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就要问教案

时间:2025-04-05

《不懂就要问》教案(精选16篇)

《不懂就要问》教案 篇1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不懂就要问》

  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

  (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读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二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查看全文

《不懂就要问》教案(精选13篇)

《不懂就要问》教案 篇1

  教与学过裎:

  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1.说一说,在学习上你有哪些好的习惯。

  2.我国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伟人,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孙中山就是其中之一。

  投影出示孙中山的照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孙中山的资料,教师补充。

  孙中山小时候有什么好的学习习惯昵?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略)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两人一组互读课文,纠正字音,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默读课文:

  投影出示:

  学习方法: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不明白的地方。

  ②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读懂的问题进行讨论。

  ③选出最重要的问题或还没解决的问题,集体讨论。

  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指导。

  (1)表扬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梳理、解决学生提出的重要的疑难问题。

  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问老师问题,为什么要壮着胆子?

  ②孙中山向老师提问,其他同学为什么吓呆了?

  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了解当时的教育方式,读第一自然,了解到那时“老师不讲也不问,学生也不敢向老师提问”。

  读第4自然段“先生拿戒尺”,了解孙中山提问就会挨老师的打,所以同学们都很害怕,吓呆了。

  ③“鸦雀无声、摇头晃脑”是什么意思?

  通过表演做动作帮助学生理解词义,感受当时的课堂气氛。

  ④“照例、糊里糊涂”是什么意思?

  “照例”:看上文了解照例是按照以前的读书方法去做。

查看全文

不懂就要问教案(通用15篇)

不懂就要问教案 篇1

  知识与能力:

  1、学会“要、先、思、很、少、讲、于、气”8个字,会认“那、背、跟、着、答、怕、识”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练习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及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不懂就要问。

  教学重点:

  1.学会16个生字,认识新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孙中山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具:

  生字词卡片。

  课时:

  2课时

  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学习生字词。

  2.学习课文1—2段。

  学习重点:

  1.会读16个生字。

  2.会写“要、先、思、很”。

  学习难点: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孙中山是我国的国父,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他小时侯上学的事情。

  2、板书课题,读题。

  二、找“生字伙伴”,评“识字大王”

  1、教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生字伙伴”。

  2、合作交流:

  这些生字你认识几个?做“小老师”教同学们读一读,争取把字音读准。

  3、以小组形式向全班展示学习情况,评选“识字大王”。

  4、出示生字词卡片,全班认读。

  三、学习1—2段。

  1.生自由读课文,想:你读懂了什么?

  2.同座互相交流。

  3.指名回答。

  4.指导朗读。示范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孙中山背得这么流利,可课文说的是什么意思,他却一点也不懂,那孙中山会怎么做呢?

查看全文

不懂就要问教案范文(精选13篇)

不懂就要问教案范文 篇1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不懂就要问》

  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

  (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读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二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查看全文

《不懂就要问》教案范文(通用16篇)

《不懂就要问》教案范文 篇1

  教与学过裎:

  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1.说一说,在学习上你有哪些好的习惯。

  2.我国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伟人,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孙中山就是其中之一。

  投影出示孙中山的照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孙中山的资料,教师补充。

  孙中山小时候有什么好的学习习惯昵?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略)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两人一组互读课文,纠正字音,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默读课文:

  投影出示:

  学习方法: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不明白的地方。

  ②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读懂的问题进行讨论。

  ③选出最重要的问题或还没解决的问题,集体讨论。

  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指导。

  (1)表扬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梳理、解决学生提出的重要的疑难问题。

  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问老师问题,为什么要壮着胆子?

  ②孙中山向老师提问,其他同学为什么吓呆了?

  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了解当时的教育方式,读第一自然,了解到那时“老师不讲也不问,学生也不敢向老师提问”。

  读第4自然段“先生拿戒尺”,了解孙中山提问就会挨老师的打,所以同学们都很害怕,吓呆了。

  ③“鸦雀无声、摇头晃脑”是什么意思?

  通过表演做动作帮助学生理解词义,感受当时的课堂气氛。

  ④“照例、糊里糊涂”是什么意思?

  “照例”:看上文了解照例是按照以前的读书方法去做。

查看全文

《不懂就要问》教案(通用12篇)

《不懂就要问》教案 篇1

  知识与能力:

  1、学会“要、先、思、很、少、讲、于、气”8个字,会认“那、背、跟、着、答、怕、识”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练习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及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不懂就要问。

  教学重点:

  1.学会16个生字,认识新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孙中山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具:

  生字词卡片。

  课时:

  2课时

  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学习生字词。

  2.学习课文1—2段。

  学习重点:

  1.会读16个生字。

  2.会写“要、先、思、很”。

  学习难点: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孙中山是我国的国父,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他小时侯上学的事情。

  2、板书课题,读题。

  二、找“生字伙伴”,评“识字大王”

  1、教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生字伙伴”。

  2、合作交流:

  这些生字你认识几个?做“小老师”教同学们读一读,争取把字音读准。

  3、以小组形式向全班展示学习情况,评选“识字大王”。

  4、出示生字词卡片,全班认读。

  三、学习1—2段。

  1.生自由读课文,想:你读懂了什么?

  2.同座互相交流。

  3.指名回答。

  4.指导朗读。示范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孙中山背得这么流利,可课文说的是什么意思,他却一点也不懂,那孙中山会怎么做呢?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