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精选14篇)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篇1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 她们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现代诗歌。
2、初读感知,自主设疑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2)引导学生质疑。
3、梳理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1)如何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长城和运河。
4、正确读文,学会生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歌,要求①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②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给生字打上重点号。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小组交流识字情况。
(4)全班交流检查,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①指名学生拼读生字词,注意正音;
②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③给生字扩词;
(5)指导学生书写
①教师重点指导部分生字的写法,提醒学生注意“蜒”、“篇”、 “谱”的字形;
②学生描红,临写生字。
5、熟读诗歌,了解长城和运河。
(1)检查学生对诗歌的朗读情况。(指名读或小组读)
(2)集体交流问题:看图介绍长城和运河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2、片段练习《长城》,用上课文中的相关词语。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通用12篇)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篇1
一、 复习导入
1、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伟大的工程,我们语文书的第一篇课文就热情地赞美了我国古代的两大工程-------(引读课题)
2、 上一节课,我们读通、读顺了课文,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懂课文,领略长城和运河的美。
3、 让我们在聆听播音员阿姨的朗读中开始今天的学习,好吗?打开书本,仔细听,认真看。注意两节中的相同部分。
二、 精读感悟
1、 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共两节。第一节写了长城,第二节写了运河。有哪些内容是相同的?(出示)指名读。男、女生齐读。(注意句子中的停顿)
2、 (出示书上的两幅图)这就是作者看到的长城和运河,作者是在哪里观察到长城和运河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再读一、二行。
3、 (在“奇异的景象”下加上点)注意这些带点的字,再读读这两行,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读出作者那惊喜的感情。
4、 这两个“奇异的景象”一个是( ),一个是( )。它们分别“奇异”在哪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用括号标出来,并且读一读体会体会。
5、 交流所划的句子。(出示)
6、 看看图,再读读这些句子,你觉得长城“奇异”在哪呢?
——长城像巨龙,有多长?东起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西到嘉峪关(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是长城的终点),(看地图)有一万多里,所以长城又叫——(万里长城)如果每天走100里路,那么需要100多天才能走完长城。(读好“万里长城”,读出它的“长”)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精选16篇)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
3、能参照课文中的图画,运用课后练习4提供的词语写话。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城和运河两项宏伟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农民的伟大创造,增加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在朗读、背诵训练中,抓住关键词语了解景物特征,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能参照课文中的图画,根据提供的词语进行写话练习。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完成练习4。
二、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或投影片,生字卡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
同学们,通过二年级时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古代三个伟大的工程:故宫、长城、大运河。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二课就是《长城和运河》,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长城或运河的情况呢?
二、初读课文。
1、各自轻声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
驾驶 谱写 不朽 创造 绸带
曲折蜿蜒 嘉峪关 奇迹
(1)、指名读。
(2)、说说字音、字形上需要注意的地方。
峪:读“yù”。
嘉:上半部是“士”。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创:左半部为“仓”。
不朽:指诗歌千古传诵。
谱写:编写歌谱。
(3)、齐读出示的生字词。
3、再读课文,读通顺。
4、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奇迹”讲了哪些内容?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通用19篇)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正确书写本课新词。识记“驾、蜒、篇、蓝”的字形;辨析“奇异、景象、出现、创造、涌现、奇迹、诗篇”的意义与用法;辨析多音字“行、曲、都、折”;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的含义;积累赞美长城和运河的成语。
2.分析本课的两句比喻句的本体与喻体,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认识设问句的形式与作用,并能仿写。
3.有感情地朗读本诗,了解长城与运河建造的历史背景、作用,体会诗歌表达的自豪之情,拓展了解祖先创造的其它人间奇迹。
4.片段练习《万里长城》,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有感情地朗读本诗,体会诗歌表达的自豪之情。
教学难点:1.设问句的形式与作用。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课件
主要板书计划:
第一课时板书:
长城和运河
驾 蜒 篇
第二课时板书:
诗歌长城和运河
建筑美 对称 重复
语言美 押韵(ian) 比喻 设问
思想美 历史悠久、长度长、作用大、血汗与智慧的结晶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1.抄写生字词;2.完成综合练习(字、词、句训练)3.小练笔《长城》;4.背诵本诗
课外:
预习作业、复习作业(详见备课中预习作业、复习练习设计)
教学过程:
预习设计
1.自学生字词,划词语、标自然段,完成描红本上生字的描红。
2.查字典,弄懂不懂词语的意思,多音字组词“行、曲、都、折”。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精选12篇)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运河和长城的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简介运河和长城的有关知识。(长城:在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相互防御,在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为了防御北方匈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方长城予以修缮,连贯为一,俗称“万里长城”。明代18次修筑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总长约6700千米,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
2、板书课题 2、长城和运河
二、指导初读课文
1、 学生自由练习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录音示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感受范读的语调、语感。
2、学生反复练习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将课文读清楚、读明白、读流利。
3、对不理解的词句做上记号。
检查自读
(1)指名分两部分读。及时正音。对生字可从字的音、形、义等方面去识记,让学生口头组词,体会字词意思。
驾(驾驶)(驾御)(驾车) 折(折纸)(曲折)(打折)
嘉(嘉奖)(嘉宾)(嘉峪关) 谱(谱写)(歌谱)
(2)学生自由练习读课文。
(3)分角色指名读课文。多种形式指名读课文,直至读通顺、读流利,读明白。
指导读好有关句子
我/ 驾驶着飞机/ 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 出现在/ 我的眼前:像/ 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万里长城/ 谱写了/ 不朽的诗篇。是谁/ 创造了/ 这/ 人间奇迹?是/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长城和运河 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长城和运河 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运河和长城的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简介运河和长城的有关知识。(长城:在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相互防御,在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为了防御北方匈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方长城予以修缮,连贯为一,俗称“万里长城”。明代18次修筑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总长约6700千米,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
2、板书课题 2、长城和运河
二、指导初读课文
1、 学生自由练习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录音示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感受范读的语调、语感。
2、学生反复练习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将课文读清楚、读明白、读流利。
3、对不理解的词句做上记号。
检查自读
(1)指名分两部分读。及时正音。对生字可从字的音、形、义等方面去识记,让学生口头组词,体会字词意思。
驾(驾驶)(驾御)(驾车) 折(折纸)(曲折)(打折)
嘉(嘉奖)(嘉宾)(嘉峪关) 谱(谱写)(歌谱)
(2)学生自由练习读课文。
(3)分角色指名读课文。多种形式指名读课文,直至读通顺、读流利,读明白。
指导读好有关句子
我/ 驾驶着飞机/ 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 出现在/ 我的眼前:像/ 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万里长城/ 谱写了/ 不朽的诗篇。是谁/ 创造了/ 这/ 人间奇迹?是/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