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水的溶解(精选4篇)
大班科学:水的溶解 篇1
一、设计思路:
“水的溶解”是一个科学活动,是“有趣的水”这个主题中的内容。水是幼儿物体,幼儿对水很感兴趣。而水是幼儿感兴趣的物体,通过探索“水的溶解”充分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欲望。因此,预设了《水的溶解》这一科学活动。选择适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学习特点的活动内容,注重教学问题的提问有效性,来激发孩子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初步感知溶解这一现象。
2、体验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1、每人一份记录表、透明杯子若干、石头、黄沙、芝麻油、红糖、盐、咖啡粉、冰糖、小勺若干个、筷子若干。
2、认字卡:石头、黄沙、芝麻油、红糖、盐、咖啡粉、冰糖、溶解
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实验材料,激起幼儿活动兴趣。
t:小朋友们好!有没有发现今天李老师准备了很多的东西呀?
你们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有的还可以摸一摸,看看到底这都是些什么
(幼儿观察讨论)
有谁愿意来说说这些都是什么材料呢?
追问:你是如何知道的?
小结:老师今天给你们准备的材料,它们分别是:石头、黄沙、芝麻油、红糖、盐、咖啡粉、冰糖。
石头摸起来硬硬的,有点沉;黄沙看上去是黄色的,摸起来细细软软的;芝麻油闻起来有股芝麻的香味;红糖看上去和盐一样是一粒粒的,但是红糖是红色,盐是白色的;咖啡粉是咖啡色的,有咖啡的香味;冰糖像是一粒粒透明的小冰雹。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物质,有的可以用来做菜,有的可以泡茶喝,有的可以玩,但是今天我们要用它们做什么呢?
大班科学水的溶解教案(精选3篇)
大班科学水的溶解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水的基本特征,知道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离不开水。
2、激发幼儿乐于亲近水,接触水,热爱干净水环境的美好愿望。并能关注周围的水环境。
3、鼓励幼儿发动身边的人一起积极参加节约用水活动。
4、知道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了解解水的基本特征,知道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
2. 教学难点: 激发幼儿保护水资源的愿望,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活动准备
1.表明水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的图片。
2.小水滴图片,一杯水。
3.水污染图片,故事《鱼儿哭了》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主题
教师出示图片我们的好朋友:“小水滴”想和小水滴成为好朋友吗?说说生活中你见过的水是什么样的。
(幼儿自由交流)
二、活动进行
1.认识水,了解水。
(1)出示一杯水
请幼儿喝一下,说说水是什么味道,什么颜色
引导幼儿感受水的状态(无色,无味,的液体)
(2)水是从那里来的呀?
(自由讨论)
教师小结:水从地下来,地球上储存的水是有限的
2.感受水的作用
(1)水能为我做什么呢?
幼儿回答(洗衣,做饭,每天喝水,小树要喝水)
教师引导:生活中离不开水,人每天必须要喝水
(2)讨论没有水会怎样呢?
幼儿自由讨论
3.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观看图片 (局部地方缺水造成干旱……)
听故事《鱼儿哭了》
大班科学:水在变吗?
思考:
1、每一个环节材料投放是否适宜,要发展孩子哪方面的经验,材料的量是否合适?
2、你觉得教师投放的材料巧在哪里?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获得有关容积守恒的经验。
2、乐意与同伴一起探究,体验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大小、形状不同的透明瓶子若干,大小相同的杯子每组2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桌上的两个形状不同的瓶子,里面的水是一样多吗?说说哪个多,哪个少?你是怎么知道的,说说自己的想法?
2、过度小结:那我们来做个实验,看看到底是哪个多,或者一样多。
二、实验
1、师:(介绍材料)我桌上有二个杯子,谁来说说看是怎样的杯子?(哦,是两个一样大小的杯子,还有刻度,请你们来试试做下实验,看看到底是哪个多,或者一样多。
2、幼儿操作
3、师: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
讨论:实验方法以及孩子的发现。(将瓶中的水分别倒入相同的杯子中,得出结论一样多)
2、再次验证:把杯子里的水倒进瓶中,感知不同的瓶子,装的水是不是一样多?
3、为什么相同的水放在不同形状的瓶子中,看起来不一样?
4、小结:原来只有用二个相同的有刻度的物品才能证明二瓶水是否一样多。瓶子的高矮、粗细不影响水的多少。
三、验证试验
1. 水一会儿变多,一会儿变少,到底是不是盛水的瓶子在搞怪呢?
2、介绍材料:一组有大小不同的瓶子、一个有刻度的杯子。
师:这些是我们小朋友收集来的瓶子,我发现这个水瓶身上有些数字,你们看见了吗?这是什么意思呢?(哦,让我清楚地知道这个瓶子里装了多少水。)
大班科学:水中的倒影
教学目标:
·在认识倒影的基础上,尝试用对称的方法绘画倒影。
·对对称绘画感兴趣,体验对称作品的美。
教学准备:
(认知准备)有绘画简单对称图形的经验。
(材料准备)大水盆、绘画用具、绘画底板等。
重点:认识倒影,理解认知画面的对称 难点:掌握对称画法。
教学过程:
一、认识倒影
1、讲讲说说:生活中的倒影
提问:倒影是什么?你在哪里见到过倒影?
2、请幼儿分组上来在大水盆旁,看看水面中的倒影。
3、结合图片,欣赏生活中倒影的画面。
重点讨论:倒影是什么模样的?它和水边的景色有什么一样或不一样的地方 重点小结:倒影是水边景色的影子,外形和水边的景色是一样的,但上下方向不一样,和水边的景色上下颠倒了。这样的画面就是对称的画面。二、学画倒影
1、出示“水中倒影”范例。
讨论:岸上有什么?什么模样的?屋顶在那里,墙壁在那里?
倒影中的屋子会是怎么样的?倒影的屋顶在那里,墙壁又在那里,怎样把它画出来?
2、个别幼儿上前试画。在绘画过程中难点小结:
(1)先沿着岸边,画出和岸上屋子连接在一起的部位——墙壁;再画墙壁上方的屋顶。两边是对称的画面。
(2)仔细观察,看看除了大的东西倒过来对称,很多细小的东西也倒过来了——门、窗等。
三、幼儿绘画
1、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帮助。
提醒幼儿观察,看清对称的外形和方位,仔细耐心地绘画。
2、成功作品展示,感受对称的美。
大班科学:水中芭蕾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发现芭蕾演员在水中上下浮动的秘密。
2.乐意参加探索活动,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以及措施
重难点:在不断的操作中探索发现小瓶子上下浮动的方法
措施:通过幼儿自主的三次操作,来探索方法。
学习者分析
大班幼儿已有独立操作的能力,通过此次活动激发他们探究的乐趣。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媒体使用及分析
一
导入部分
谈话,回忆水中芭蕾表演,导入活动。
师:孩子们,看过水中芭蕾表演吗?演员们是在水中的哪个位置表演的呀?
借助已有经验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课件首页为课题名称,制作者资料。
二
学习部分
(一)
初步探索如何让芭蕾舞演员竖着浮在水面上。
1.教师介绍材料,幼儿初步探索让芭蕾舞演员浮在水上的方法。
2.幼儿介绍操作结果,教师小结。
教师课件演示,小结原理。
课件演示,讲解原因。
3.幼儿用正确的方法让芭蕾舞演员在水中跳舞。
小演员的瓶中装好一半水后,将小演员放到水中,随后用手指一拍一放,小演员就在水中一上一下跳起舞来了。
1.通过材料的介绍,幼儿的初步尝试,幼儿探索让芭蕾舞演员(小瓶)在水中上
2.借助课件演示小瓶中装水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到芭蕾舞演员沉浮。
3.幼儿第二次操作,自己动手操作,探索芭蕾舞演员在水中上下浮动的方法。
1.课件第二页从左向右依次点击屏幕右下方箭头,课件中会出现瓶子旋转的画面。
2.课件第三页右侧三个圆形按钮分别会显示装有不同水量的小瓶。单击后小瓶显示,可直接拖动小瓶往下至水中对应位置。
三
学习部分
大班科学:水宝宝变变变
1.通过玩色游戏,巩固对红黄蓝三原色的认识。
2.在玩玩变变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水瓶人手一份。
2.篮子3个(作为水宝宝的家),分别为红篮子、黄篮子、蓝篮子。
3.装有红颜料、黄颜料、蓝颜料的瓶盖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题,发现水变色,调动幼儿兴奋点。
1.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做游戏,看,这是什么?(水宝宝)
2.今天的水宝宝可不是一般的水宝宝,它会变魔术,把眼睛睁睁大,耳朵听仔细: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
3.水宝宝变得怎样拉?
——引导幼儿说:“水宝宝变成了一个红宝宝。”
二、第一次探索,孩子尝试,引导发现。
1.你们想变吗?老师带来了许多水宝宝,我们每人拿一瓶,来帮它们变一变吧!(幼儿操作,老师提示个别幼儿用力摇一摇。)
2.水宝宝都变了吗,和旁边的朋友说说!
3.你的水宝宝变得怎样了?(进入集体交流)
(1)水宝宝变出了颜色。
——还有谁也变出了红颜色的?请把水宝宝变成红颜色的魔法师上来,数数看有几个红宝宝?有几个黄宝宝?有几个蓝宝宝?
——请把这些不同颜色的宝宝送回家吧!
(2)水宝宝没有变出颜色。
——哎呀!你们的水宝宝怎么了?
——为什么他们的水宝宝没有变呢?我们想想办法帮帮他们吧!
——这么多办法还是不行,瓶宝宝里面会藏了什么秘密呢?让我们打开来找一找!
——你发现了什么?现在你们知道了水宝宝为什么会变了吗?有什么方法能让他们的水宝宝也来变?(幼儿换有颜色的盖子尝试变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