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成功》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成功》教学设计 篇1

  级别:校级 开课时间:2004年9月27日 开课班级:九(2)班

  开课教师:常州市朝阳中学  吴国旺

  学习目标:1、能找出文中的主要观点。

  2、能运用文中的观点对具体现象进行探究。

  3、能联系生活,对文章的基本观点进行拓展。

  教学过程 :

  导入  :社会生活多姿多彩,我们常常羡慕一些成功人士。我们羡慕奥运冠军们登上了最高领奖台;我们羡慕科学家们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我们羡慕作家们写出优秀的作品……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们是如何成功的呢?他们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他们成功背后有哪些故事呢?我们除了羡慕之外还应做些什么呢?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这些问题将得到解答。

  板块一:整体感知了解观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划出作者对成功所持的观点、对构成成功的条件所持的观点。

  (师生读课文,划出相关句子,师生共同明确,具体内容略)

  板块二:深入理解、运用观点

  请大家运用作者关于构成成功条件的基本观点探究下列材料,看看有哪些发现?并根据探究出来的结果再补充一个材料。

  探究练习一:

  材料一:电

  视

  剧《我的太阳》中有位女舞蹈演员,为了艺术上有所成就,不仅天天苦练,而且到35岁还不愿生孩子,搞得婆媳关系很紧张,宁肯离婚也不让步。可是她专业成绩平平,一共也没当过几回主角,这位演员作出了这么大的牺牲,最后却不得不忍痛离开舞台。

  材料二:有人说杨丽萍就是专门为舞蹈而生的,她的好多作品都给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查看全文

《成功》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成功》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品味作品中经典的文化言论和作者诚恳平实的语言

  2.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准确理解作者的观点,在勤奋中走向成功

  课文分析:

  引出论点

  什么叫成功?顺手拿过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着:“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

  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逐层剖析

  “天资”,我本来想用“天才”,但天才是个稀见现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所以我弃而不用,改用“天资”,大家一看就明白。这个公式实在是过分简单化了,但其中的含义是清楚的。搞的太烦琐,反而不容易说清楚。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批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韩文公○1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2,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好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所饶舌。

查看全文

《成功》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能找出文中的主要观点
2、能运用文中的主要观点对具体现象进行探究
3、学习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写法。
教材分析:
《成功》这篇文章以个人经历说道理,分析成功的三个必要条件,指出无论是治学或是干事业,都不能依赖天资和机遇,指出只有通过勤奋,才能走向成功。
    本文所讲道理是通俗易懂的,如果只是干巴巴就课文讲课文,学生因为无新鲜感而产生厌学心理,所以教者必须占有大量材料,才能讲得有血有肉,生动感人。教者还要结合作者季羡林的经历来讲成功的公式。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体会来感悟、体会文章所阐明的道理。只有建立在大量事实材料上的感悟才是真正的感悟。
教学设想:
本文语言平易,观点明确,层次清晰,学生学习起来还是易懂的,可以教给学生质疑的思想、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乐趣,从而很快的走进文本,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成功的一件事以及成功的原因。
2、教师由此导入: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常常羡慕一些成功人士。我们羡慕科学家们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我们羡慕作家们写出优秀的作品;我们羡慕奥运冠军们登上了最高领奖台;……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们是如何成功的呢?他们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他们成功背后有哪些故事呢?我们除了羡慕之外还应做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道走进文学泰斗季羡林先生的《成功》一文。(介绍作者成功一例) 

查看全文

《成功》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品味作品中经典的文化言论和作者诚恳平实的语言
2.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准确理解作者的观点,在勤奋中走向成功
课文分析:
引出论点
什么叫成功?顺手拿过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着:“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
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逐层剖析
“天资”,我本来想用“天才”,但天才是个稀见现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所以我弃而不用,改用“天资”,大家一看就明白。这个公式实在是过分简单化了,但其中的含义是清楚的。搞的太烦琐,反而不容易说清楚。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批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韩文公○1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2,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好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所饶舌。

查看全文

《成功》教学设计2

级别:校级 开课时间:2004年9月27日 开课班级:九(2)班

开课教师:常州市朝阳中学  吴国旺

学习目标:1、能找出文中的主要观点。

2、能运用文中的观点对具体现象进行探究。

3、能联系生活,对文章的基本观点进行拓展。

教学过程 :

导入  :社会生活多姿多彩,我们常常羡慕一些成功人士。我们羡慕奥运冠军们登上了最高领奖台;我们羡慕科学家们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我们羡慕作家们写出优秀的作品……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们是如何成功的呢?他们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他们成功背后有哪些故事呢?我们除了羡慕之外还应做些什么呢?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这些问题将得到解答。

板块一:整体感知了解观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划出作者对成功所持的观点、对构成成功的条件所持的观点。

(师生读课文,划出相关句子,师生共同明确,具体内容略)

板块二:深入理解、运用观点

请大家运用作者关于构成成功条件的基本观点探究下列材料,看看有哪些发现?并根据探究出来的结果再补充一个材料。

探究练习一:

 

 

材料一:电

剧《我的太阳》中有位女舞蹈演员,为了艺术上有所成就,不仅天天苦练,而且到35岁还不愿生孩子,搞得婆媳关系很紧张,宁肯离婚也不让步。可是她专业成绩平平,一共也没当过几回主角,这位演员作出了这么大的牺牲,最后却不得不忍痛离开舞台。

材料二:有人说杨丽萍就是专门为舞蹈而生的,她的好多作品都给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查看全文

我们成功了 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我们成功了 教学设计 篇1

  【设计理念】

  2001年7月23日晚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不眠之夜,北京申奥成功了,北京赢了,中国赢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中洋溢着自豪感和成功感,他们都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人民奔跑着,狂呼着,举国上下一片欢腾。播放录像,创设情景,重现当年的狂欢情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渗透处理信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习目标】

  1、认识“讯、传、约、聚、挥、锣、呼”等14个生字。会写“申、匹、互、京、泪、洋”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的情感。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识记本课生字,引导学生体会人们激动、自豪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申奥成功的录像带。

  2、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2001年7月23日晚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不眠之夜,北京申奥成功了,北京赢了,中国赢了!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下面的录像就是人们欢庆申奥成功的场面。

  二、观看录像,渲染气氛

  1、提出要求,仔细观察录象,看看人们当时的动作、表情。

  2、用自己的话,描述人们庆祝胜利的情景。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当时欢乐的情景的?

  2、再读课文,争取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