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造字教案

时间:2025-04-05

《仓颉造字》教案(精选2篇)

《仓颉造字》教案 篇1

  《仓颉造字》与《”册”“典““删”的来历》

  教学目标:

  1、学生会讲结绳记事和物语的故事。

  2、通过综合性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提供的相关阅读材料,从中受到启发。

  4、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 互动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重点:

  寻找资料,了解一些汉字的来历。

  课前准备:

  课前搜集关于一些汉字的来历的资料等。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汉字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爱汉字,就是爱自己的祖国。一个汉字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段历史.汉字到底是是怎么来的呢?

  2、提出学习目标

  (1)读通读顺《仓颉造字》一文,讲讲“结绳记事”“物语”的好处与问题。

  (2)读《“册”“典”“删”的来历》一文,了解“册”“典”“删”的本义。

  (3)课外资料搜集展示。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关于《仓颉造字》

  1、我会读通、读顺这个故事,并能准确地读准生字词。

  2、“结绳记事”方法帮助记忆和表达。

  3、“物语”方法帮助记忆和表达。

  4、仓颉是从模仿鸟的足迹开始的,进而根据事物的形状创造了汉字。

  (二)关于《“册”“典”“删”的来历》

查看全文

仓颉造字阅读题及答案

  掌握丰富的语文阅读题解答方法,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语文阅读的知识。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仓颉造字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仓颉造字》阅读原文

  中国文字是世界上最有图像美的文字,这些文字是谁造出来的呢?

  传说在上古还没有文字的时候,人们是靠结绳来记录事情,有大事就打大结,小事打小结。可是这样一来时间久了就很容易忘掉那些结是表示什么意思的,而且也很难靠结绳来传递消息。

  后来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了鸟兽的走迹,就产生了造字的灵感。他依照着天地万物的形貌,造出了象形字。传说他在造字的时候,天空降下小雨,鬼在夜里啼哭,因为造字是很神圣的事。有了文字以后,人类的经验与智慧就可以记录下来,传承给后代。

  不过也有人认为其实在仓颉之前就已经有文字了,仓颉只是那个把文字整理、统一起来的人罢了,你认为呢?

《仓颉造字》阅读题目

  (1)在还没有文字以前,古人是靠什么方法来记录事情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什么让仓颉产生了造字的灵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造字是一件很神圣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仓颉造字》阅读答案

  (1)结绳记事

  (2)鸟兽的足迹

  (3)因为有了文字以后,人类的经验与智慧就可以记录下来,传承给后代。

查看全文

《仓颉造字》与《”册”“典““删”的来历》

                     《仓颉造字》与《”册”“典““删”的来历》
    教学目标:
1、学生会讲结绳记事和物语的故事。
2、通过综合性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提供的相关阅读材料,从中受到启发。
4、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 互动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重点:
寻找资料,了解一些汉字的来历。
课前准备:
课前搜集关于一些汉字的来历的资料等。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汉字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爱汉字,就是爱自己的祖国。一个汉字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段历史.汉字到底是是怎么来的呢?
   2、提出学习目标
(1)读通读顺《仓颉造字》一文,讲讲“结绳记事”“物语”的好处与问题。
(2)读《“册”“典”“删”的来历》一文,了解“册”“典”“删”的本义。
(3)课外资料搜集展示。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关于《仓颉造字》
1、我会读通、读顺这个故事,并能准确地读准生字词。
2、“结绳记事”方法帮助记忆和表达。
3、“物语”方法帮助记忆和表达。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