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教案

时间:2025-04-05

《次北固山下》教案(精选15篇)

《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及律诗的相关知识;理解诗歌的内容,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朗读视频。

  教学课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一些旅居在外和外出做官的人常常会有故园之思,“乡愁”

  渐渐地就成为了中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创作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

  二、解释题目:

  《次北固山下》:“次”,停留的意思。泊舟停靠在北固山下。北固山:今在江苏省镇江市北边,三面临江,地势先要,被称为“天下第一江山”。

  三、作家简介:

  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与綦毋潜友善。其诗流传不多。《河岳英灵集》称:“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最者不过一二。游吴中作《江南意》诗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跟着朗读视频读两遍,体会五言律诗朗读时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读两遍,然后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有关律诗的知识,学生做相关笔记。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通常每首八句,以八句完成一个意思的表达,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律诗句子字数整齐划一,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律诗字数固定,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四十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五十六个字,还有每句六字,全首四十八字的`,称六言律诗,传世作品极少。律诗歌讲究押韵平仄,一般情况下,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颔联和颈联讲究对仗,要求上下两句在意思、句法、词性、音律等方面相对,因此这两联又叫“工对”。

查看全文

《次北固山下》教案(精选17篇)

《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检测预习,请学生们齐读诗歌。(学生齐读)

  师:大家没有读错字,节奏把握得还行。

  二、了解学习目标。

  幻灯片显示学习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意境。

  (请一个学生大声朗读)

  三、活动一:了解律诗,读出韵味。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律”字,请学生们组词。

  生:律师、法律、严于律己……

  师:《尔雅》中说:“律,法也。”律的本义是规定和法度。律诗又称格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法度最为严谨的一种诗歌体裁。

  幻灯片展示: 律诗的章法:篇有定字,句有定字。

  字有定音,音分平仄。

  (一)、篇有定字,句有定字:

  师:请同学们齐读律诗的章法。(学生齐读)。律诗是“篇有定句”,大家以句号为单位,数一数律诗是几句?

  生:八句。

  师:不错,八句以上的律诗我们称之为“排律”。“句有定字”,再请一个同学来理解“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生:“五言律诗”就是每一句是五个字的律诗;“七言律诗”是指每一句是七个字的律诗。

  师:“五言律诗”简称为“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为“七律”;他们八句分为四联,请大家根据每一联的名称的意思,思考一下应该对应哪一联,连连线。

查看全文

《次北固山下》教案(通用12篇)

《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及律诗的相关知识;理解诗歌的内容,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朗读视频。

  教学课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一些旅居在外和外出做官的人常常会有故园之思,“乡愁”

  渐渐地就成为了中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创作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

  二、解释题目:

  《次北固山下》:“次”,停留的意思。泊舟停靠在北固山下。北固山:今在江苏省镇江市北边,三面临江,地势先要,被称为“天下第一江山”。

  三、作家简介:

  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与綦毋潜友善。其诗流传不多。《河岳英灵集》称:“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最者不过一二。游吴中作《江南意》诗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跟着朗读视频读两遍,体会五言律诗朗读时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读两遍,然后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有关律诗的知识,学生做相关笔记。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通常每首八句,以八句完成一个意思的表达,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律诗句子字数整齐划一,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律诗字数固定,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四十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五十六个字,还有每句六字,全首四十八字的`,称六言律诗,传世作品极少。律诗歌讲究押韵平仄,一般情况下,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颔联和颈联讲究对仗,要求上下两句在意思、句法、词性、音律等方面相对,因此这两联又叫“工对”。

查看全文

《次北固山下》教案(精选7篇)

《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 上册)第68页。

  教材简析:《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多媒体运用:电脑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查看全文

《次北固山下》教案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 上册)第68页。
教材简析:《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多媒体运用:电脑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查看全文

《次北固山下》教案

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 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 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重难点分析:
1、 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 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我们小学早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幻灯片1:河、楼、太阳等。文字:《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来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