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班会教案(通用2篇)
德育教育班会教案 篇1
通过对以前老师的询问,结合上周两天的观察,发现了本班存在的最大问题,也是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虽然已进入初三,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纪律涣散,课堂各种姿势。但也看到了这个班级的闪光点:心灵手巧,一点就通。同时,我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也了解了学生的心理:他们渴望有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文明优秀的班集体。
结合以上特点,我参考网络内容拟写了一首算是打油诗的《班级德育歌》,虽不高端大气上档次,但简洁易记,也绝对是对症下药。内容如下:
容:穿戴朴素又大方,不攀不比不奇异德育教育主题班会德育教育主题班会。
言:讲话文明有礼貌,见面主动问声好。
行:坐立行势要有礼,静若处子动如兔
外:保持安静勤读书,预习复习做作业
卫:勤洗勤换勤打扫,及时彻底并保持。
班会上,我首先对他们进行了一番动员,我说:“一个人无论优秀与否,他都渴望优秀,他都渴望自己所在的集体优秀,就像你们在问卷所写的那样——
“我理想中的班级时上课气氛活跃,课前“入室即静”,同学相处和睦德育教育主题班会主题班会。”
“做什么事都能比别人好,成为其他班级的榜样,班干部尽职尽责......”
“看到垃圾随时捡起,不是各扫门前雪,而是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公正公平......”
老师看到这些,就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我们班级的明天。”
我肯定了他们对优秀的渴望,激发了他们追求卓越的动力,接着提出要求:“只是,仅有追求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付诸行动,那样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对吗?那么,就让我们首先从自己的仪容仪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开始改变吧——”
利用历史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充分利用历史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包括革命理想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二史一情”教育等,既是历史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实施德育渗透的主要手段之一,则是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不断加强“渗透意识”,正确处理教学与德育的关系。如介绍马克思的早期活动时,可向学生介绍青年时期的马克思非常勤奋好学,掌握了大量的科学知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是17岁的马克思中学毕业考试中的德语作文。他提出了选择个人生活道路时不为虚荣心和幻想所左右、不为名利和社会地位所诱惑,把为最大多数人的幸福而劳动作为重要目标。讲课时可以富有表情地朗诵这篇作文的部分摘录:“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一位普通的中学生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职业的伟大抱负,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啊!作为同龄人,我们怎么办?这样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受到具体生动的理想教育。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科知识的传授与德育教育完善结合,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将教书育人作为头等大事;其次要加强文化修养,努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注意探索学生;再次要开动脑筋,充分调动各种教育手段,如参观、讨论会、故事会等等,生动活泼地将历史教学和德育渗透深入学生心灵。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英语作为初中阶段的必修课,在整个初中的课程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在遵循新课程要求,教好英语知识的同时,还要进行学生的德育教育。教育学生不但要做知识的主人还要做道德的表率。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英语教学的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待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那么对于德育教育谈谈我之想法。
首先,通过英语教师自身得体的仪态、行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严谨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楷模”,是构建和师生关系 的主动者。 俗话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美国学者所罗门教授说:“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老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可见,教师的表率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使命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不能*华丽、空洞的辞藻,要*自己得体的仪态、良好的行为。正所谓为人师表。因为中学生可塑性、模仿性强,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所以英语教师必须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注重自身仪态,不可以过于前卫的穿着打扮误导学生的审美观。通过自身字迹优美、重难点突出的板书,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教学语言,富有创造性、灵活性的教法感知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造成“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使其形成严谨的学习习惯。还有,在平时的教学中,将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与学习习惯,加强学生心灵与情操的涵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等德育内容自然渗透其中,最终取得了较好结果。
其次,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英语文章的人物形象,以及国外的风俗习惯,了解西方的文化习俗,扩展学生的视野,加大学生的知识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力求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精华,文章的美之所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力求创造传情的能够感染学生的气氛来陶冶学生,让文章所展示的鲜明、真实、感人的形象,打开他们心灵的大门,让其领略国外的文化气息.爱作者所爱,达到思想性和知识性的高度统一。
语文学科与德育教育
把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课前总是认真备课,多角度思考,在备语文教材的同时,着手于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在备课的同时备德育工作,尽力做到德育与学科教育水乳交融,使德育工作附着有物(或知识点或训练点),都尽可能触动学生的思维意识。
在《最后一课》中找到针对部分学生不重视课堂教学、上课四十五分钟效率差这一现象的德育最佳结合。
课文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国的部分学校被迫改学德语为背景。课文是以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小弗朗士的口吻叙写的,其中两处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第一处是当小弗朗士得知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心理描写,我在课堂上作了有感情朗读:"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念到这儿,课堂上一片寂静。我抓住这段心理描写体现小弗朗士"懊悔"的心理特点,语重心长地说:"小弗朗士是多么令人同情!他没能好好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以致于后悔都来不及了,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堂课。"我又重点朗读并讲析了第二处心理描写:"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问:"为什么呢?是不是老师今天讲的是最简单的部分呢?"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小弗朗士认真听课的原因!"
这时,我及时地融合德育工作,点出了课堂的重要性。我说:"同学们千万不要忽视上课四十五分钟,这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只要能够集中精力认真听讲,就能够吸收老师所要教给我们的知识要点,并且很轻松地把它掌握下来。这是一个非常简单却又十分重要的道理。它关系到我们是否能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成为一个对我们的祖国有用的人才。如果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在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后就应该及时改正过来。"五十多双眼睛闪闪发光地看着我,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他们的感触和领悟。
班级活动——德育教育的沃土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富于创造精神的一代好公民。在人的各种素质中,德育素质是最重要的。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素质更是班主任的一项神圣而艰巨的使命。二十一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德育工作也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体会到班级活动是德育教育的沃土。
多年以来,我热衷于班级活动,寓教于活动。上学年,我针对初一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根据学校政教处的工作安排,结合时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来进行德育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开学伊始,我针对同学之间相互不熟悉,渴望彼此了解的心理特点,召开了“夸夸我自己”的主题班会。班会上,学生可以通过一二句话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也可以用歌、用舞、用自己的一技之长表现自己。由于我事先做了调查,知道我们班的许多同学多才多艺,性格开朗,好表现。果然,班会课上,全班四十八个学生都上台自我介绍,并且一半以上的同学都表演了自己的拿手好戏:有唱歌的,有讲故事,也有出示自己的字画作品等等。通过这样的班会,同学之间加强了了解,更重要的是大家发现了自己所在的班级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机勃勃的集体,为生活在这样的集体而自豪愉悦,增强了集体荣誉感的。
体育节期间,我又组织学生开展了各种活动:有全班参加的晨跑,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的“拔河”、“赶猪”,也有部分同学参加的棋类比赛,这些活动不仅融洽了同学之间的感情,而且丰富了大家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运动会上,涌现了许许多多感人的人和事。有像史超见、郑宵肖、张益鹏这样把疲劳和伤痛置之度外,竭尽全力拼搏的运动员;有像金棱冰、金萧荻这样尽心尽责,默默为大家服务的后勤人员;也有像胡易、董冉这样热情奔放,办事周到的宣传人员……从这些学生全身心投入的活动中,我发现了许多同学的“闪光点”,把握住了教育的良机。如张益鹏同学,平时纪律观念淡薄,上课闲话多。多次找他谈话,收效甚微。但运动会上,他一改平时的自由散漫的样子,认真投入,不仅自己积极参加了1500米、跳远、接力跑等项目,取得了好成绩,还时刻关注其他同学的项目,为集体献计献策,表现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于是,我趁热打铁,在全班同学面前一而再,再而三的表扬他,强调他表现出来的纪律概念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同时也找他个别谈心,提出我对他的希望。结果他的进步令人欣喜。运动会,不仅让我们班捧回了了“团体总分第三名”的锦旗,而且提高了大家的纪律意识,磨练了同学坚忍不拔的意志,加强了团结协作的精神,上了一堂生动的德育课。
浅谈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的互相渗透
摘要:语文课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祖国语言文字的美,还要利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利用它在无痕育人方面的优势,适时地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这样既能加强了思想教育,又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关键词:语文 德育 渗透
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其实就象肥沃泥土中的沙土与水的关系,他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分离。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 从这里可以知道语文教学一定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我国素称“礼仪之邦”,“诗的国度”,历代所谓“圣贤人物”,都把“道德文章”当做崇高的事业,历来有识之士把“道德文章”作为培养人才的重途径和主要内容。而语文课不仅包括思想品德、道德情操的教育在内,语文教材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和心理个性教育的因素,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秀诗文、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辉事迹等都是进行理想、意志、品格教育的生动教材。只有通过语文教育启发学生,进行形象思维,情感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国传统美德及现代德育教育的熏陶,才能达到培育出兼具传统与现代美德的优秀人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