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慰问信(精选7篇)
部队慰问信 篇1
尊敬的全校转业、复员、退伍军人:
你们好!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9周年的光辉节日即将来临,在此,谨向你们及亲属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艰苦奋斗,勇往直前,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捍卫国家尊严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89年以来的战斗历程、英勇行为和顽强战斗精神进一步证明,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忠诚卫士,是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柱石,是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忆往昔,我校的80余位复转退伍军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参军入伍,为祖国的军队建设和国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复转到学校后,你们转业不转志,退伍不褪色,顾全大局,服从安排,继续发扬军队的优良传统,立足本职岗位作奉献,为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向你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同时,衷心地希望全校转业、复员、退伍军人继续发扬革命军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继续关心国防建设,珍惜和爱护自己的光荣历史和荣誉,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当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好局势,为促进学校稳定健康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祝同志们节日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北方工大学武装部
20xx年7月25日
部队慰问信(通用7篇)
部队慰问信 篇1
战斗在抗洪抢险一线的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
6月30日以来,芜湖遭遇特大暴雨袭击,短短5天时间,全市降雨逼近500毫米,最高测点达731毫米,大部分地区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
汛情历史罕见,长江干流和内河流量猛增,水位骤涨,全市所有内河均超警戒水位,9条超保证水位,6条超历史最高洪水位,险情频繁出现,灾情不断发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严重威胁。
雨情就是警报,汛情就是命令。
在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的统一协调下,广大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快速反应、迅速行动,第一时间奔赴抗洪防汛抢险救援第一线,争分夺秒、抢救群众,竭尽全力、抗击洪水,守护百姓平安。
你们用肩背、用手托,从洪水肆虐的险境绝地营救群众;
你们涉深水、下险滩,到生死存亡的现场一线排除险情;
你们迎风雨、护圩堤,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
你们舍自己、为人民,用无私忘我的竭诚奉献彰显本色。
你们无愧于人民子弟兵这光荣称号,你们永远是最可爱的人!在此,中共芜湖市委、芜湖市人民政府、芜湖军分区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最亲切的慰问!
当前,芜湖上有陈村水库及徽水下泄,下有长江高水位江水顶托,内有区间强降雨高底水滞留,即将到来的“尼伯特”台风又将带来强风暴雨,雨情汛情险情极其严峻,抗洪抢险任务极其繁重。
衷心希望你们不负重托,再接再厉,保持高度警惕,继续发扬敢打必胜、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怕疲劳,不畏险阻,英勇奋战,再立新功。
部队慰问信(通用7篇)
部队慰问信 篇1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宁部队广大指战员、武警官兵,全市烈军属、残疾军人和军队离退休干部,复员、退伍、转业军人同志们:
20xx年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并代表全市人民,向你们致以新春的祝福和亲切的慰问!
过去的一年,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牢记“两个率先”光荣使命,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总体定位,瞄准建设“一带一路”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门户城市、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奋斗目标,大力发展创新型、服务型、枢纽型、开放型、生态型“五型经济”,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20.77亿元,增长9.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跃上千亿元台阶,达到1020.03亿元,同口径增长9.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3%和10.3%,人均纯收入低于6500元的农户全部脱贫。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7.7%,各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各类众创空间快速拓展,空气质量显著改善,PM2.5浓度降幅居全省第一。七大类283项重点改革任务有序落地,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建设全面启动,党员干部作风明显改进。军地共建、全城同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呈现浓厚的氛围。
南京取得的各项成绩,离不开驻宁部队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驻宁部队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特别是驻宁部队各大单位坚决执行党中央、和的号令,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坚决服从国防和军队改革,始终发扬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积极完成了抢险救灾、国家公祭保障等急难险重任务,为南京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新贡献,书写了“爱我人民爱我军”的时代新篇章。全市广大烈军属、残疾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及复员、退伍、转业军人,保持本色,发扬传统,努力工作,积极作为,为南京发展添砖加瓦。在此,谨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部队慰问信(精选9篇)
部队慰问信 篇1
尊敬的全校转业、复员、退伍军人:
你们好!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9周年的光辉节日即将来临,在此,谨向你们及亲属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艰苦奋斗,勇往直前,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捍卫国家尊严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89年以来的战斗历程、英勇行为和顽强战斗精神进一步证明,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忠诚卫士,是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柱石,是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忆往昔,我校的80余位复转退伍军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参军入伍,为祖国的军队建设和国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复转到学校后,你们转业不转志,退伍不褪色,顾全大局,服从安排,继续发扬军队的优良传统,立足本职岗位作奉献,为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向你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同时,衷心地希望全校转业、复员、退伍军人继续发扬革命军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继续关心国防建设,珍惜和爱护自己的光荣历史和荣誉,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当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好局势,为促进学校稳定健康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祝同志们节日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北方工大学武装部
20xx年7月25日
部队慰问信(精选10篇)
部队慰问信 篇1
全体武警森林部队官兵:
值此20xx年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向你们致以节日的祝福和亲切的慰问!
20xx年,全国林业系统深入学习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加快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林业改革发展取得新成效,为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年来,武警森林部队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全面落实双重领导管理体制,狠抓教育管理、战备训练、综合保障和安全稳定,部队建设全面加强,整体战斗力不断提高。特别是在扑救夏季东北、内蒙古林区雷击火等重大森林火灾中,参战官兵经受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出色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为森林防火和资源保护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充分发挥了森林防扑火国家队、专业队和突击队的作用。在此,谨向部队全体官兵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xx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是林业适应新常态、服务新常态的关键之年。希望武警森林部队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按照国家林业局、武警总部的部署和要求,坚持双重领导,牢记职责使命,不断提升能力,全面完成森林防灭火中心任务,以实际行动为我国林业现代化建设再立新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国家林业局
部队慰问信(通用16篇)
部队慰问信 篇1
驻县部队全体官兵,全县军(烈)属,复员、转业、退伍军人、残疾军人、边防军人和苏区老干部、红军老战士、抗日老战士、军队离退休干部:
值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x周年之际,谨向您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小康永新的奋斗目标,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扎实苦干,全县经济社会得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实现了“”规划的良好开局。这些成绩浸透了您们辛勤汗水。在此,谨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永新是块红色的土地,具有光荣的革命优良传统,八十年前,毛泽东在这里领导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与朱德、陈毅等一起指挥了著名的“龙源口大捷”,在我军建军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军队和人民同甘苦、共患难,结下了鱼水之情,几十年来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长期以来,驻县部队紧紧围绕新时期的军事方针,坚持从严治军,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部队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实践中,部队官兵视驻地为故乡,视百姓为亲人,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我军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围绕“富民强县”的发展目标,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深入开展军民共建、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抢险救灾、扶贫帮困、维护社会治安等活动,为永新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全县人民的高度信任和赞誉。全县红军老战士、抗日老战士、军队离退休干部、烈军属、残疾军人、转业、复员、退伍军人继续保持革命本色,大力发扬我军光荣传统的优良作风,积极工作,无私奉献,在各条战线上创造了良好的成绩,为我县的“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