们一起细读本课.
二,研读第11自然段
《13、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精选14篇)
《13、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
2、理解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为什么实践起来却很难;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3、学习一事一议文章中铺垫这种写作手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达到质疑、解疑;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学习一事一议文章中铺垫这种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在课前寻找、查阅关于鱼类生活习性的资料,初步了解定时禁捕对保护鲈鱼繁衍生长的意义。
一、课前谈话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的一篇课文《钓鱼的启示》,课文所在的单元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单元习作的题目与此相同,出示(灯片2)(指名读)今天我们将以这课为例,来学习怎样写“生活中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板书课题)注意“钓”的写法。与“钩”区分:一点鱼饵便是“钓”,撇折则在“钩”中藏。
2、师:孩子们,一齐读课题——《钓鱼的启示》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精选15篇)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1
一、引入【课前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钓鱼的启示》,齐读课题。
2、大家都读过课文了,作者记述了他刚满十一岁时和父亲一次钓鱼的经历,这件事情给了他很大的启示,以至于三十四年过去了,却仍然不能让他忘怀。
3、请同学们打开书,回顾课文内容,找到钓鱼这件事给“我”的启示。指名读
【出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4、大家都读读这句话,想想:就钓鱼这件事来说,“是”指的是怎么做?(把大鲈鱼放回水中)“非”指的是怎么做?(留下大鲈鱼)“实践起来却很难”指的是什么难?(把大鲈鱼放回水中)
5、看来同学们读懂了这个启示的字面意思。为什么“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呢?老师读这句,读时强调大红的部分。读完后PPT画一张白的。我们还需要再次走进这个故事,走近故事中的这对父子,去深入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感知,懂得难处
1、过渡语: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步入那月光如水的湖边吧。
2、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找找“我”不想放掉鲈鱼的原因,换句话说,就是把大鲈鱼放回水中为什么这么难?找到后用括号括出来。再用词语简单的概括一下写在旁边。
(学生读书思考、标注;老师巡视、指导--发现普遍问题及出色的,做到心中有数。)
3、指名汇报。方式:先读语句,然后说出概括的词语,教师进行提炼,将关键词板书。
【来不易、诱惑大、无人知、错误小】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精选12篇)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1
一、说教材。
我执教的课文是《钓鱼的启示》,《钓鱼的启示》是鲁教版五年制第八册第四二组的课文,本组教材围绕着“生活中的启示”选编的文章,包含着深刻的做人哲理。本文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正是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那就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根据单元训练要点,本文自身的特色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为这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1、认准课后的16个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2、读顺课文中的语句,理解关键词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采用自主提问来梳理文路,理解课文,借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质疑能力。4、运用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体会理解文中的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启示,并受到自觉抵制诱惑的道德教育。我把启发学生抓住关键词,通过反复品味关键词来理解课文得到启示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语句从而明确:只有从小受到严格自律的教育,才能经得住诱惑,才能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这是我要突破的教学难点。
二、说设计理念。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适当开展合作学习,重点突出单元训练要点的探究学习是我本节课设计的重要思想,学生学习的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朗读、默读、体会情绪读等多种形式将自主学习积极探究渗透于每个教学环节中,在此基础上再辅以适当的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增进学生对课文词句的理解和内容的把握,加深了学生对个体生活的回忆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