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精选15篇)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能识别植物“身体”的各个部分,知道一般的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部分组成的。
2、通过“拣菜”的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及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集体活动前让幼儿出去观察多种植物,并对植物的“身体”有初步的感知。
2、课件:一株黄豆的生长过程。
3、部分植物、盛菜的篮子。
4、植物“身体”各部分的分解图、白纸、胶水等。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思考。
师:这几天,你们去找植物了吗?一定看到了许多植物吧!谁来讲给大家听听。(幼儿描述自己看到的植物。)
师:你们讲得很精彩!自然界的植物可真是千奇百怪。
师:(出示课件:《一株黄豆苗》)植物的身体也像人的身体一样,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你们知道这株黄豆苗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吗?(点击黄豆苗的各部分,逐一呈现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将科学活动置于大自然的背景之中,扩展了幼儿对周围世界的体验,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经历,促进了幼儿课前的观察和思考。由人的身体自然导入植物的“身体”,激发了幼儿思考的兴趣。多媒体的恰当使用,让幼儿对植物的“身体”一目了然。
二、主动探究,自主建构。
1、发现种子(幼儿自由观察、交谈,老师参与讨论。)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精选13篇)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现代通讯工具是多种多样的,它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2、能关注生活中的先进科技产品。
3、有操作现代通讯工具的兴趣,乐于与他人交流。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家庭调查——现代通讯工具,常见的各种通讯工具、多媒体课件等。
活动过程:
一、分享交流,幼儿介绍自己认识的通讯工具。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用来干什么?
二、创设情境,帮助幼儿了解各种通讯工具的用途。
1、老师和小朋友在幼儿园上课,突然想起一件事要告诉小朋友的妈妈,应该用什么通讯工具?还有什么好办法?
2、根据已有经验,让幼儿回忆、讲述电话机、手机的使用方法,了解其用途。
(1)你们打过电话吗?你是怎样打电话的?
(2)你给谁打过电话?为什么事情打电话?
(3)还有什么特殊情况也需要打电话?
(4)像这些紧急电话能随便打吗?为什么?
三、了解其它现代通讯工具,扩大幼儿知识面。
(1)你们还见过或打过哪些电话?
(2)除了用电话和别人联系外还有什么工具也能使我们相互联系,把消息告诉其他人?(幼儿讲述后看录像)
(3)这些东西都是干什么用的?
(4)它们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方便、传递消息速度快)
四、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发明的欲望。
科学家们可真聪明,发明了这么多的通讯工具,我们小朋友也来做个小小发明家,你想设计什么通讯工具?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4篇
幼儿园科学活动:好玩的弹性物品
一、活动目标
发现物体的弹性,了解弹性与人们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
利用材料制作弹性玩具。
三、活动准备
细铁丝、画纸、圆柱体、橡皮泥若干。皮筋、皮球、气球、拉力器等。
四、活动过程
1 、出示“会跳的小狗”引起兴趣,了解物体的弹性
我们教室里来了两只小狗“汪汪汪”小狗可开心了,你们看,它们跳得多开心呀!我们欢迎欢迎两只小狗,不过两只小狗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一个问题,想听听是什么问题吗?
(汪汪,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是怎样跳起来的吗?)
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听,小狗是怎样回答的,好吗?(你们听好了)
“小朋友真聪明,在我们的身体下有弹簧,潘老师用力把我压下去,下面的弹簧变短了,我就沉下去了,潘老师一松手呀,我们就跳起来,弹簧呢也就恢复原样了。”
教师小结:听明白小狗的话了吗?噢,原来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会发生变化,松开力时,又恢复原状,这就叫物体的弹性。
2 、提供各种材料,让小朋友感知发现弹性。
两只会跳的小狗还给我们带来好多好玩的物品,等一下请小朋友去玩一玩,看看这些好玩的东西发生了什么变化?
幼儿操作:拉拉皮筋会变长,一松手又变成原来的样子压皮球,皮球会扁,松手又鼓起来了。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样玩的?发现它们有什么变化?
3 、弹性的作用,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弹性物体有好多好多,你们知道还有什么东西有弹性吗?
自行车打气,座垫装弹簧,是为了减少振动,夹子、理发推子有弹簧是为了方便使用,沙发、床用海棉和弹簧是为了坐躺时更舒服,水龙头开关里有皮垫子是为了防止漏水,弹簧秤用来测量物体的轻重……。
大班科学活动:西瓜虫(精选2篇)
大班科学活动:西瓜虫 篇1
大班科学活动:西瓜虫
活动目标:
1. 学习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感知西瓜虫的主要外型特性及其生活习性。
2. 对小虫子产生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放大镜、画纸、笔、塑料透明小瓶若干。
活动过程:
一 . 谈论西瓜虫。
1. 教师出示西瓜虫的图片,引出话题:
“你们认识西瓜虫吗?”“你知道西瓜虫哪些有趣的事?“你知道西瓜虫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二 . 讨论怎样去捉西瓜虫。
1. 教师:“幼儿园里什么地方有西瓜虫?我们到什么样的地方才能捉到西瓜虫?
2. 教师:“我们捉西瓜虫需要哪些工具?捉西瓜虫时需要注意什么?
三 . 幼儿在园内自由寻找西瓜虫。
教师鼓励幼儿结伴去找西瓜虫,并提醒幼儿听到信号就结合。
四 . 交流捉西瓜虫的经历 。
1. 教师“你们找到西瓜虫了吗?怎么发现的?是在哪里找到的?
2. 教师小结:西瓜虫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五 . 观察西瓜虫并进行交流
1. 引导幼儿借助放大镜观察西瓜虫。
教师:“西瓜虫这么小,我们能看的清吗?可以用什么工具让我们看清它?
2. 引导幼儿自由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
3. 教师带领幼儿自由观察 “西瓜虫的头上有什么?是什么样的?西瓜虫的身体是什么样的?(教师可让幼儿自由说)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沉与浮》(精选13篇)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沉与浮》 篇1
一、设计意图:
孩子们在游戏及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走?为什么有些东西回会浮在水面而有些东西沉在水里?等等,为了使幼儿满足幼儿的的好奇心,在探索身边的的科学,接触沉与浮的现象,并对沉与浮的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因此设计了这个科学学习活动。
二、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操作和用语言较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引导幼儿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
三、活动准备:
1、小泡沫板、石头、玻璃珠、雪花片、小球、塑料瓶、操作盘放在桌子的中间。
2、记录表、笔、水盆。
四、活动过程
1、教学活动的导入
幼儿进入课室室后,坐在座位上。
老师:小朋友,我们来看看托盘中都放着哪些东西?
2、猜测物体沉浮状态并记录
老师:小朋友,请你们猜一猜,这些东西放入水中后,有哪些东西会沉到水底,有哪些东西会浮在水面上?
老师:请你把猜想的写到记录表上,记录表已将托盘中的材料画好,表示下沉,表示上浮。
请你在相应的位置上画上勾,等会我们再来比比,你猜的和操作结果到底是不是一样的。
3、实际操作物体,并记录沉浮状现象。教师给予指导。
老师:小朋友刚才都将自己的猜测记在了记录表上,那小朋友的猜得到底对不对呢?请小朋友对照记录将材料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并将这个材料是沉还是浮记录在记录表相应的位置上。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影子》(精选13篇)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影子》 篇1
一、活动目标:
1、乐于参加科学探究活动,了解光和影子的关系。
2、对身体的影子及其变化感兴趣,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重点:喜欢参加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游戏快乐。
活动难点:了解光和影子的关系。
二、活动准备:
投影仪、音乐《雨中旋律》、幼儿具备“影子”相关经验(事先准备好的寻找影子视频)、人站在太阳下影子图片一张、教师幼儿具备做各种手影的经验、画有每位幼儿影子造型的长轴纸卷一个、蜡笔。
三、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音乐律动)小朋友们,今天张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大家认真听,比比是谁第一个猜出谜底。我的'谜面是:有个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有时走在前,有时走在后,我和他说话,就是不开口。(是一种现象,有阳光的时候就会出现)(影子)
基本部分:嗯,小朋友们很棒,都猜对啦!我们的影子这么的神奇,那它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我这有一段小朋友们寻找影子的视频,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不好?那我们要带着几个任务去看,第一个:你找到了那些影子?(在什么情况下找到的)第二个:我们去了什么地方影子就突然消失了,为什么?(幼儿观看视频资料)(引导幼儿思考回答之前提出的问题)小朋友们回答得真棒,我们表扬下自己。接下来,我们再通过一张图片更进一步的了解光与影子的关系(出示图片)(引导幼儿懂得在有光的情况下才会有影子,当光线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光线照不到的地方就变黑了,这就是影子)(发现光和影子的关系)好,下面张老师就带着你们一起来玩影子游戏好不好?第一个游戏:手影游戏(老师先做出几个造型示范,幼儿猜并模仿,再请7--8名幼儿分别在投影仪前做不同造型的手影,边做造型边学小动物叫声,其他小朋友来猜并模仿)第二个游戏:给影子涂色(教师将每位幼儿做的影子造型提前画在长轴纸上,请每位幼儿找到自己影子造型给影子穿上漂亮的衣服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