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尊重与平等教学设计
《尊重与平等》教学设计
【摘要】本文是根据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下册教材对《尊重与平等》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学生的情境表演和对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尊重与平等对待他人的重要性,并从中学会如何尊重与平等地对待他人,如何与人交往,提高社会生活技能。
【关键词】尊重;平等;教案
■ 教材分析:本课时讲述了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正常友好交往的基本原则——尊重与平等,它对指导学生如何与人交往,提高社会生活技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尊重、平等的重要性和真正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父母、邻居、同学、外地人、残疾人的品质,使学生认识到人格的尊严,平等待人,引发人生价值的思考。
■ 教学重点与难点:让学生有意识地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 教学方法:情境表演、讨论。
■ 教学准备:让三、四个学生准备情境表演。
■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沟通与理解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地沟通、理解的技巧。其实,能够沟通与理解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双方的相互尊重和平等待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尊重与平等。
[幻灯片] 二、尊重与平等
[老师叙述]下面,通过观看王丽同学上初中后遇到的几件事情,请大家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 不 能 忘 却 的 过 去——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
广州增城正果中学 周贵婵
一、 教案设计背景
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学生的身边,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虽然在小学、初一学过历史,但他们的感知都来源于书本文字,可能很难感受到近代史上我们国家所受到的屈辱;可能无法感悟到历史的沉默,但是其实我们也可以从其他各个方面对他们进行一定的爱国教育,从他们身边所看到所能感受的历史讲起,让他们有一些感悟。恰好本校后山有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为此我就利用历史纪念碑专门设计一节爱国主义教育的专题课。
二、 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农村中学初二级学生
学习心理特点:
兴趣:对历史普遍感兴趣,但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对历史现象好奇心强。
记忆:对刺激记忆手段多的知识记忆深刻。
思维:逐渐从儿童期向青春期转变,自我探索意识增强;逐渐众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有发展抽象思维能力要求,但仍偏重形象思维,对片面、零碎的史实尚缺乏一定的概括能力。
情感:有朴素的爱憎感,可塑性较大。
三、 教学内容分析
这个革命烈士纪念碑是为了纪念正果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些先烈们,为了国家,为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为了我们能够有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他们付出了一切,甚至最宝贵的生命,正是由于他们抗争,才有我们的今天。这段历史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主要表现在如下: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模板(通用15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模板 篇1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基于教材的特点,从年段教学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出发,结合本册教学目标将精读课文后的习题作为教学课文时主要依据的要求以及本专题“感受艺术魅力”的教学目标,确定本课教学思路为“读—背—说—讲”。
教学以读为主,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在读中领悟学习古文的方法,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对伯牙、子期那种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文本的人文内涵上不作过度挖掘,而是相应地降低难度,通过朗读、背诵、自学来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通过自读自悟,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词句意思,读懂故事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三、教学准备:ppt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谈话:说说你知道的古今交友名句。
一、揭题导入
(一)师板书课题,生书空,师简述“绝”字的本意。
(二)指导读好课题
伯牙和钟子期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与人物名)故事发生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琴艺高超,被人誉为“琴仙”,传说有一年的中秋节,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途经汉阳江口,一时兴起,在江边弹琴,优美的琴声吸引了打柴归来的樵夫钟子期,两个人就这样因为音乐走到了一起,于是就有了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师手指课题)
散步教学设计模板(通用2篇)
散步教学设计模板 篇1
教材解读
本文是莫怀戚创作的一篇散文,写的是一家人散步这一稀疏平常的小事,但却体现了温馨的亲情。一家三代人散步时出现分歧,最终归于和谐。这个故事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也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孝敬”“慈爱”观念的形象诠释。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升入一个新的学段,情感丰富且面临着一次新的情感转型与定性,所以这篇文章中的浓浓的亲情可以激起学生心中对于亲情的强烈感悟。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不给情感贴标签,提倡自然流露真情。此外,散文语言浅易、平实、优美,七年级的学生可以自主品味语言魅力。同时,学生对于语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把握是有所欠缺的,教师应该适当引导学生抓住行文细节,让学生自觉思考把握人物形象。学生对于本文语言、人物、情感的学习是一个一体三面的立体学习过程。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2、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3、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老舍有一部著名话剧《四世同堂》,四代人一起生活。现在医疗不断发展,人的寿命也相对延长了,那同学们的家里是几代同堂呢?那大家族在一起会在饭后有什么共同活动吗?有散步,好的请几个同学分享一下,你们再散步时有没有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
莫怀戚他们一家三代一起散步也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我们一起去文中看一看。
三言两语知文意
语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
语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模板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背诵。
2、通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完成对古诗意思及理解,体会作者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3、应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自我发现、思考、搜集、处理、探究的学习方法。拓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学习形式策略
1、组成合作小组进行学习:
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2、自己独立学习:
让有个性思维的同学自由发展。
3、师生之间谈话式学习:
让学生能畅所欲言。
教学过程
一、示题引问
1、示题。
2、学生读诗,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
二、了解诗意
1、教师给同学介绍一位新的朋友、老师──网络,用它来学习古诗:
学生借助网页了解诗人、诗句的意思。
2、学生交流探讨学习收获:
⑴ 教师引导交流重点词的意思。
⑵ 解释全诗的意思。
三、体会古诗思想感情
1、学生通过网页了解全诗的意思。
2、体会古诗思想感情,读诗、背诗:
引导学生从诗中的词、句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四、借助网页探索拓展
1、学生通过网页了解有关本诗和其他有关诗的知识。
2、学生交流学习的成果,学生将自己获得的资料分析得出结论进行交流
五、课后作业
将今天的学习成果,用 Word或 Powerpoint做成汇报作业。
课堂实录片段及解析
片段一:
(经过第一阶段网页学习后)
师:刚才老师在巡视时,有同学找老师要密码了,但是要获得密码,必须将你对诗句的理解对大家说一说,哪位同学准备好,就赶紧举手吧!
语文背影教学设计模板(精选3篇)
语文背影教学设计模板 篇1
教学目标:
1.沉重的生活:学生阅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沉重的生活的含义。
2.沉重的父爱:借助主问题,学会抓住文中关键词分析、品读、体会父爱沉重感。
3.沉重的表达:借助主问题,学习反复体会、品味关键词,揣摩本文表达的沉重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方法习得:学会抓住文中关键词赏析文本。
2.情感体验:理解在特殊背景下沉重的父爱。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父亲的文章《背影》。能不能谈谈你们的父亲?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自己的父亲好吗?(高大、威武、潇洒、耐心、细心、严厉、慈爱~)同学们用的都是世间最美好的词汇啊!爸爸要是来了肯定笑得嘴都合不拢嘴,你们真是幸福的父子!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位父亲在儿子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呢?
二、主问题解读:
主问题一: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写100字左右的文字说说你对朱自清先生“父亲”的理解。注意:可以用文中的几个关键词来组织语言。
生成预测:略
主问题二:请同学们发现、欣赏、品味、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感受父爱的沉重感。
生成预测:略
教师出示:我心暗笑他的“迂”。
什么是“迂”?读课下注释(1):言行守旧,不合时宜。原来,这个父亲在儿子心中是这样的形象啊!好,既然儿子这么说,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父亲哪些言行不合时宜,显得很“迂腐”。
学生活动:到文章中去找父亲不合时宜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