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课教案

时间:2025-04-05

凡卡导读课堂实录

《凡卡》一文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按照课文顺序组织教学。而我紧紧围绕三个对比,导读课文,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老板与爷爷对比
  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细读课文:凡卡的学徒生活很苦,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经过反复阅读讨论,学生知道了凡卡的悲惨遭遇。
  ⒈活计多。凡卡是鞋铺小学徒,而他还要给老板的小崽子摇摇篮,况且“他们的小崽子一哭,就别想睡觉”,凡卡成了保姆;替老板娘收拾鱼,凡卡成了家佣……连伙计们也捉弄他,打发他去打酒,叫他去偷老板的黄瓜。
  ⒉经常挨打。老板揪着他的头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老板娘拿鱼嘴戳他的脸;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拿楦头打他的脑袋,使他昏倒,好容易才醒过来。在这当中,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的丰富内涵。一番讨论,学生列举了好多,比如凳子、木头、铁条……总之,只要身边有的,都可以拿来打。从而理解老板根本不把凡卡当人看待。
  ⒊挨饿挨冻。吃的简直没有,一日三餐只是一点儿面包和稀粥;睡,在过道里,只要那小崽子一哭,他就别想睡觉;穿的,凡卡是小鞋匠,可是没有鞋(第10自然段),老板对凡卡的剥削是何等之重!
  通过导读分析,学生深刻理解了凡卡在老板家里毫无幸福可言:“连狗不如”、“生活没有指望”、“只有死路一条”。
  接着,我问学生:凡卡与爷爷在一起怎样呢?学生通过阅读“与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插叙部分,知道了,爷爷总是带他去砍圣诞树,爷爷还与凡卡追笑,喊着逮野兔,与爷爷在一起充满了欢声笑语,充满了快乐,是多么令凡卡神往!

查看全文

《鲁滨逊漂流记》导读课教案(通用12篇)

《鲁滨逊漂流记》导读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掌握目标:

  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以及创作原型;分析鲁滨逊以及星期五的形象;研讨《鲁滨逊漂流记》所产生的巨大的艺术魅力;赏析作品中的优美语句。

  (二)基本技能和一般能力培养目标:

  (1)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和情感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情感的体验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评价和鉴赏 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欣赏文学作品,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四)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好书可以增加我们知识的广度,可以增加我们思想的深度,可以使我们能够拥有一个更广大的世界,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阅读沟通了古今中外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阅读沟通了殊方异域的文化传播,使人类变得丰腴,可是面对茫茫书海,青春年少的我们又该如何寻找一片净土,为我们的灵魂加油充电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属于我们自己的图书。

  (二)想一想:

  进入高年级,我们的阅读又向外延伸到外国文学的赏析上,老师先给大家播放一部影片的几个片段,大家猜猜看,今天我们要走进谁的生活中?

  (播放《鲁滨逊漂流记》电影版的几个片段)

  能先回答我的几个小问题吗?

  1、《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谁?哪国人?

  2、这部作品是以苏格兰水手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真实经历为原型创造的,那么大家知道在塞尔柯克身上曾经发生过什么故事吗?

查看全文

《鲁滨逊漂流记》导读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掌握目标:

    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以及创作原型;分析鲁滨逊以及星期五的形象;研讨《鲁滨逊漂流记》所产生的巨大的艺术魅力;赏析作品中的优美语句。

(二)基本技能和一般能力培养目标:

    (1)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和情感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情感的体验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评价和鉴赏 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欣赏文学作品,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四)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好书可以增加我们知识的广度,可以增加我们思想的深度,可以使我们能够拥有一个更广大的世界,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阅读沟通了古今中外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阅读沟通了殊方异域的文化传播,使人类变得丰腴,可是面对茫茫书海,青春年少的我们又该如何寻找一片净土,为我们的灵魂加油充电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属于我们自己的图书。

(二)想一想:

    进入高年级,我们的阅读又向外延伸到外国文学的赏析上,老师先给大家播放一部影片的几个片段,大家猜猜看,今天我们要走进谁的生活中?
    (播放《鲁滨逊漂流记》电影版的几个片段)

   能先回答我的几个小问题吗?

查看全文

主次分明 重点突出——《给颜黎民的信》导读(通用2篇)

主次分明 重点突出——《给颜黎民的信》导读 篇1

  主次分明  重点突出——《给颜黎民的信》导读

  赵丽

  《给颜黎民的信》,做到了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这是课文的一大特色。

  课文讲了四件事:1.谈应该怎样读书;2.谈在上海看桃花;3.同意把信发表;4.指出写信人署的是假名。这四件事中,作者把“应该怎样读书”这件事作为重点来写,写得比较详细。其他三件事是次要内容,所以,只是略写。

  作者为了突出文章的重点,第一件事写得尤为具体、生动。鲁迅先生在写给颜黎民的信中,将这件事先说,具体从三个方面来谈。第一个方面,告诫青年朋友不要专看一个人的著作。为说明这一点,作者用蜜蜂酿蜜的事例来比喻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汲取更多的知识营养,要求大家读各家的著作,以便得到多方面的优点。第二个方面,告诫青年朋友不能专看文学书,要读一些自然科学的书。因为专看文学书,连生活常识也没有,会变成“糊涂虫”。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作者用先前文学青年的偏向和古人不懂科学常识作例子,强调多读自然科学书的重要性。第三个方面,要求青年朋友看看世界旅行记一类的书,“借此就知道各处的人情风俗和物产,”可以增长见识。作者现身说法,说明多看一些世界旅行方面的书籍和影片,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鲁迅先生从这三个方面,具体生动地谈了博览群书的重要性,强调读书要广博一些,视野要开阔一些。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反映出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真诚关怀和殷切希望。

  课文重点突出第一件事,略写其他三件事,我们读了以后,印象很深。课文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所选择的材料也十分精当,这种写作方法我们要好好学习。

查看全文

激趣导读 感悟 体验

03年3月,在峰峰矿区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会上,张立云老师执教的《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既扎实又生动,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是我区实施新课程以来一节比较成功的课例。从这节课可以看出,张老师在转变观念、实践新课程理念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节课的实录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教师用简单的线条在黑板上勾画出一座大山。)
  生:是一座大山。(学生很兴奋)
  师:在这座大山里呀,一棵小松树和一棵大松树之间发生了一件事。(教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寓言故事《小松树和大松树》。(学生表现出急欲读课文的样子。)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所以张老师在导入课时,就努力去创设一种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她用简笔画来吸引学生,加之导入语又带着点儿神秘的语气,上课之始就把学生的阅读兴趣给激发起来,还没等教师让读课文,有的学生就拿起书读起来。)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师:呵,看来同学们都急着想知道故事的内容,那我们就开始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画出来,借助拼音读会它。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画得也很仔细。下面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录音,学习这位叔叔是怎样读课文的。要认真看书、仔细听哟!
  (播放课文录音。)
  (评析:一年级学生有的不会听课文录音,往往只是听,不看书,这样就起不到范读作用。所以,张老师在这里提出“认真看书、仔细听”很有必要。)
  师:读得多美啊!同学们自己再试着读读课文,争取读准每一个字。
  (学生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把刚才画出的生字、生词,以及含有生字的句子再重点读读,想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待会儿要考考你哟!

查看全文

“质疑导读法”浅探

导读是语文教学常用的有效方法之一。所谓导读,是指教师运用某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深入思考,发掘问题,主动领悟,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里说的“相机诱导”,亦即“导读”。在一般情况下,导读的实现是凭借质疑的手段进行的。众所周知,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应。有了这种反应,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了。这个道理古人早已懂得。明人张洪在《朱子读书法》中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由此可以看出:质疑—思考—领悟这一思维过程,不仅反映了人的思维规律,也是课堂导读的基本活动程序。显然,课堂导读的核心是激发思维,常用的手段是质疑。通过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之高效率地获取知识,训练阅读能力。

笔者常用的导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1.启兴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有动力作用和定向作用。凡是使人兴趣盎然的东西,特别能激活人的思维。教学中,运用质疑的方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思考,认真读书,达到导读的目的。

学习《荷蓧丈人》一课,教师借助导引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题注释《论语·微子篇》,“微子”是什么人?同学们看过电视剧《封神榜》,商纣王有三位忠臣:微子、箕子、比干。《微子篇》第一章写道:“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引自《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2页。孔子很赞赏这三个人,称他们是殷商时代的三位仁人,即成仁取义之人。尽管纣王无道,把微子废掉,但他们以死相谏,关心、参与政治的精神孔子十分赞赏。这就是儒家的“入世”思想,而隐士的主张恰恰是逃避政治。因此《微子篇》中写了许多孔子和隐士发生冲突的故事,很有趣。本课写的正是孔子周游列国同一位隐士发生冲突的事。

学习本课,请同学们围绕以下问题阅读、讨论:(投影出示)

①“丈人”在文中指什么?

②丈人为什么要批评孔子?

③子路见丈人骂孔子为什么还要“拱而应”呢?

④丈人对子路的态度为什么前后明显不同?

⑤孔子为什么命子路“反见之”呢?

导引语紧扣课题有机延伸,点明课文的难点:孔子“入仕”的政治态度,并用质疑发问提挈全文的主要内容,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直接兴趣,学好课文便有了基础。

2.寻路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思路。叶老说,善于看文章的人一定要把作者的思路摸清楚。凭借质疑引导学生摸清文章的脉络、作者的思路,使之体会课文构思的精妙,领悟课文谋篇布局之道,以为读书写作的借鉴。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