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讲话稿(通用18篇)
党建讲话稿 篇1
近年来,国网江苏电力党委以“聚专家人才、促创新发展”为目标,健全“党委管总、组织部牵头、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各级机构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建设引领服务、成果孵化、人才培育三大系统工程,精心构筑“爱专家”平台,对专家人才倾注情感之爱、给予事业大爱、聚合团队关爱,为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六个力量”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国网江苏电力党委着力抓好团结、引领、服务,关心思想动态、解决生活困难、建立常态联系,给予专家全方位的情感关爱。强化思想引领,构建专家思想工作新模式,组织专家到红色基地培训,分层分类开展专家座谈,积极吸纳非党员专家入党。注重双向沟通,建立领导人员与专家之间的结对联系,打通专家直接向组织建言献策的渠道。实施上下联动,省市县三级供电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全员参与直接联系专家。真情关心关爱,全面落实体检休假、扶弱济困政策,竭尽所能解除专家后顾之忧。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举措,更加坚定专家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提升专家推动公司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尊重专家劳动、珍视专家成果。国网江苏电力党委大力推动专家高水平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给予专家成就事业、创造价值的职业大爱。开发集科研、群创、论著为一体的专家成果大数据平台,分类整合成果资源,形成规模效益。构建电力行业专利成果评价标准体系,以应用转化为导向,对专利成果进行评价、标引,根据专利创新性和成熟度,制定差异化培育孵化方案。创新成果“抢单竞争”培育孵化机制,构建多方参与、智能撮合、收益共享的产业孵化模式,促进创新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全过程转化。
以党建带团全面推动发展(精选3篇)
以党建带团全面推动发展 篇1
同志们:
刚才, 各乡镇党委就后进支部整顿转化工作作了汇报,总的看各乡镇党委对后进支部转化工作都比较重视,落实了乡镇党委成员包村责任制,全县后进支部转化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乡镇包村干部大都能够积极入村开展工作,为后进支部排忧解难,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县直包村工作队大都能够负起责任,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为后进支部转化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如财政局、物价局、科技局、教育局、环保局等单位工作队员做得比较好,能够积极入村、积极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好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按照上级的要求和后进支部整顿的需要,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相当的差距:
一是后进支部转化进度滞后。目前,仅有缪家营、毕家窝铺等少数几个村支部转化效果比较明显,基本达到合格支部的标准,其它大部分支部的整顿工作有了一定进展,还有少部分支部的整顿工作只停留在年初申报时的状态,甚至还有退步。全县28个后进支部村,有2个村没有两室、8个村两室脏乱;3个村班子不健全、4个村班子两委成员不和;17个村有集体债务。这些数字说明我们的工作还不到位,还有很大差距。
二是部分乡镇党委对后进支部整顿工作组织、协调不够。部分乡镇党委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采取的措施不到位、工作比较被动。如有的乡镇包村领导没有真正深入所包村进行调查研究,没有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整顿,导致村班子建设、两室建设、制度建设、经济建设等方面问题还相当严重;有的领导对后进支部整顿工作还存在着通常观念和侥幸心理,认为后进支部整顿年年搞,年年如此,到年底不管什么样都能过关,上级检查也不一定检查到自己头上,没必要费大力气,工作仅停留于做表面文章。
抓好党建促共富范文(精选3篇)
抓好党建促共富范文 篇1
国家税务总局南昌市税务局以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为契机,坚持围绕改革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改革,充分发挥党建在改革工作中的把关定向、凝魂聚力、强基固本作用,引导党员干部始终忠诚“满仓”、激情“满格”,汇聚起了推进南昌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强大正能量。
把关定向,把准改革发展“方向盘”
把准基调、高位推进。市局党委注重加强党对改革工作的全面领导,当好统筹全局的“大脑”,运用“弹钢琴”的科学工作方法,不断增强改革工作计划性,创造性抓好各项工作落实。面对千头万绪的改革工作,市局党委牢牢把握平稳、有序、紧凑的总基调,树立始终把精力集中在保稳定、促改革、抓收入的鲜明导向,组建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工作小组,设立综合、人事、法规、纳税服务、征管和信息化建设、财务、非税等7个专项小组,制定改革总台账和分台账,明确责任单位、时间表,实行挂图作战、对表推进、到点验收,确保改革工作步子始终不乱。
把握节奏、多头并进。面对南昌税务系统点多、面广、线长,原国税地税管理体制不一致,人员编制情况差异较大等复杂局面,市局党委合理把握工作节奏,重要工作集中力量攻关,复杂问题苦下功夫解决,切实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把控标准、上下联进。在改革进入“市县推进全覆盖”的关键时期,市局党委班子成员争作表率,不仅当设计者,更当行动家;不仅严格自我要求,还监督基层落实不跑调。市局党委派出11个联络(督导)组,由市局党委班子成员任各联络(督导)组组长,“一对一”做好对各县(区)局的指导、联络、督促、把关、检查五项工作,确保各县(区)局改革实操紧而有序、忙而不乱。在向下传导压力时,市局党委把更多精力放在提供支持、解决难题、检查督导上,不搞越俎代庖,着力形成基层党员人人都是“螺丝钉”,干部个个都是“铺路石”的浓厚氛围。
智慧党建推进发展(精选29篇)
智慧党建推进发展 篇1
20xx年12月16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委、县政府印发了《“中国天眼”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创建方案》,科学谋划了平塘县域乡镇振兴之路。塘边镇主动作为,紧紧围绕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的重要指示,紧扣县委、县政府的战略部署,借力“天眼”、“天坑”品牌优势和贵州S315省道地理区位条件,凝聚全镇干群力量,紧盯“党建引领”工作主线,把好工作方向盘,积极探索党建“1+N”工作模式,助力实现乡村五大振兴工作目标。
做好“1”的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夯实乡村振兴之基。一直以来,塘边镇坚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省、州、县重要战略部署,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统领好领导干部的思想行动。村、镇干部进村入组做思想引导、群众动员,扎实开展“志智双扶”工作。完成宣传展板、宣传横幅制作张贴,开展“志智双扶·感恩奋进”宣讲会162次,实现了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创建宣传动员全覆盖,氛围营造初见成效。制定镇级《“中国天眼”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列出创建时间表和路线图,强化镇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抓好7个示范村的建设。
党建+产业发展,产业兴旺助力群众不断增收。在“中国天眼”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创建工作中,塘边镇坚持把农业结构调整、产业扶贫作为首要任务,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和落实农村承包地、林地“三权分置”制度为抓手,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建立了2800亩塘边镇精品李子套种金丝皇菊产业示范基地,并辐射带动周边村寨参与种植蜂糖李项目1.1万亩。基地建成后,塘边镇重点以S315省道沿线为农旅结合产业带打造“精品李子套种金丝皇菊”和百香果农特产业,以两山地区结合各村资源优势,继续扩大产业调整覆盖面。通过流转农民土地,保证群众享受土地流转费的同时,组织群众参与投工投劳增加务工收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和群众参与取得双丰收,助推脱贫攻坚。
做好党建教育促使社会发展(精选27篇)
做好党建教育促使社会发展 篇1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安徽省淮北市围绕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条主线,坚持“便民化”建设阵地、“志愿化”打造队伍、“精准化”传播内容、“全媒化”创新形式,把“新时代传习中心”建设成为与基层干群“零距离”的思想阵地、理论阵地和文化阵地,用“新思想”凝聚民心、引领发展、推动转型。
聚焦“在哪传”,让“新思想”传得广。坚持因地制宜,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把现有各级各类宣教阵地建设成“新时代传习中心”,实现最广覆盖、全域传播。用好老平台。依托党校、村部(社区)和职工之家、道德讲堂、市民学校等阵地,按照“六有”标准(有固定场所、有统一标识、有专人负责、有活动安排、有基础台账、有保障措施),整合建设“新时代传习中心”, 实现“传”“习”结合、知行合一。目前,全市共建成镇(街道)级传习中心32所、村(社区)级传习中心410所,实现所有社区、行政村全覆盖。拓展新平台。充分挖掘利用现有场所、文化、人力等资源,全市各地各展所打造“新时代传习中心”统领下的“传习广场”“传习街巷”“传习长廊”“传习亭”等特色阵地,各级各类“家庭传习点”“茶馆传习点”“传习板凳课堂”“工匠大师传习中心”“红色文化传习中心”等遍布全市。搭建“微平台”。在新闻网站、“两微一端”设立“新时代传习e站”,各地各部门利用新媒体建立“传习轻骑兵”“传习主战场”“传习微课”“传习之声”和微信传习打卡小程序等,广大干群可随时随地通过观看微视频、微宣讲、H5等学习新思想新理论,全市“传习”热潮高涨。
党建做好促进发展(通用27篇)
党建做好促进发展 篇1
车子在太行山中穿行,进入山西武乡县境内,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红色文化气息:高速公路两侧是红色题材壁画,山顶上耸立的大型八路军战士“亮剑”的雕塑远远就能看到。县城里,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八路军纪念广场、八路军文化园、八路军剧场等散落四处,让红色武乡红味十足。
武乡县位于太行山腹地,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太行精神的发源地和八路军文化的形成地。抗战时期,作为华北抗战的指挥中枢、八路军总部机关所在地,当时仅有14万人的武乡参加抗战的就有9万多人,“出粮、出兵、出干部”,谱写出了武乡的英雄事迹,被称为“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
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积淀了武乡的历史财富。如何将这些资源活化并生动起来,进而转化为革命老区发展的新动能?“当一天八路军、打一场游击战、住一宿土窑洞、吃一顿小米饭”,在实景中动态地展现历史,让游客参与其中,成为武乡县开发文化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新思路。
1.让红色文化活起来
“这是一曲悲壮的英雄赞歌,这是一幅宏伟的历史画卷。”7月22日晚,大型实景剧《太行山》演出结束后,18岁的游客张培元走下观众席时,仍不时地回头去看舞台上穿着军装、背挎长枪的八路军战士。
这部融体验、观赏、教育于一体的抗战题材实景演出,已成为武乡县红色旅游的扛鼎之作,不仅让武乡传承已久的抗战精神和红色文化得到一次提炼与升华,更改变了实景剧场周边9个村庄、600多位村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