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比例尺》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比例尺》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十二册《比例尺》第48、49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能读懂两种形式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把线段比例转换成数值比例尺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比例尺

  脑筋急转弯

  师:坐公共汽车从沙市红星路到荆州火车站,一共要用50分钟,但有只蚂蚁从沙市红星路爬到荆州火车站却只用了40秒钟。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生猜:蚂蚁可能在地图上爬。

  师:对了。蚂蚁爬的是从沙市红星路至荆州火车站的图上距离,而人们坐车所行的是从沙市红星路到荆州火车站的实际距离。

  师:那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

  二、动手操作,认识比例尺

  1、操作计算。

  师:你们喜欢画画吗?那我们来个最简单的——画线段游戏。我说物品的长度,你用线段画出它的长,行吗?

  ①橡皮长5厘米

  ②圆规长11厘米

  ③米尺长1米

  师:咦?怎么不画了?

  生:画不下。

  师:那怎么办呀?快想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1米画到纸上去?

  生:可以把1米缩小若干倍后画在纸上。

  师:这个办法不错。就用这种方法画吧。

  学生画完,集体交流。

  师:你是用图上几厘米的线段来表示实际1米的呢?

  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查看全文

《比例尺》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比例尺》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认识比例尺,能根据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呈现情境图

  思考、讨论。

  我家的房屋平面图

  1、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图上距离。

  2、比例尺=--------------

  实际距离。

  3、独立完成P30页第2、3题。

  4、P30页第4题,怎样求窗户的图上距离?注意比成相成的单位后再计算。

  5、指导完成P30页第5题。

  注意求比例尺时,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统一。

  P31页第1题,说明清楚两地距离一般假设是直线距离,计算时,注意单位换算。

  P31页第2题,自己尝试独立完成。

  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

  教师对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试一试。

  练一练。

《比例尺》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十二册《比例尺》第48、49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能读懂两种形式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把线段比例转换成数值比例尺

查看全文

《比例尺的意义及应用》教学设计与评析(苏教版)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材第十二册P35~38。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感受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能力训练点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②在实际应用中感受数学、亲近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③辩证唯物主义的初步渗透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难点  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教学情境,感受比例尺

(一)画画比比

1、   估计黑板的长和宽:教室前的这块黑板同学们熟悉吗?

请你估计一下黑板的长和宽。

2、   丈量黑板的长和宽:(板书:黑板实际长3.5米,宽1.5米)

3、   画黑板:你能照样子把黑板画在本子上吗?(师巡视)

4、   质疑:这么大的黑板,为什么能画在这么小的一张纸上呢?(长和宽按一定的比例缩小了。)

[评析:“照样子画黑板”是同学们美术课上再熟悉不过的举动,但以此为本节课的开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了比例尺,实为教者的匠心之笔!]

5、挑两个黑板图(一个画得不像一个画得较像)出示:

 


a)         评价:①谁画得更像一点?

②分析图A画得不像原因可能是什么?(长和宽缩小的比例不一样。)

b)         师生合作,算一下长和宽分别缩小了多少倍?得数保留整数。(屏幕显示)

查看全文

比例尺教学设计方案内容(通用2篇)

比例尺教学设计方案内容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认识比例尺,能根据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呈现情境图

  思考、讨论。

  我家的房屋平面图

  1、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图上距离。

  2、比例尺=--------------

  实际距离。

  3、独立完成P30页第2、3题。

  4、P30页第4题,怎样求窗户的图上距离?注意比成相成的单位后再计算。

  5、指导完成P30页第5题。

  注意求比例尺时,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统一。

  P31页第1题,说明清楚两地距离一般假设是直线距离,计算时,注意单位换算。

  P31页第2题,自己尝试独立完成。

  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

  教师对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试一试。

  练一练。

比例尺教学设计方案内容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十二册《比例尺》第48、49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能读懂两种形式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把线段比例转换成数值比例尺

查看全文

第三单元 比例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认识比例尺以及比例尺的应用等。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比较多,编排了6道例题,3个练习和1个实践与综合应用《面积的变化》。
例1、例2、例3、练习九,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并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将一个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例4、例5、练习十,比例的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比例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例6、练习十一,比例尺,这部分内容教学比例尺的认识和应用。
面积的变化,这部分内容是结合本单元教学内容安排的一次实践和综合应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
在六年级(上册),教科书曾经结合分数的认识和计算,教学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求比值和化简比,以及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本册教科书结合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认识,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利用学生对比例的初步理解,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认识。
教学目标:1. 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查看全文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精选3篇)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浙江省省编义务教材十二册p,96;例3、例4

  教学目标:

  (1) 联系实际,使学生感知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初步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2)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扬尝试、合作、协调精神,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设计思路: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性,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按比例分配是一种分配思想,在生活、生产中是很常见的,已学过的平均分其实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种特例。教学中要通过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在生活、生产常常要把一个量按照数量的多少来分配,感悟“按比例分配”存在的价值。但教材中的例题是“蔬菜专业户种蔬菜”和“搅拌混凝土”,这两个材料对于城市的孩子是很陌生的,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背景不熟悉。所以在设计时换成了“体育老师要把18个篮球分给男、女两组同学,该怎么分?”,让学生讨论,由于学生面临的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学习材料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于是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心向,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了不同的分配方案(如平均分、男同学多,女同学多、按人数分等),按比例分配是其中的一种方案。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源自生活。

  2、尊重学生起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按比例分配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例知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的,而且学生在平时也有一定的体验。所以在新知形成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研究性学习,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凸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