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认识教案

时间:2025-04-05

《比的认识》教案(精选3篇)

《比的认识》教案 篇1

  课题 比的应用1 第 6 课时(总第37 课时)

  学材分析

  课本第54页。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学情分析

  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按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求各部分量的新方法。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各部分量之间应该按怎样的比例来分配。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作调查;实物投影仪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1、看题目:“比的应用”,你想知道什么?

  2、小小调查员:前几天,我已经请同学们去作了课外调查,看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比的知识。下面,请汇报一下你调查到的信息。

  3、小结:通过调查,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就随一位小朋友:小明一起去看看,比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二)新课:

  1、配置奶茶:

  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来了一位客人。刚巧爸爸妈妈有事出去了。于是小明就做起了小主人,亲自招待这位王叔叔。

  师:请客人坐下后,一般要干什么?(泡茶)对,这是待客的基本礼仪。小明打算亲手配制一杯又香又浓的奶茶,招待王叔叔。

查看全文

比的应用说课稿比的认识说课稿(通用4篇)

比的应用说课稿比的认识说课稿 篇1

  一、分析教材、明确目标

  《比的应用》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分数与比的联系,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生产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今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数学课程标准》、四个关注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牐1、知识方面: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牐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及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牐3、情感方面: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灵活思维品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学会评价自我,欣赏他人。

  根据上述观点,我认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

  新时代的课堂,是信息技术的课堂,本课我设计了一个多媒体课件予辅助教学。

  二、教中孕法、学中得法

  所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教学中要因势利导,采用合理的教法,教给学法,掌握学法,学会用法。因此本课的教学法我总体归纳为两点:

  1、创设情境,为自主探究形成氛围

  牐牎妒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要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本课教学设计时,考虑到教材中例2所讲事例较枯燥乏味,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有一定难度。为了创设好学生自主探索的情境,本课设计从学生感兴趣的孙悟空、猪八戒的故事引入教学。根据劳动付出比为5:3,总收入为160元,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得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这样,在解题策略的过程中:学生既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而在拓展延伸时,诱导学生迁移运用探索发现的新方法来解决新问题,并分析用新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路。从而也就解决了课本例3的问题。这整个环节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方法——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在这样的探索学习中,使每位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探索成功的喜悦。

查看全文

北师大版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教案1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单元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尘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生活中的比、比的化简、比的应用。本单元教材编写力图体现以下特点:
1、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
2、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课时:12课时

课题 生活中的比 第 1 课时( 总第32课时)

学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比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应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

学习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情境设计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谈话引入

(1)出示4名同学的比赛情况,这里4名同学的比赛场数是一样的,都是各赛8场。

二、情境延伸 感悟新知

(1)如果小强和小林两人进行的四次练习的结果,每次比赛场数不同,获胜的场数也不同。那我们怎么比?

(2)、出示马拉松选手赛跑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数据,以及某人骑车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数据,

查看全文

北师大版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教案2

课题 比的应用1 第 6 课时(总第37 课时)

学材分析

课本第54页。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学情分析

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按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求各部分量的新方法。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各部分量之间应该按怎样的比例来分配。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作调查;实物投影仪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1、看题目:“比的应用”,你想知道什么?

2、小小调查员:前几天,我已经请同学们去作了课外调查,看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比的知识。下面,请汇报一下你调查到的信息。

3、小结:通过调查,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就随一位小朋友:小明一起去看看,比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二)新课:

1、配置奶茶:

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来了一位客人。刚巧爸爸妈妈有事出去了。于是小明就做起了小主人,亲自招待这位王叔叔。

师:请客人坐下后,一般要干什么?(泡茶)对,这是待客的基本礼仪。小明打算亲手配制一杯又香又浓的奶茶,招待王叔叔。

(1)奶茶中,奶和茶的比是2:9。看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些什么?

查看全文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通用2篇)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一)教材体系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与《岩石和矿物》、《认识矿物的性质》、《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共同组成“岩石与矿物”单元,本单元属于“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材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地球运动和地表变化”作好铺垫。(二)教学内容本课教材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覆盖在地球表面通过图片导入,提出问题“对于岩石,你了解多少”?为后面学习岩石的特征,岩石的种类建立联系,作好铺垫;第二部分:引导学生仔细研究各种岩石,多角度了解岩石的特征,并对岩石进行分类;第三部分: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三)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岩石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岩石是一种大家经常能见到的东西,说陌生是因为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学生来学,还处于表面的认知状态,只是一些零碎、杂乱、单一的片断,对于岩石的特性,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科学的认识。(四)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特性;2、能够用相关的分类标准(如颜色、形状、软硬等)对岩石分类;3、能查阅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有关资料;4、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实验等探索性活动。科学知识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2、认识岩石有三种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查看全文

认识 = 、> 、<(通用13篇)

认识 = 、> 、

  (四)认识 = 、> 、<

  一、 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认识和表示的意思及用法。

  2、 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二、 导入:

  故事:第三天,小兔子们又去采蘑菇了,今天的蘑菇比较少了,他们才采到四朵蘑菇,他们回到家,准备吃了,(出示:四只兔子和四朵蘑菇一一对应。“=”兔子和蘑菇的数量一样多。)这时兔妈妈回来了,有五只兔子了,只有五朵蘑菇,妈妈没得吃怎么办?(兔子比蘑菇多了一个。“﹥”)老大和老二想平时妈妈那么辛苦,应该让妈妈吃,所以老大和老二就偷的走掉了。(这时兔子的数量比蘑菇少,“)”)出示:=、〉、﹤

  三、 教学过程:

  1、 教学“ = ”①一个对一个比,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呢?

  ②教师示范写法“ = ”。

  ③学生操作,摆几个○对应摆同样多△。

  2、 教学“>”

  ①从图中让学生看出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几比几多?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叫大于号,5>3,读作5大于3。

  ②讲评书写。

  ③用同样的方法教学“<”。

  ④小结。

  3、 巩固强化:做一做:1—3题,相对应的一课一练。

  教后记:1 通过小白兔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

  2 通过记儿歌的方法使学生区分清楚大于号、小于号的方向。

  3 有一小部分学生对于大于号、小于号还不太能区分。主要是方向性的错误。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