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 不列颠尼亚》教案(精选14篇)
《别了 不列颠尼亚》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激发民族自信
教学重点
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速读、品读、感悟、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香港回归是什么时候?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事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新闻,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知识积累
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事其基本特征。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个部分。
标题又分为主题、引题和副题三种。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导语是新闻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它用简洁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有的新闻还有背景,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村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尾时指新闻消息的结语,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通用15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篇1
一、导入:香港回归是什么时候?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事件?(生答略)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报道既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人们是多么激动,而是选取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把末代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正是因为选材独特、意蕴深远,本篇报道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入选《通讯名作100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章艺术魅力。
二、教师范读。
三、回顾关于新闻的文体知识:新闻六要素(5个“w”和1个“h”)、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
四、研究课文结构
1、 找出本篇报道的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
2、 概括主体部分写到的事件。
4时30分 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 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 举行象征英国管制的告别仪式
7时45分 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3、 研讨问题:
1) 在对这些仪式的叙述中,作者还插入了哪些内容的介绍?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2) 作者在叙述中语言显得沉着平静,没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但从这些我们又仿佛听到内心的激动和心跳,这是为什么呢?请找出这些隐藏作者感情的语句。
3) 第5段写到“不列颠尼亚”号和紫荆花的细节有什么意义吗?
4) 第8段和第11段的数字为什么要写得这么详细?有什么作用?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通用16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激发民族自信
教学重点
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速读、品读、感悟、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香港回归是什么时候?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事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新闻,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知识积累
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事其基本特征。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个部分。
标题又分为主题、引题和副题三种。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导语是新闻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它用简洁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有的新闻还有背景,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村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尾时指新闻消息的结语,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精选12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2、让学生领会选材,取材的要领。
3、让学生品味、欣赏本文的精彩之处。
教学的重点、难点:
新闻的选材、取材怎样才能别出心载。
教学的辅助:1、播放有关香港回归录像片断。
2、在网上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
教学流程:
一、观看香港回归倒计时有关录像片断,引入课题。
1、所选录像片断,反映出人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迎接香港回归的精彩场面(长度5分钟左右)。
2、学生谈一谈自己看到香港回归祖国一刻时的心情。
教师提问:此刻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中华民族曾经拥有四大发明,大唐盛世的骄人成绩,但由于晚清政府闭关自守、软弱无能,自从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任意宰割的羔羊,香港被英国帝国主义割据占领。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把帝国主义列强赶出了大陆,但香港仍然被割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的祖国综合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中国人民可以挺直腰杆,从英国帝国主义的手中把自己的香港要回来。1997年7月1 日,这天值得所有炎黄子孙高兴的日子,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
3、课题引入:
怎样去报道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别了,“不列颠尼亚”》,在众多的报道香港回归这一重大事件的新闻中,这一篇荣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并成为入选高中课本的唯一一篇,这是为什么呢?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精选17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梳理文本、让学生领会选材、取材的要领。
2、让学生品味、欣赏本文的精彩之处。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新闻的选材、取材怎样才能别出心载。
【教学准备】:
剪辑有关香港回归录像片断。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观看香港回归倒计时有关录像片断,引入课题。
1、所选录像片断,反映出人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迎接香港回归的精彩场面
2、学生谈一谈自己看到香港回归祖国一刻时的心情。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把帝国主义列强赶出了大陆,但香港仍然被割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的祖国综合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中国人民可以挺直腰杆,从英国帝国主义的手中把自己的香港要回来。1997年7月1 日,这天值得所有炎黄子孙高兴的日子,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
二、梳理筛选文本内容
筛选出文中新闻事实、历史背景和作者评论三块内容;
新闻事实:四个场景,梳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
本文就是由四个主要场景构成:
第一个场景: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个场景:晚上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
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第四个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精选13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篇1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展示中英交接相关照片,回顾历史
2、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2、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义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 合作 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首歌这样唱:“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大家知道这歌里唱的“东方之珠”是什么地方吗?(香港)(观看图片,由此导入新课: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背景介绍
1、香港坎坷的历史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