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边的叫声》互动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池塘边的叫声》互动教学设计 篇1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15个生字及其词语。
3、通过讲故事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4、体会到友情的美好与可贵,培养学生尊重朋友、爱朋友的美德。
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讲故事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具:录音机、多媒体、卡片、苹果等礼物。
教学过程:
·音乐导入:
师:老师请同学们听一首歌,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唱,听后要说出歌中唱的是谁?(放歌曲)
生:小青蛙
师:你们见过小青蛙吗?
生:(自由交流)
师: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个和小青蛙有关的故事《池塘边的叫声》,同学们把你的小手抬起来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板题)(齐读课题)
师: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生:(略)
师:老师相信同学们学完课文一定会明白的。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现在,我们来听一听,看一看这个故事。(出示多媒体)
生:(学生看电视,在音乐声中听读课文)
师:喜欢这个故事吧!
生:喜欢
师:那好, 把书翻到72页,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开始。
(生读课文,师巡视)
师:你遇到了那些不认识的字,是怎样解决的?
生:我把生字圈出来,看生字表或检字表。
生:我问同学和老师。
生:我是猜的。
……
师:看起来同学们认真读书了,那你愿意把课文读给你的同桌听吗?(愿意)读的时候,互相检查一下,看有没有丢字、落字的现象。开始。
《池塘边的叫声》教学随笔(精选13篇)
《池塘边的叫声》教学随笔 篇1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学习《池塘边的叫声》一课时,本来想让学生当堂说一说“小青蛙会给小鱼讲什么故事”,但学生那积极踊跃的态度,使我突发灵感,我想:为什么不让他们写下来呢?这样既可以给每个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又锻炼了他们的书写能力。结果证明,学生的书写能力并不像我原来想象的那么差,而且还涌现出一批相当好的作品。
《池塘边的叫声》教学随笔 篇2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草坪青青》,具体程序如下:
一、教材分析
《草坪青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文中讲述了小主人公小健在妈妈的教导下,由一个不懂得爱护花草的小男孩,转变为一个保护环境的小使者的故事。课文生动浅显,语言优美,富有童趣,充满了爱意。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语文作品的学习,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这种教学思想指导下,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⒈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的意识。
北师版二册语教案——《池塘边的叫声》(精选12篇)
北师版二册语教案——《池塘边的叫声》 篇1
教学设想
一、 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创造等能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质疑、讨论、表演与朗读以及讲故事的课堂教学形式。
二、 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在课前鼓励学生他们查找资料,自主探索科学知识,并且根据学生爱动手做手工的特点,让学生做青蛙、小鱼的头饰。
教案设计:
一、 教学目标 :
1、 理解青蛙和小鱼是怎样成为朋友的?
2、 了解青蛙既可以在水里游又可以在岸上跳,而小鱼只能在水里游。
3、 学会编故事,模仿青蛙的语调给小鱼讲故事。
4、 熟读课文。
二、 教学过程 :
1、 兴趣导入 ,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认识哪些动物,能模仿出它们的叫声吗?
2、 引发学生质疑:
池塘边的叫声是谁发出来的?
三、 初读课文、认字。
1、 学生自读课文,自己解决不认识的字。(可以看上下文猜字、可以问同桌)
2、 听课文录音,进一步熟悉课文。
3、 检查生字:
4、 看动画,进一步熟悉课文。
学生一边看动画,一边听老师复述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
5、 让学生第二次质疑:
(1) 青蛙的眼睛为什么转了一下(两下)?
(2) 青蛙为什么不怕累,每天都会给小鱼讲故事?
(3) 青蛙会给小鱼讲什么故事?
6、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以上问题。
7、 指定小组汇报。
8、 分角色朗读课文。
(1) 自愿结合小组,分角色练习朗读。
《池塘边的叫声》教学实录(精选17篇)
《池塘边的叫声》教学实录 篇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二册语文朋友单元第二篇主体课文
教学要求:
1、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体验朋友间的温情。。
3、复习本课生字词。
教具准备:cai课件 图片
学具准备:头饰、优点卡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刚才小朋友唱歌唱得特别开心,学小动物的语言也学得特别像,现在你们知道吗?大自然妈妈有很多很多美妙、动听的语言,哪位小朋友愿意来学学小动物们的语言,小动物们的叫声?
(生跃跃欲试)
生1:我要学小狗--汪汪。
生2:因为我属狗,所以我学狗特别像--汪汪。
生3:我想学小狗,因为我也属狗--汪汪。
师:还能学点别的动物的叫声吗?
生:能!(声音响亮,非常有信心)
师:老师喊一、二、三,小朋友把你喜欢的小动物的叫声大声叫出来。
生:(激情满怀,特别兴奋)学动物的叫声。
师:我们的教室都成了动物乐园了。
现在有谁会学小鱼儿的叫声?
(随意请一位小朋友尝试)
生1:我不会。
师:没关系。不会没关系。
生2:我看过电视上有小朋友说有些小鱼叫得好像小狗的声音--汪汪。
师:你懂得的真多,那小鱼儿冒泡的声音是什么?
生:模仿小鱼儿冒泡的声音。
师:小朋友学得真像,小鱼儿特别开心。(师边说边在黑板上贴上小鱼儿的图片)
活动教案:欢乐的池塘(精选3篇)
活动教案:欢乐的池塘 篇1
活动目标:
1、 能在一定的情境中积极自主地活动,体验到游戏的快乐。
2、 迁移已有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使用以纸制品为主的材料进行制作,发展动手操作和合作能力。
3、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 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知识。
5、 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 小池塘场景, 以纸制品为主的制作材料及制作工具。
2、 捕捞工具:钓鱼杆、鱼网等。
3、 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 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1) 组织幼儿郊游,来到池塘边。“这是谁的池塘?”
(2) 观看情境表演
(3) 师:老爷爷为什么这么着急呀,那该怎么办?(幼儿发表意意见)
2、 使用纸制品制作
(1) 出示材料,幼儿探讨可以做什么(小鱼、小虾、螃蟹等)
(2) 幼儿动手制作“池塘里的水生动物”
(3) 互相欣赏,分享快乐
3、 利用各种工具捕捞
(1) 师:瞧,我们做了这么多的小鱼、小虾,老爷爷一定特别开心
(2) 情境表演:老爷爷“咦,这些小鱼小虾都是谁放的呀?”
(幼儿纷纷告诉老爷爷)“这么多的鱼虾,我用什么办法把它们捞上来呢?
(3) 幼儿选择工具进行捕捞,并分类放置。
4、 活动结束:帮助老爷爷把鱼虾送回家。
活动反思:
本活动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通过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真实的情景体境,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使幼儿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建构新的知识经验。而教师坚持做一个“热情而积极的鼓励者、支持者,有效而审慎的引导者”,根据幼儿的需要在精神上、策略上因势利导给予启发帮助,使幼儿在自由的环境中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整个活动以情激趣,以情激学,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充分发挥了师生互动作用,使幼儿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学习,变被动为主动,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池塘边的叫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池塘边的叫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⒈学会认读本课的15 个生字。
⒉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友情的美好与可贵,培养学生关心朋友、帮助朋友的美德。
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⒋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自学能l 力、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随文识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青蛙和小鱼进行的三次对话,以读悟情。
教学时数:2 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动物头饰,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思,目标定向。
⒈指导看图、揭示课题。
这节语文课,曹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美丽的图画,你们看在美丽的池塘边, 谁和谁相遇了, 他们在干什么?青蛙和小鱼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池塘边的叫声(板题)
⒉板题,齐读课题,并质疑。
请大家齐读课题, 根据这个课题, 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 那就让我们带着问题到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随文识字,巧识字形。
⒈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读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方法,也可以想出新办法识字。
⒉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要求:⑴读准字音;⑵不加字、落字。
⒊自由读文,要读得正确、流利。
⒋小鱼考考你。(多媒体出示生字)
⒌小组学习,组长检查组员识字情况。
⒍开火车游戏。
⒎在识字过程中,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三、引读升华,发展感悟。
⒈图文对照读,理解课文内容。
⒉轻声读文,用“——”画出青蛙,小鱼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