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句教案

时间:2025-04-05

病句练习(通用3篇)

病句练习 篇1

  一、病句练习

  1、他写了非常好的文章两篇。

  2、五颜六色的红花在花园里开放。

  3、老师带我们去看音乐和画展。

  4、我常常偶尔去外婆家玩。

  5、买了一本《淘气包马小跳》。

  6、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7、王雨同学是我们学习的。

  8、他们也许可能明天会回来。

  9、语文对我很感兴趣。

  10、小红的学习成绩和态度提高了。

  11、打乒乓对我很感兴趣。

  12、这本故事书的内容和插图都很美丽。

  13、站在讲台上,我的心热烈地跳动着。

  14、我常常听奶奶讲过去的往事。

  15、他穿了一件黄夹克衫和红帽子。

  16、江阴曾经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誉称号。

  17、大年夜,月儿可真圆呀!

  18、北京的春天是个美丽的城市。

  二、加上合适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并成一句话。

  1、他是我的爸爸。他是我的老师。

  2、我这次考试没有取得好成绩。我决不灰心。

  3、这次期末考试先考语文。这次期末考试先考数学。

  4、你现在不好好学习。你将来很难担负建设祖国的责任。

  5、明天晚上你不来。明天晚上我们照样去演出。

  6、他自己学习很努力。他热心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

  7、你长期坚持体育锻炼。你的体质能增强。

  8我仔细观察了兔子的生长情况。我了解兔子的习性。

  三、按要求改写句子

  1、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改为陈述句)

  2、  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桌椅、椽柱,有几个省市的建设与兴安岭完全没有关系呢?(改为陈述句)

查看全文

病句辨析策略

 
病句每年轮考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高考的热点应是搭配不当,特别是动宾搭配不当居首,同时重视语序不当的关联词位置不当,结构混乱中的句式杂糅,不合逻辑中的暗换概念,一面与两面不协调,尤其是否定不当。当然,成分多余中的介词滥用也要注意。
一、失误探究:  

1、因平时做此类题出错率高而致临场心态不良。

2、重题在重读,难以辨识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两类句子。

3、快速提取句子主干的意识弱,对成分残缺和句式杂糅难以辨识。

4、阅读量少、语感弱,对不合逻辑类语病辨识能力差。

二、备考策略:

1、排除不良心理干扰,从成分的残或赘、搭配入手思考。

2、识记病句的常见标志词及致病的可能性。

3、对感到模糊的句子要用好主干枝叶梳理法、判定句子有语病尚需有“铁案”。

1、 强化练习句式杂糅和不合逻辑两类题。

三、答题技巧点拨:

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有多重否定或还有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见词语题。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

查看全文

病句中的歧义句专项训练

  
 一、常见的歧义句式 
  (1) 歧义语,是指同一语言材料,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意义的理解,如“咬死了猎人的狗”就有两种理解:a.“猎人的狗被咬死了”;b.“猎人被狗咬死了”。

下面的句子都有歧义:

①他才来,许多人还不认识。

②三个学校的校长参加座谈。

③几个工厂的工人。

④学生的天职是读好书。

⑤他要粉蒸肉。

⑥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⑦我哥哥姐姐的同学。

⑧你为什么打他?

歧义语体现了语言含义的丰富性,但它同时又是一种病态语言,妨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影响人们交际活动的正常进行

(2)造成歧义的原因

一.同读音易造成歧义

(1) 有的词可轻读,也可重读。不同读法有时会使句子表示的意义不同。例如:

我想起来了。(“起来”读qǐ lǎi 时,表示“我想起身了”;读qi lai时,表示“我想到了”。)

(2) 逻辑重音不但能表示强调,有时也可表示不同的意思。例如:

浠水商场有的是化妆用品。(逻辑重音有“有的是”上,表示化妆用品多;逻辑重音在“化妆用品”上,表示没有你需要的东西,只有化妆用品。)

(3) 多音词在口语中不产生歧义,在书面语中因为没有注音,有时便会出现歧义。例如:

他在办公室看材料。(“看”读kān 时,表示“看守”;读kàn 时,表示“阅览”。)

空房间做什么用?(“空”读kōng 时,表示房间里没有东西;读kòng 时,表示把房间腾出来。)

二、 不同停顿易造成歧义

在某种情况下,同一句话,说或读的停顿位置不同,显示出的语意和结构往往不同。例如:

查看全文

病句辨析技巧

  
 
高考《考试说明》规定考查的病句类型有六种,即: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综观历年的高考语文病句辨析试题,其所选的病句错误类型都是十分“典范”的,虽然通过各种措施增加迷惑性,但总体来说,其“病征”是十分突出的,而且也有一些规律可寻,如果抓住这些“病征”顺藤摸瓜,加以甄别,就更容易判断出该句是不是有病,是何种语病。

一、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

1.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搭配不当,“事件”不可以“批评教育”)

2.我们家乡美丽而富饶,这里土地肥沃,特别适宜种果树、棉花、甘庶,此外,还适宜栽种梨树和枣树。(分类不当,“梨树和枣树”都是“果树”)

3.全厂职工讨论和听取了厂长关于改善经营管理的报告。(语序不当,应为“听取和讨论”,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4.近日新区法院审结了这起案件,违约经营的小张被判令赔偿原告好路缘商贸公司经济损失和诉讼费三千余元。(语意不明,是“经济损失和诉讼费”计“三千余元”还是单“诉讼费”“三千余元”)

二、出现了多重定语和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

1.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有效的改正错误提高思想水平的方法。(应将“有效的”调至“方法”前)

2.昨天,许多代表热情地在休息室里同他交谈。(应将“热情地”调至“同他交谈”前)

3.这期培训班是全国职工教育委员会和国家经委联合于今年五月底举办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二百多名职工代表参加了这次培训。(“联合”应调至“举办”前,让位于时间状语)

查看全文

病句练习

一、病句练习
1、他写了非常好的文章两篇。
2、五颜六色的红花在花园里开放。
3、老师带我们去看音乐和画展。
4、我常常偶尔去外婆家玩。
5、买了一本《淘气包马小跳》。
6、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7、王雨同学是我们学习的。
8、他们也许可能明天会回来。
9、语文对我很感兴趣。
10、小红的学习成绩和态度提高了。
11、打乒乓对我很感兴趣。
12、这本故事书的内容和插图都很美丽。
13、站在讲台上,我的心热烈地跳动着。
14、我常常听奶奶讲过去的往事。
15、他穿了一件黄夹克衫和红帽子。
16、江阴曾经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誉称号。
17、大年夜,月儿可真圆呀!
18、北京的春天是个美丽的城市。
二、加上合适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并成一句话。
1、他是我的爸爸。他是我的老师。
2、我这次考试没有取得好成绩。我决不灰心。
3、这次期末考试先考语文。这次期末考试先考数学。
4、你现在不好好学习。你将来很难担负建设祖国的责任。
5、明天晚上你不来。明天晚上我们照样去演出。
6、他自己学习很努力。他热心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
7、你长期坚持体育锻炼。你的体质能增强。
8我仔细观察了兔子的生长情况。我了解兔子的习性。
三、按要求改写句子
1、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改为陈述句)
2、  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桌椅、椽柱,有几个省市的建设与兴安岭完全没有关系呢?(改为陈述句)
3、  学校里只发给每人一张票,这不是叫我为难吗?(改为陈述句)

查看全文

病句的几种类型

1.成分残缺:即句子中缺少了某些必要成分,句子意思表达不清楚。
   例:他受坏思想的影响,走上了犯罪。
2.搭配不当:即句子中的某两个成分或某两个词语错误搭配。
   例:我们要不断改正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效率。
3.词序颠倒:即句子里的词没有按照规律和表达意思的需要来排列。
   例:历史博物馆里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4.意思重复: 即句子里出现多余成分,显得语句罗嗦、累赘。
   例:我觉得这是想得不对的错误想法。
5.概念不清:即句中的意思含糊不清,令人不解、混淆。
例:造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
6.前后矛盾:即句子前后意思不一致。  例:我肯定李琳大概是生病了。
7.分类不当:即句子中把不是一类的归为了一类。
例:篮子里有青菜、萝卜、葡萄、西红柿等蔬菜。
二、改病句的三个步骤:
①读句子、理句意②查排审、找病因③改句子、保原意(改得少、改得巧)
三、改病句练习。
(1)每个小学生都应该上课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2)“六一”联欢会上,我们班表演了文娱节目和大合唱。
(3)我们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效率。
(4)周爷爷爱戴我们小朋友,我们热爱周爷爷。
(5)这本书对我很感兴趣。
(6)不但壮烈牺牲了,而且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7)大家都讲卫生,我们的健康和疾病就有保障。
(8)春天到了,种子长叶,生根,发芽。
(9)我们要积极响应“人人动手,绿化祖国”。
(10)美丽的大草原一碧千里,到处都是绿色。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