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次分明 重点突出——《给颜黎民的信》导读(通用2篇)
主次分明 重点突出——《给颜黎民的信》导读 篇1
主次分明 重点突出——《给颜黎民的信》导读
赵丽
《给颜黎民的信》,做到了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这是课文的一大特色。
课文讲了四件事:1.谈应该怎样读书;2.谈在上海看桃花;3.同意把信发表;4.指出写信人署的是假名。这四件事中,作者把“应该怎样读书”这件事作为重点来写,写得比较详细。其他三件事是次要内容,所以,只是略写。
作者为了突出文章的重点,第一件事写得尤为具体、生动。鲁迅先生在写给颜黎民的信中,将这件事先说,具体从三个方面来谈。第一个方面,告诫青年朋友不要专看一个人的著作。为说明这一点,作者用蜜蜂酿蜜的事例来比喻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汲取更多的知识营养,要求大家读各家的著作,以便得到多方面的优点。第二个方面,告诫青年朋友不能专看文学书,要读一些自然科学的书。因为专看文学书,连生活常识也没有,会变成“糊涂虫”。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作者用先前文学青年的偏向和古人不懂科学常识作例子,强调多读自然科学书的重要性。第三个方面,要求青年朋友看看世界旅行记一类的书,“借此就知道各处的人情风俗和物产,”可以增长见识。作者现身说法,说明多看一些世界旅行方面的书籍和影片,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鲁迅先生从这三个方面,具体生动地谈了博览群书的重要性,强调读书要广博一些,视野要开阔一些。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反映出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真诚关怀和殷切希望。
课文重点突出第一件事,略写其他三件事,我们读了以后,印象很深。课文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所选择的材料也十分精当,这种写作方法我们要好好学习。
激趣导读 感悟 体验
03年3月,在峰峰矿区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会上,张立云老师执教的《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既扎实又生动,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是我区实施新课程以来一节比较成功的课例。从这节课可以看出,张老师在转变观念、实践新课程理念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节课的实录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教师用简单的线条在黑板上勾画出一座大山。)
生:是一座大山。(学生很兴奋)
师:在这座大山里呀,一棵小松树和一棵大松树之间发生了一件事。(教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寓言故事《小松树和大松树》。(学生表现出急欲读课文的样子。)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所以张老师在导入课时,就努力去创设一种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她用简笔画来吸引学生,加之导入语又带着点儿神秘的语气,上课之始就把学生的阅读兴趣给激发起来,还没等教师让读课文,有的学生就拿起书读起来。)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师:呵,看来同学们都急着想知道故事的内容,那我们就开始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画出来,借助拼音读会它。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画得也很仔细。下面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录音,学习这位叔叔是怎样读课文的。要认真看书、仔细听哟!
(播放课文录音。)
(评析:一年级学生有的不会听课文录音,往往只是听,不看书,这样就起不到范读作用。所以,张老师在这里提出“认真看书、仔细听”很有必要。)
师:读得多美啊!同学们自己再试着读读课文,争取读准每一个字。
(学生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把刚才画出的生字、生词,以及含有生字的句子再重点读读,想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待会儿要考考你哟!
“质疑导读法”浅探
导读是语文教学常用的有效方法之一。所谓导读,是指教师运用某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深入思考,发掘问题,主动领悟,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里说的“相机诱导”,亦即“导读”。在一般情况下,导读的实现是凭借质疑的手段进行的。众所周知,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应。有了这种反应,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了。这个道理古人早已懂得。明人张洪在《朱子读书法》中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由此可以看出:质疑—思考—领悟这一思维过程,不仅反映了人的思维规律,也是课堂导读的基本活动程序。显然,课堂导读的核心是激发思维,常用的手段是质疑。通过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之高效率地获取知识,训练阅读能力。
笔者常用的导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1.启兴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有动力作用和定向作用。凡是使人兴趣盎然的东西,特别能激活人的思维。教学中,运用质疑的方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思考,认真读书,达到导读的目的。
学习《荷蓧丈人》一课,教师借助导引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题注释《论语·微子篇》,“微子”是什么人?同学们看过电视剧《封神榜》,商纣王有三位忠臣:微子、箕子、比干。《微子篇》第一章写道:“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引自《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2页。孔子很赞赏这三个人,称他们是殷商时代的三位仁人,即成仁取义之人。尽管纣王无道,把微子废掉,但他们以死相谏,关心、参与政治的精神孔子十分赞赏。这就是儒家的“入世”思想,而隐士的主张恰恰是逃避政治。因此《微子篇》中写了许多孔子和隐士发生冲突的故事,很有趣。本课写的正是孔子周游列国同一位隐士发生冲突的事。
学习本课,请同学们围绕以下问题阅读、讨论:(投影出示)
①“丈人”在文中指什么?
②丈人为什么要批评孔子?
③子路见丈人骂孔子为什么还要“拱而应”呢?
④丈人对子路的态度为什么前后明显不同?
⑤孔子为什么命子路“反见之”呢?
导引语紧扣课题有机延伸,点明课文的难点:孔子“入仕”的政治态度,并用质疑发问提挈全文的主要内容,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直接兴趣,学好课文便有了基础。
2.寻路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思路。叶老说,善于看文章的人一定要把作者的思路摸清楚。凭借质疑引导学生摸清文章的脉络、作者的思路,使之体会课文构思的精妙,领悟课文谋篇布局之道,以为读书写作的借鉴。
中外经典美文导读本
——中国百句名言实录浅译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第一组导读
本组课文文质优美。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积累优美的语言,感受景色的绚丽、光彩夺目的春天,领略江南的美景,观赏阿里山的云雾,游赏美丽的青海湖。
《燕子》是郑振铎的名篇,选作课文时有改动。作者用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出他所看到的燕子,为我们展示了“光彩夺目”的春天的景象;《阿里山的云雾》展示出作者准确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行文优美动人,栩栩如生;《词两首》描绘出春意盎然的江南和西塞山边的美景,无不使人向往;《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作者从几个方面来描写青海湖,使人感受“这不是大自然的现实”而是“梦幻”,令我们神往。
主次分明 重点突出——《给颜黎民的信》导读
主次分明 重点突出——《给颜黎民的信》导读
赵丽
《给颜黎民的信》,做到了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这是课文的一大特色。
课文讲了四件事:1.谈应该怎样读书;2.谈在上海看桃花;3.同意把信发表;4.指出写信人署的是假名。这四件事中,作者把“应该怎样读书”这件事作为重点来写,写得比较详细。其他三件事是次要内容,所以,只是略写。
作者为了突出文章的重点,第一件事写得尤为具体、生动。鲁迅先生在写给颜黎民的信中,将这件事先说,具体从三个方面来谈。第一个方面,告诫青年朋友不要专看一个人的著作。为说明这一点,作者用蜜蜂酿蜜的事例来比喻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汲取更多的知识营养,要求大家读各家的著作,以便得到多方面的优点。第二个方面,告诫青年朋友不能专看文学书,要读一些自然科学的书。因为专看文学书,连生活常识也没有,会变成“糊涂虫”。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作者用先前文学青年的偏向和古人不懂科学常识作例子,强调多读自然科学书的重要性。第三个方面,要求青年朋友看看世界旅行记一类的书,“借此就知道各处的人情风俗和物产,”可以增长见识。作者现身说法,说明多看一些世界旅行方面的书籍和影片,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鲁迅先生从这三个方面,具体生动地谈了博览群书的重要性,强调读书要广博一些,视野要开阔一些。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反映出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真诚关怀和殷切希望。
课文重点突出第一件事,略写其他三件事,我们读了以后,印象很深。课文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所选择的材料也十分精当,这种写作方法我们要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