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教学设计(通用13篇)
《池上》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
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池上》教学设计(通用17篇)
《池上》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
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池上》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池上》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按形声字的特点认识要求会认的生字,会写“浮萍”两个字。
2、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3、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1、你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古诗?
2、诗中的儿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活泼、可爱、天真)
3、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描写儿童的古诗。板题,读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 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交流学习生字新词:
a.仔细观察,本课的生字具有怎样的特点?(都是形声字)
b.复习儿歌:形声字,好识记。形音义,有联系。声旁帮着表字音,形旁帮着辨字义。
c.学生根据声旁识记字音。
d.学生根据形旁分析字义。
e.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3) 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 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 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一人读诗句,一人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指名读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池上》教学设计(精选18篇)
《池上》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按形声字的特点认识要求会认的生字,会写“浮萍”两个字。
2、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3、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1、你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古诗?
2、诗中的儿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活泼、可爱、天真)
3、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描写儿童的古诗。板题,读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 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交流学习生字新词:
a.仔细观察,本课的生字具有怎样的特点?(都是形声字)
b.复习儿歌:形声字,好识记。形音义,有联系。声旁帮着表字音,形旁帮着辨字义。
c.学生根据声旁识记字音。
d.学生根据形旁分析字义。
e.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3) 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 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 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一人读诗句,一人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指名读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池上》教学设计(通用20篇)
《池上》教学设计 篇1
组织教学:
1、师生谈话。
2、出示荷花池,你看到了什么?引出相关的诗句。
3、出示莲蓬。……继续欣赏。花……引出相关的诗句。“小荷才……”
4、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干什么?(观鱼,采莲)
一、导入。
读题目。思考,池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二、过字词关。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读,其他学生听;字音读准了没有。(有听的要求)
评读,她把字音读准了么?
3、出示“撑”,撑小艇。
认读生字。艇 解 迹 浮 萍 齐读,
开火车读。
同桌互读生字。
生字魔方。去掉拼音
字 词语:浮萍 踪迹 小艇 解词意:小艇在哪里?
4、田字格中的“艇”字分析。书空艇字,老师板书。比较“舟”字和“舟”字旁有什么不一样啊?
5、学生写两个“艇”字。t:要留意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子,一笔一画的正确书写。(教师巡视)
6、读:小艇 浮萍——你见到过浮萍么?出示图,找找,浮萍在哪里呢?(t:很好,你能到生活中去学习。)出示照片:浮萍 稍做分析 在本子上个写两个。(教师巡视,相机进行表扬)
三、读
1、齐读
2、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3、出示句子:“小娃撑……回”假如你是这个小朋友,你会想什么。齐读,自由读。
4、t:你是怎样的心情啊?
s;兴奋的心情。
t:你读读。
s:
t:哦,你是暗暗的兴奋是吗?
s:
t;兴奋的样子是怎样的呢?再来一次。
s:
t:哦,你看老师怎样的读的,我们用延伸来交流一下。老师读。看到了么?
池上 教学设计(精选4篇)
池上 教学设计 篇1
组织教学:
1、师生谈话。
2、出示荷花池,你看到了什么?引出相关的诗句。
3、出示莲蓬。……继续欣赏。花……引出相关的诗句。“小荷才……”
4、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干什么?(观鱼,采莲)
一、导入。
读题目。思考,池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二、过字词关。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读,其他学生听;字音读准了没有。(有听的要求)
评读,她把字音读准了么?
3、出示“撑”,撑小艇。
认读生字。艇 解 迹 浮 萍 齐读,
开火车读。
同桌互读生字。
生字魔方。去掉拼音
字 词语:浮萍 踪迹 小艇 解词意:小艇在哪里?
4、田字格中的“艇”字分析。书空艇字,老师板书。比较“舟”字和“舟”字旁有什么不一样啊?
5、学生写两个“艇”字。t:要留意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子,一笔一画的正确书写。(教师巡视)
6、读:小艇 浮萍——你见到过浮萍么?出示图,找找,浮萍在哪里呢?(t:很好,你能到生活中去学习。)出示照片:浮萍 稍做分析 在本子上个写两个。(教师巡视,相机进行表扬)
三、读
1、齐读
2、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3、出示句子:“小娃撑……回”假如你是这个小朋友,你会想什么。齐读,自由读。
4、t:你是怎样的心情啊?
s;兴奋的心情。
t:你读读。
s:
t:哦,你是暗暗的兴奋是吗?
s:
t;兴奋的样子是怎样的呢?再来一次。
s:
t:哦,你看老师怎样的读的,我们用延伸来交流一下。老师读。看到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