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鸡出壳教案(精选8篇)
小鸡出壳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观看图片了解小鸡出生的过程。
2、伴随音乐做简单的动作。
重点难点:
1.观看图片了解小鸡出生的过程。
2.伴随音乐做简单的动作。
活动准备:
1.音乐《小鸡出克》
2.图片 大纸箱
活动过程:
1、依次出示小鸡出壳的图片,请宝宝观察小鸡出壳的.过程。
——鼓励宝宝大胆猜测。
——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引导宝宝逐图观看。
2、引导宝宝跟着老师一起朗诵歌词,感受歌词的诙谐,激发宝宝演唱的兴趣。
3、请宝宝欣赏并学唱歌曲,可重复2~3遍。
——鼓励宝宝一边唱,一边模仿小鸡出壳和扇动翅膀的动作。
4、边播放音乐,边引导宝宝躲进纸箱,玩小鸡出壳的游戏。
——用语言指令引导宝宝变化动作。
——对宝宝自由创编的情节和动作给予肯定。
小鸡出壳教案 篇2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
小鸡出壳
活动内容:
小鸡出壳
目标:
1、初步了解、感受小鸡的出壳的过程
2、大胆创编小鸡出壳的舞蹈动作,体验创编舞蹈的乐趣。
3、感受歌曲诙谐幽默的特点,能听着音乐游戏。
4、经过舞蹈活动促进全身运动。
准备:
1、小鸡胸饰25个,呼啦圈25个、教具(鸡蛋)
2、小鸡出壳的FLASH配音乐、小鸡出家的FLASH配音乐
3、录音机
过程:
一、自主想象、讨论
1、情景引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我带了一位新朋友,你们看看,是谁呀。(拉线出鸡蛋壳)
1)你们知道蛋壳是谁的家呀?
2)还没有出生小鸡宝宝是怎样的?(教师伸出胳膊做舒展状)蛋壳这么小,鸡宝宝能这样吗?
《小鸡出壳》的教案(通用12篇)
《小鸡出壳》的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小鸡是由鸡蛋孵出来的,母鸡会生蛋。会使用毛绒绒等形容词来形容刚出生的小鸡。
2、能够运用肢体语言表演小鸡出壳。
3、大胆发言。萌发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
1、对小鸡是由蛋生出来的知识有一定了解。
2、已听过故事《小鸡找妈妈》。
二、物质准备:
1、多媒体课件---小鸡出壳、故事《小鸡找妈妈》。
2、可爱的小鸡图片,小鸡、鸡妈妈、猫、狗、羊、熊等动物头饰。
3、节奏感强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观察活动:
1、出示小鸡图片,引出问题小鸡是从哪里来的?
2、观看课件—小鸡出壳。提问:小鸡是从哪里出生的?刚出生的小鸡是什么样的?(提示幼儿使用毛绒绒、小小的等形容词来形容刚出生的小鸡)。小鸡的妈妈是谁?
3、看课件《小鸡找妈妈》,复习故事内容。提问:故事中都有谁?
二、故事表演:
1、分角色,请幼儿带头饰表演故事《小鸡找妈妈》。
2、复习:师:“小鸡的妈妈找到了,让我们来回忆一下刚才小鸡宝宝是怎样从壳里钻出来的?请小朋友做一做”。
3、放音乐,鼓励幼儿用肢体表达的方式对小鸡出壳进行模仿,教师做适当引导。
三、谈话活动:
讨论:妈妈平时是怎样关心我们的?如果你是小鸡的妈妈,你会怎样去关心小鸡?
活动延伸:
组织幼儿分组观察孵蛋器中的小鸡出壳,饲养小鸡。
《小鸡出壳》的教案 篇2一、设计意图:
认识小鸡的一家时,阳文突然对鸡窝里一只刚刚出生的小鸡产生了兴趣。高兴地问到:幼儿“小鸡是怎么从蛋壳里出来的?”他的提问引起孩子们的兴趣,由此,我设计了该活动,让探索小鸡出壳的动作。
《出壳了》教案范文(精选6篇)
《出壳了》教案范文 篇1
课题
第8课 出壳了
学情
分析
让学生了解生命在形成的时候,是需要吸收补充很多营养才能孕育生成;了解小鸡出生的时候,就需要自己用嘴巴和脚挣破蛋壳的包裹,显示生命的力量。通过观察活动,懂得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注生命,捕捉感人、美丽、生动的瞬间,表现自己的不同感受。
教材
分析
本课从破壳而出的小动物入手,引导学生探究神秘生命的世界,从感知、认知到思索、表现、创造,多层面地拓展学生创造的领域。 生命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神秘的话题,他们想知道生命是怎样产生的,是从哪里来的。而卵生动物的鸟类在孵化过程中,最容易被学生观察到。
教学目标
探索生命伊始的奥秘,展开回忆与想象,大胆自由地表现出一种自己喜欢的生物出壳时的情景。通过观察、幻想、体验与交流,感受生命的不屈与独特的美丽,进行想象与构思,追求表现的新颖与生动。
课时
安排
共 1.5 课时
课题
第8课 出壳了
教学时间二(1)、二(2)、二(3)、二(4)4/18-4/20
教学目标
探索生命伊始的奥秘,展开回忆与想象,大胆自由地表现出一种自己喜欢的生物出壳时的情景。通过观察、幻想、体验与交流,感受生命的不屈与独特的美丽,进行想象与构思,追求表现的新颖与生动。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启发学生回忆与联想动物出壳的生动情景,利用多种方法打开学生思路,鼓励创新,表现出生动的画面。 难点:表现的自由性和不同种动物的特点,通过欣赏、鼓励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出壳了》教学设计
目的要求:知识与技能:探索生命伊使的奥秘,展开回忆与想象,大胆自由的表现出一种自己喜欢的生物出壳时的情景。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 、幻想、体验与交流,感受生命的不屈与独特的美丽,进行想象与构思,追求表现的新颖与生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生命奥秘的激情和关爱生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在集体活动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良好品质,提高观察、想象、探索、联想的能力。重点: 启发学生回忆与联想动物出壳的生动情景,利用多种方法打开学生思路,鼓励创新,表现出生动的画面。难点: 表现的自由性和不同种动物的特点,通过欣赏、鼓励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学方法: 观察法 研究法 操作法教学准备: 师:课件、范画 生:胶棒、剪刀、彩纸、图画纸课时分配: 1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做好上课准备。二、导入新课: 1、胖胖的芦花鸡妈妈每天都下一个蛋,可是有一天,蛋全都不见了,鸡妈妈好伤心啊!过了几天,芦花鸡在草丛中捉虫子的时候,发现了有各种各样的蛋,不知是哪个粗心的妈妈丢掉的,芦花鸡用自己胖胖的身体盖住了蛋宝宝,辛辛苦苦的孵化了一个多月,这期间,先先后后地,蛋卵里的小生命一点一点的发生变化了┉┈生:组织学生加入讲故事系列,编出不同的过程和结尾:(1)谁会第一个从蛋壳里钻出来呢? (2)会不会只是小鸡呢? (3)鸡妈妈会不会带着一群宝宝回家了?有小野鸭、小天鹅、小孔雀、小鸵鸟,甚至是小鳄鱼┉ (4)除了你知道的动物,还会不会有一些神秘的物种呢?2、观察蛋壳中的神秘现象10天——血管象树根一样输送营养。20天——宝宝的身体成形了。安静的睡在里边。 29天——宝宝的身体越来越大,觉得里边的空间太挤了,它们开始动起来了,想冲出这个黑暗的房间。观察孵卵的剖面图,联想图形加深印象。3、表演:(1)假如你是蛋宝宝,你怎么出来?请表演一下。(设计一个大纸袋、塑料袋或者是透明的雨衣,打上几个出气孔,假设鸡蛋内的空间。) 学生:组织学生带上尖尖的嘴巴,体会蛋宝宝出壳的艰难和勇气。(2)怎样用嘴巴啄蛋壳?生: 啄破一个洞,啄破一圈。用脚蹬开,露出一半身体,滚出来…… (3)出来时的心情和动态是什么样子的?惊奇、兴奋、自豪、害羞?讨论心情的具体表现: 兴奋的走来走去;自豪的伸长脖子;害羞的低下头;躲在妈妈的身后。(4)蛋宝宝看见这么多与自己长得不一样的同伴,会怎么样呢?生:马上成为好朋友,用动作表示友好。用眼睛看,用嘴巴碰与自己不一样的地方,表示奇怪与友善。 帮助未出壳的宝宝出来。4、构图思路:(1)生命自然形成的连接图。 (2)先出来的宝宝帮助正在出生的宝宝里呼外应。三、学生作画,教师指导。四、展评作品:(1)选出感情最生动、友情动人的作品。 (2)谁画的家庭成员种类最多?(3)找出画面里面最有意思的地方。(4)提出一个好的改进建议来。(5)挣脱蛋壳情趣点。(6)妈妈关注保护蛋宝宝的情节。(7)你喜欢哪个家庭?为什么?生:分小组讨论推荐典型的画面。
胆小的宝宝请出“壳”
3岁的毛毛是个文静的小姑娘。从一出生,父母就十分宠爱她,奶奶更是视她为掌上明珠,生活中百般照顾。父母上班后,奶奶很少带毛毛出门,常常呆在家里玩玩具、讲故事。毛毛的的胆子很小,至今仍然很认生。如果到外面,和不认识的人一句话也不说,更不敢主动找小朋友玩。家里一有客人来,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毛毛都会显得很紧张,不敢接近客人,更不敢说话,经常躲在房间里不出来。在幼儿园里,毛毛喜欢一个人玩,拿着一个玩具自己玩上大半天,很少同小朋友讲话,更不用说在大家面前回答问题、表现自己了。老师对毛毛反复地鼓励,但没有太多改善。毛毛的父母对此不以为然,因为毛毛一回到家,和奶奶及爸爸妈妈有说有笑,帮着做一些简单的家务,还给大家表演在幼儿园学的一些歌曲和舞蹈。因此,父母认为这种情况等毛毛长大后会自然好转。
分析与建议
像毛毛这种孤僻、胆小、退缩、不愿到陌生环境中的情况,被称为是“儿童退缩性行为“,这种行为的主要特征是:
缺乏自信心;
很少参与集体活动或参与集体活动有困难;
胆小、害羞,不爱讲话,不合群;
严重的甚至有自闭倾向。孩子虽然自认为喜欢独处,但事实上,心中又常常感到压抑、孤独和焦虑。
儿童退缩性行为的主要原因
虽然,大多数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都会表现出短暂的退缩,但通常随着时间的变迁,会逐渐地熟悉、适应环境,并在各种活动中主动发展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但是,有退缩性行为的孩子却会很长时间难以适应新环境,表现出像毛毛的那些行为。此外,有退缩性行为的孩子,在年龄较小时不太容易发现异常,因为他们只是显得比较安静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