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教案

时间:2025-04-05

北师大版数学生活中的图形(通用2篇)

北师大版数学生活中的图形 篇1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新教材教案 生活中的图形(二)

  ------------------------------------------------------------

  十堰市第六中学 雷小勇 2002-12-17 11:26:07

  教学目标  1.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点、线、面等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掌握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难点是对“面动成体”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上节课我们观察和讨论了生活中的一些几何体,今天再一起来寻找构成图形更基本的元素面、线、点。

  1. 展示投影(建筑、生活实物等)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平面、曲面、直线、曲线、点等。

  2. 你能举出更多生活中包含平面、曲面、直线、曲线、点等图形的例子吗?

  二、 新授

  1. 由观察总结出: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

  2. 投影展示正方体和圆柱体

  议一议:1)正方体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圆柱体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都是平的吗?

  2)圆柱的侧面与底面相交成几条线?它们是直的还是曲的?

  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几条边?

  和学生共同总结得到:体由面组成,面由线组成,线由点组成。

  3. 投影展示课本P6想一想图形(动态)

  与学生共同填写:点动成 ,线动成 , 动成体。

  4. 你能举出更多反映“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吗?

  5. 课堂练习:投影展示长方形(矩形),想一想将长方形绕其中一边旋转一周,得到什么几何体?

查看全文

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精选7篇)

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篇1

  分解因式法

  教学目标 :

  1、会用分解因式法(提公因式,公式法)解某些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2、能根据具体的一元一次方程的特征灵活选择方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程序:

  一、复习:

  1、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x= (b2-4ac≥0)

  2、分别用配方法、公式法解方程:x2-3x+2=0

  3、分解因式:(1)5 x2-4x           (2)x-2-x(x-2)        (3)  (x+1)2-25

  二、新授:

  1、分析小颖、小明、小亮的解法:

  小颖:用公式法解正确;

  小明:两边约去x,是非同解变形,结果丢掉一根,错误。

  小亮:利用“如果ab=0,那么a=0或b=0”来求解,正确。

  2、分解因式法:

  利用分解因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分解因式法。

  3、例题讲析:

  例:解下列方程:

  (1) 5x2=4x                            (2)  x-2=x(x-2)

  解:(1)原方程可变形为:

  5x2-4x=0

  x(5x-4)=0

  x=0或5x=4=0

  ∴x1=0或x2=

  (2)原方程可变形为

  x-2-x(x-2)=0

  (x-2)(1-x)=0

  x-2=0或1-x=0

  ∴x1=2,x2=1

  4、想一想

  你能用分解因式法简单方程  x2-4=0

  (x+1)2-25=0吗?

查看全文

北师大版《囚歌》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北师大版《囚歌》教学设计 篇1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甚至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今天我们要学的《囚歌》,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他们在敌人的监牢里,面对毒刑拷打写下来的。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

  二、检查生字

  1、形近字组词。

  囚(囚犯)  棺(棺木)   敝(敝帚自珍)

  因(因为)  官(官司)   敞(宽敞) 

  2、辨析多音字。

  热    血

  3、查字典或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1)囚歌:被囚禁在敌人监狱里的人写的诗歌。

  (2)永生:永远活着,永久的生命。本文指革命烈士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永不磨灭。

  (3)人:坚定的革命者。

  (4)狗:革命者队伍中的叛徒。

  (5)地下的烈火:人民革命的熊熊大火。

  (6)活棺材:监牢。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三、初读诗歌,了解背景、诗题

  1、了解作者生平。

  (1)师:《囚歌》这首诗歌的作者是谁呢?(叶挺)

  谁来介绍一下这位作者?

  (2)指名回答。

  (30教师简介作者。

  《囚歌》是叶挺同志被囚禁在重庆歌乐山渣滓洞集中营时,用铅笔写在牢房墙壁上的一首诗。

  叶挺是广东惠阳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

  命军独立团团长。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1946年3月4日,在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下获得自由。4月8日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飞机失事遇难。

查看全文

北师大版《敕勒歌》《静默草原》教案及练习(通用14篇)

北师大版《敕勒歌》《静默草原》教案及练习 篇1

  二、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生字

  敕勒chìlè   穹qiónɡ庐     见xiàn牛羊     天似sì     笼盖lǒnɡ

  鲍bào      前瞻zhān      簇cù立         接壤rǎnɡ   迥jiǒnɡ然不同

  摩挲suō    咆哮páoxiào  鬃zōnɡ         颊jiá       翡fěi翠

  2. 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

  3. 词语

  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平川。敕勒是古代一个游牧民族,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活动在今甘肃、内蒙一带。

  阴山:就是大青山,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

  穹庐: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苍苍:青色。

  茫茫:辽阔,深远。

  见:同“现”,呈现。

  迥然不同:迥然: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的样子。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

  微不足道: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接壤隐退:①指为官者退职后隐居林下。②消褪。

  穹庐:①古代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②泛指北方少数民族。

  摩挲:①抚摩;抚弄:摩挲铜人|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它。②摸索:幸月色昏黄,门户可辨,摩挲数进,始抵后楼。

查看全文

北师大版三下《中国石》教学设计(通用14篇)

北师大版三下《中国石》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边防战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从而激发同学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词句和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继续练习为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中国石”的形状,理解边防战士对“中国石”的热爱,体会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中国石”是哪里的一块石头,为什么称它为“中国石”,并初步了解作者拣到“中国石”的经过及“中国石”的特点。

  (二)正确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为了解课文扫清障碍。

  (三)读懂每个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再练习划分段落。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每个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练习划分段落。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按“预习”要求,了解戈壁滩上的一块石头,边防军战士称它为“中国石”,这是为什么?看看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拣到“中国石”的经过的,哪些句子是描写“中国石”的样子的,画上记号。

  (驻守在戈壁滩的解放军战士,拣到一块形状和祖国版图相似的石头,十分珍爱它,所以称它为“中国石”。)

  2.自由读课文。在老师的辅导下结合句子的意思,通过查阅工具书,自学(可同桌议论)生字新词,并正音正字。

  驻(zh))守:部队驻扎某地(课文中指戈壁滩)进行防守。

  戈(g5)壁滩:“戈”的本意是古代兵器,也指姓。词意见教学设计后“资料”。

查看全文

北师大版《马拉松》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北师大版《马拉松》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正确读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马拉松的意义,歌颂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抢答引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马拉松吗?它的名称源于什么?a、一个士兵的名字 b、一个波斯小镇的名字 c、一个希腊小镇的名字 d、这个运动项目跑的路程太远,连马都吃不消会松懈。 

  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马拉松是怎么回事?

  3、板书课题:《马拉松》(学生齐读两遍)

  二、朗读课文,理解感悟。

  1、初读课文。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段序。

  (2)课件出示生字词,学生“开火车”接读,齐读。

  2、熟读课文、理解感悟。

  (1)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的马拉松是什么地方?那里有一段怎样的故事,想知道吗?

  ①指名接读1——4自然段。

  ②指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③说说:菲利比斯是一个怎样的人?

  ④指导朗读1——4自然段。

  (2)在小组合作中学习:

  ①齐读第5自然段。

  ②讨论:马拉松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有什么样的意义?

  ③指名汇报,说说马拉松的长度,让学生换算,感受长度。

  ④喜欢马拉松的同学起立读第5自然段。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