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教案

时间:2025-04-05

精巧构思 精妙引导——《我们成功了》导入设计教学片段纪实与评析(精选17篇)

精巧构思 精妙引导——《我们成功了》导入设计教学片段纪实与评析 篇1

  《我们成功了》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虽短小,却文质兼美,描写场面恢宏,气势磅礴。该篇课文主要给我们展现了2001年7月13日的夜晚,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了,北京那欢乐、热闹的场面。通过这一历史瞬间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面对这样的经典美文,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呢?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住。的确,好的开头,就是成功了一半。

  课例片段纪实:

  师:将课前准备好的五环旗出示在学生面前。(教师还未发问)

  生:(争先恐后地)老师,我知道,这是五环旗!

  生:它是奥林匹克旗帜!

  师:(故作吃惊地)同学们,你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知道这么多啊,看来关于它的话题你们有很多很多话要说,是吗?

  (一只只小手纷纷举起)

  生:老师,我知道!我知道!

  生:五环旗是奥林匹克的象征,是奥运会的标志!

  生: 旗帜上的五环有五种不同的颜色,分别代表世界五大洲!

  生:五个不同色彩的环子连在一起,象征全世界人民大团结!

  生:(此生把手举得老高,激动得涨红了脸)老师,听我妈妈说,原来奥运会主席是萨马兰奇,现在他退休了,新上任的主席叫罗格……

  师:看来你知道的还真多,小朋友们,请你们继续发言!

  生:奥运会每四年举行一次,现在已举办了28届,举办奥运会要提前申请。

查看全文

《菜园里》教学导入(通用13篇)

《菜园里》教学导入 篇1

  文/罗梅

  《菜园里》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要求小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儿歌,认识1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儿歌中出现的蔬菜,并且能记住它们的样子、颜色。

  【实例】

  师:(把一个纸盒放在讲桌上,指着纸盒)前几天,老师到农民伯伯的菜园去参观,看见了一些蔬菜。我还采了一些带回来,你们想看吗?

  生:想。

  师:看之前,你们得猜猜我会从盒子里拿出什么蔬菜。我来出谜语,你们猜。

  (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再逐个出示根据课文儿歌内容改编的谜语。)

  什么青青细又长?(什么身穿绿衣裳?什么高高打灯笼?什么地下捉迷藏?什么长个尖尖嘴?什么越老皮越黄?)

  生:(抢答)豆角。(黄瓜、茄子、萝卜、辣椒、南瓜)

  (学生说出答案,教师就拿出相应的实物给学生观察。)

  师:菜园里,多有趣!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儿歌,好吗?

  (朗读儿歌,进入课文的学习。)

  【分析】

  对于孩子们来说,儿歌中所提到的蔬菜可能都是似曾相识,但并不一定十熟悉。特别是城里的孩子,可能没有机会接触菜园,对这些蔬菜也就没有直观的感受。因此,教师采用引导学生观察实物的导入  方法,借助实物引入,简洁直观,并能增加生活的气息,易于为学生接受。老师采用编儿歌和猜谜语的形式引入课文,能充分调动学生朗读、背诵儿歌的积极性。

  ◆[2005   

《菜园里》教学导入 篇2

  (画豆角)

  生:茄子高高打灯笼是什么意思?(做动作讲解示范)

查看全文

教师导入 ,让学生自主学习(精选2篇)

教师导入 ,让学生自主学习 篇1

  ——《比尾巴》教学案例与反思

  作者:tang123

  片断一: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

  生:喜欢!

  师:你喜欢什么动物呢?说给大家听听。

  生:我喜欢小白兔。

  生:我喜欢小狗。

  生:我喜欢小猫。

  ……

  师:小动物很可爱(出示各种动物的挂图),请大家观察一下黑板上的动力物,它们都长了......?

  生:耳朵。

  生:眼睛。

  生:嘴巴,还有腿。

  生:还有一条尾巴呢!

  师:真聪明!它们的尾巴是一样的吗?

  生:不是!

  师:是啊,每个动物的尾巴都不一样。今天,动物们都聚在了一起,要进行一场比赛呢!现在,老师就带着大家到动物王国去看“比尾巴”大赛吧!

  (出示CAI课件,板书课题)

  教学反思一:

  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应成为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所有的感活动起来,每个学生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只是在于老师如何开启,如何去引导他们去、去发现、去感受事物,而不是由教师直接板书课题,范读课文,这种旧的课前引导,只会让学生产生依赖的情绪,让学生习惯于教师的“落入”,而不是主动去想课文写的是什么。激情是导求新知的最重要的推动力,是构成学习动机最活跃的成份,为了能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师必须重视课前导入  工作,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片断二:

  师:大家看看,有哪些动物参加了比赛呢?

  生:有猴子、兔子、松鼠参加了比尾巴大赛。

  生:还有公鸭子和孔雀也参加了比赛。

查看全文

《草原的早晨》导入初探--清幽(通用12篇)

《草原的早晨》导入初探--清幽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4

  《草原的早晨》导入初探

  开始上课了,我端端正正在黑板上写下了“早晨”两个字。转向孩子:“认识它俩吗?谁来读读?”指导读好轻声。

  那你们能说说早晨就是什么时候?学生交流。

  学校的早晨是什么样子的呢?工厂的早晨是什么样子的?街道的早晨是什么样子的呢?

  …………的早晨是………………?

  教师对学生说的进行小结,然后话锋一转,说道:“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大草原,看看那儿的早晨是什么样子的?那就赶紧打开书,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把!”

  学生开始了饶有兴趣地走进课文寻找答案。

  反思:从小朋友生活中的早晨开始,让小朋友感受到早晨的美丽和繁忙。对草原的早晨也就有了一种探求的欲望。

  清幽 发表

《草原的早晨》导入初探--清幽 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厂”、“斤”、“牛”、“力”等,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春天早晨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的欢乐。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这一学期,我们学过《小池塘》、《春到梅花山》之后,知道了什么?(春天来了,农村的池塘美了。梅花山梅花盛开,也很美。)

  2、小朋友们,我们今天再到草原去看看,那里春天的早晨怎么样呢?(板书:草原的早晨)领读。

  3、讲述草原:我国的内蒙古及西部黄土高原,有杂草丛生的大片土地,间或杂有耐旱的树木,适宜放牧牛羊。

查看全文

对两个导入片段的思考(精选3篇)

对两个导入片段的思考 篇1

  [案例]

  1、最小公倍数(湖北省郧县实验小学 金元才)

  师:请大家报数,并记住自己所报的数是多少。

  生:报数1、2、3......

  师: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再请所报数是3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学生按要求起立后坐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

  师:报哪些数的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

  生:报6、12、18......的同学。

  师:报6的同学你能说说你为什么两次都要站起来吗?

  生:我报的数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所以两次都要站起来。

  师:说的好。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可以说6是2和3公有的倍数。报12的同学你能说说吗?

  生:我报的数12也是2和3公有的倍数,所以也要两次都站起来。

  师:说的有理。这样的数还有吗?

  生:18、24、30......

  师:像6、12、18等这些数都是2和3公有的倍数,可以简称为是2和3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想一想2和3的公倍数有哪些?

  生:6、12、18、24、30......

  师:请找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几?

  生:找不出最大的,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6。

  师:说的真好。2和3的公倍数中6最小,我们称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接上面板书前添写“最小”)2和3的公倍数很多,而且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公倍数,所以研究两个数的公倍数的问题一般只研究最小公倍数。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2、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湖北省郧县实验小学  贺环)

查看全文

《聪明的华佗》导入(精选13篇)

《聪明的华佗》导入 篇1

  设疑激趣,导入  新课。

  出示两只羊激烈争斗的课件。

  师:这两只羊在干什么?情况怎样?

  (生答略)

  师:你们看他们头对着头,角对着角,你顶过来,我顶过去,谁也不肯认输,一副非得拼个你死我活的样子。这样下去他俩必定是两败俱伤。聪明的孩子们让我们想想办法将他们分开吧!

  (学生说自个儿的办法,师生共同评议)

  师:还有没有更简便易行的好办法呢?既不费力,又不花很长的时间,还不会伤害到羊?

  古代有一个聪明的孩子用一个简单的办法巧妙的将这两只羊分开了,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想)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医生华佗。(板书课题)华佗是怎样把这两只养分开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聪明的华佗》导入 篇2

  教学目标 :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遇事要多动脑筋,才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继续学习“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发,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

  2、理解三,四两个自然段的词句和段落内容。

  教学过程 :

  一、激发兴趣,导入  新课。

  放录像,当学生看到两只羊“头对头,角对角,你顶过来,我顶过去,谁也不肯让,斗得狠凶”的画面时,定住影像,提问:“怎么才能将它们分开呢?”学生各抒己见之后,老师说:“从前,有一个像你们一样大的孩子,叫华佗。他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既不费力气,又没伤着自己,就把两只羊分开了。人们称他是聪明的华佗。你们想知道他是用的什么办法吗?下面我们就学习这篇课文。”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