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交换律教案

时间:2025-04-05

乘法交换律教案(精选4篇)

乘法交换律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教学难点】

  发现并让学生自己归纳乘法分配律

  【课前准备】

  口算练习题,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新知导入

  师:请同学们进行口算练习(指名回答)

  5×2=25×2=

  5×4=25×4=

  15×2=16×5=

  15×4=45×2=

  75×4=125×8=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一组口算练习有什么特点。

  生:他们的结果都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师:同学们的观察真仔细,像这样2个数相乘结果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都是好朋友,这些好朋友今后都会帮助我们来运算,我们都应记住。这里特别的请大家记住三对好朋友:5×2、25×4、125×8。

  师:上节课,我们进行了有趣的探索活动,发现了很多奇妙的规律,在我们的数学运算中,还有很多规律,我们这节课就继续探索和乘法有关的知识,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板书:探索与发现)

  二、新知探索

  师:同学们玩过玩具积木吗?

  生:玩过。

  师:你会用积木搭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自己用积木搭过的物体。

  师:老师也用小正方体积木搭了一个立体图形。大家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书上的情境图)

  师:你能看出老师搭的是什么形状吗?

  生1:正方体。

  生2:不对,是长方体。

查看全文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精选2篇)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篇1

  : 教学内容:

  p34/例1(乘法交换律)  例2(乘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二、新授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1)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查看全文

第七单元 第5课时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相关的简便计算(精选2篇)

第七单元 第5课时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相关的简便计算 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1~6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规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学习了哪些运算律?你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吗?

  乘法有类似的运算规律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乘法的一些运算律。

  二、猜测验证,探索规律。

  1.大胆猜测。

  谈话:猜一猜乘法有哪些运算规律?

  这些运算规律是怎样的吗?

  2.出示p61例1的插图。请你结合这副图来解释乘法中有怎样的运算规律?

  学生结合图解释。图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提问:怎样求一共有多少人?

  指出:得数相同,建立等式

  提问:(1)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2)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3)你能用字母公式来表示你的发现吗?

  指出: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2、出示例2,独立列式解答

  (1)你是怎样列式的?

  (2)你能把上面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3)观察等式两边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查看全文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相关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通用2篇)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相关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篇1

  江苏省太仓市新区第二小学 金芝 邮编:21541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9-60页例题,及60-61页“想想做做”的第1-5题。

  设计思路

  对于乘法定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定律和运用乘法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这才是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猜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进行验证、总结应用的思路进行的,应该说这样的思路是符合当今新教学理念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增强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率,并运用乘法结合率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率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查看全文

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精选7篇)

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篇1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一节主要讲乘法的意义和3个运算定律.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对乘法的计算方法已经掌握,对乘法的意义也有了初步理解,知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比较简便的形式——乘法来计算.这一节是在已学的基础上,以定义的形式给出乘法的确切意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学习了乘法意义之后,教材又通过具体的例子概括出乘法的运算定律,并且进一步用字母式子表示,这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本小节中学生参与推导乘法运算定律的过程是教学重点.另外,在这3种运算定律中只有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它不仅涉及到加法运算,而且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又容易混淆,所以学习和掌握乘法分配律成为了本小节的教学难点.

  教师不仅使学生学会本节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法建议

  在复习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的形式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例如:在讲解乘法结合律前通过几道计算结果是10,100,1000 的口算题,让学生找出5和2,25和4,125和8三对“好朋友”,为学习乘法结合律做了铺垫.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把旧知与新知联系在一起.

  结合例1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其次再让学生采用观察、分析的方法比较哪种算法简便?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的意义.

查看全文

探索与发现(二)教学设计及反思(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个教学内容,它是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和初次体验有趣算式规律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乘法结合律这一内容与以往教材安排不同的是把认识乘法结合律放在学生自主探索中,通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逐步发现乘法计算中的特殊现象。这样安排不仅是让学生能发现乘法运算定律,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通过对乘法结合律探索基本步骤的体验为学生今后的数学探索活动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习方式上:四年级的学生,经历四年的课改实验,已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之间能够较好地合作交流与倾听。能比较主动地探究新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学习新知。
知识技能上: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知道:25×4=100 、125×8=1000以及整十整百整千数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在理解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学探索过程,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探索、发现、理解、应用乘法结合律。
【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组织探索,引导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搭积木吗?
生:喜欢
师:我们的淘气也很喜欢搭积木,而且聪明的他还从其中发现了一些数学的奥秘呢,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生:想
师:那好,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与发现。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