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苏教版五下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精选2篇)

苏教版五下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练习一的4~6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20             20+10=20+10

  x=50              x+20=50+20

  50+a=50+a       50+a-a=50+a-a

  x+20=70          x+20-20=70-20

  提问: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

  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4

  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例4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

  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小结: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查看全文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精选9篇)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⑴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初步会用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⑵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将情景问题抽象等式规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⑶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探究的目标。

  ⑴出示天平图,增加感性认识。

  出示天平图。

  让学生说说对天平的认识;

  ⑵明确探究的目标。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们明确探究的话题——等式中存在的规律;出示图片情境。

  二、自主探究规律。

  ⑴自主看图填空。

  学生自主完成第3页的看图填空。

  ⑵同桌交流。

  交流填写的内容,辨析答案的正确性;交流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规律。

  ⑶举例验证发现规律的正确性。

  班级举例;同桌举例验证。

  ⑷适当推理。

  由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进行适当的推理。

  希望推理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三、规律的引用。

  ⑴出示方程,引发学生的求未知数的兴趣。

  出示上节课学生列出的部分方程x+50=150和2x=200,谈话:你知道x表示多少,介绍你的想法。

查看全文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通用7篇)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篇1

  教师请学生准备好课堂所需的笔、练习本、课本等。

  师:好,上课

  生:x=6,x=2

  师:你能估算出方程的解吗?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

  师:下列四个式子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等式

  师:所以我们总结出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

  通常用a=b表示一般的等式。

  师: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等式的性质。

  师:把一个等式看作一个天平,把等号两边的式子看作天平两边的砝码,则等式成立就可看作是天平保持两边平衡。

  师:已知a=b,在天平两边同时加上c,天平怎样?

  生:平衡。

  师:那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a+c=b+c

  师:已知a=b,在天平两边同时减去c,天平怎样?

  生:平衡

  师:那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a-c=b-c

  师:已知a=b,在天平两边相应加上另一个a和b,天平怎样?

  生:平衡

  师:在天平两边相应加上另两个a和b呢?

  生:平衡

  师:在天平两边相应加上另c个a和b呢?

  生:平衡

  师: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生:ac=bc

  师:同样道理,同时缩小呢,能得到什么结论?

  师:所以我们能够得到等式的性质,谁能来总结一下?

  师: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1、等式两边都要参加运算,并且是作同一种运算。

  生:2、等式两边加或减,乘或除以的数一定是同一个数或同一个式子。

  生:3、等式两边不能都除以0,即0不能作除数或分母。

  师:用等式的性质我们来解方程,大家来看下面的几道题。

查看全文

苏教版五下等式的性质(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7~10页,例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五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
7、板书出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练一练第一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核对
⑶、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六
1、出示例六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六图

查看全文

“等式的性质2”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科书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⑴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初步会用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⑵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将情景问题抽象等式规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⑶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流程:一、回忆导入,明确探究的目标。
⑴回忆推理。
说说等式性质1: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再次推理: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⑵明确探究的目标。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们明确探究的话题——验证等式性质2。
二、自主探究规律。
⑴自主看图填空。
学生自主完成第7页例5的看图填空并根据图意理解规律。


⑵举例验证。
方法:先写一个等式,再两边同时乘或除同一个数,看看还是等式吗?
⑶小结,感知规律的应用价值。
小结: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推想:在哪里会用到它?(解方程)
⑷学生举例,学习解方程。
学生举例,尝试解方程。
在学生的介绍中,张扬用等式解方程的数学根据。
注意书写格式;并验算。
三、练习应用。

查看全文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⑴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初步会用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⑵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将情景问题抽象等式规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⑶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探究的目标。
⑴出示天平图,增加感性认识。
出示天平图。
 

让学生说说对天平的认识;
⑵明确探究的目标。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们明确探究的话题——等式中存在的规律;出示图片情境。
 

二、自主探究规律。
⑴自主看图填空。
学生自主完成第3页的看图填空。
⑵同桌交流。
交流填写的内容,辨析答案的正确性;交流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规律。
⑶举例验证发现规律的正确性。
班级举例;同桌举例验证。
⑷适当推理。
由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进行适当的推理。
希望推理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三、规律的引用。
⑴出示方程,引发学生的求未知数的兴趣。
出示上节课学生列出的部分方程x+50=150和2x=200,谈话:你知道x表示多少,介绍你的想法。
⑵引用规律解方程。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