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教学设计(精选14篇)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篇1
【设计理念】
1、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
2、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
3、在导演剧本中习得语言的精妙。
【学习目标】
1、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出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二战资料
师:中国的汉字最有想像力,看屏幕上的两个字(投影出示:战争)看到这两个字你的脑海里会想像到什么?生交流。
1、交流收集的二战资料:
师:这些数字是那么地触目惊心。而侵略者的行径同样激起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极大仇恨。从老人到孩子,他们都参加了反法西斯的斗争。
2、导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理解故事内容
师:有人说把书从厚读到薄,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文能力,也就是归纳概括的能力,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那么谁能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生交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深入阅读,体会人物语言
师:下面让我们再来大声读读课文,看看为了保护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做的?找出相关的句子,划下来。(生读课文,交流。)
1、伯诺德夫人的表现:
投影出示:
伯诺德夫人(急忙取出一盏油灯)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吹熄了蜡烛。)
师:母亲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生答)她为什么这么焦急?(生答)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篇1
设计思路:
通过学生的读和演来体会剧中人物的优秀品质.以读为主,在演中得以深化.采用先扶后方的方法,第一场老师加以指导,二,三场由组长带领来学习.让学生不仅要学到知识,而且要让他们的能力得到锻炼.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 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 做到读通,读顺.
3..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
三,演一演
1.学习演第一场戏.
(1)请大家自由读第一场戏(第三自然段),思考:你准备通过伯诺德夫人的哪些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来演出她的勇敢,机智.把重点词句用相应的符号圈画出来.
(2)交流.
(3)小结.
过渡: 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如果让你演伯诺德夫人,你能通过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把伯诺德夫人机智,勇敢的形象表演出来吗
(4)除了伯诺德夫人,这场戏中还需要哪些角色 (三个德国军官.)演出他们怎样的特点 文中提示我们演好哪个动作 (闯)除了动作,你还能联系第一二节的内容想象一下他们进来会说些什么吗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能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心情的变化。
4、了解通过对环境,气氛的渲染能突出人物的形象,刻画人物的性格。
5、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细细体会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教学难点】
1、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背景介绍:
1939年,德国发动了侵略其他国家的战争,当时的法西斯用非常残暴的手段展开了血腥的屠杀……
看录像(教师解说)。
2、师──在这场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涌现了许许多多抗击侵略者的感人故事。
3、师──板书课题: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半截蜡烛》就是发生在法国的一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
生──齐读课题。
二、读悟
1、了解故事梗概:
师──请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读课文,交流。
2、学习3~7节:
⑴ 师──在一番一波三折,惊心动魄,跌宕起伏之后,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
生──小女儿杰奎琳。
⑵ 师──有不同的观点吗?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通过朗读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3.通过品味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走进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学习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装有绝密情报)
2.是呀,这是非同寻常的半截蜡烛。然而,一天晚上,敌人乘着夜色突然闯入伯诺德夫人的小屋,并顺手——引说:点燃了桌上的蜡烛,(板:点燃)伯诺德夫人巧妙地把它——引说:吹熄,(板:吹熄)可是敌人又——引说:重新点燃,(板:重新点燃)杰克借外出搬柴的机会想——引说:把蜡烛端走,(板:端走)敌人却一把——引说:夺回,(板:夺回)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最后时刻,杰奎琳终于成功地把蜡烛——引说:拿上楼。(板:拿上楼)
3.故事一波三折(画上连接线),扣人心弦。虽然没有炮火硝烟,却危机重重,险象环生。
师:老师反复研读《半截蜡烛》这篇课文后,感受颇深,有两个贯穿全文的问题想问问大家。我想让大家也细细品读一下这篇文章,来猜猜老师会问哪两个问题。
二、深入学习课文
㈠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内容,寻找问题和所提问题的答案。
㈡随机交流。
⒈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半截蜡烛 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半截蜡烛 教学设计 篇1
【设计理念】
1、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
2、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
3、在导演剧本中习得语言的精妙。
【学习目标】
1、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出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二战资料
师:中国的汉字最有想像力,看屏幕上的两个字(投影出示:战争)看到这两个字你的脑海里会想像到什么?生交流。
1、交流收集的二战资料:
师:这些数字是那么地触目惊心。而侵略者的行径同样激起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极大仇恨。从老人到孩子,他们都参加了反法西斯的斗争。
2、导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理解故事内容
师:有人说把书从厚读到薄,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文能力,也就是归纳概括的能力,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那么谁能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生交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深入阅读,体会人物语言
师:下面让我们再来大声读读课文,看看为了保护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做的?找出相关的句子,划下来。(生读课文,交流。)
1、伯诺德夫人的表现:
投影出示:
伯诺德夫人(急忙取出一盏油灯)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吹熄了蜡烛。)
师:母亲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生答)她为什么这么焦急?(生答)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精选16篇)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篇1
设计理念
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才折射出人物内在的品质和精神。词语,只有回归文本之中,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积极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关注那些“含义丰富、含情脉脉”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如此,学生的语文学习才具有语文的“滋味”。
设计特色
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在导演剧本中习得语言的精妙。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解释,并能结合表演深入体会“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条理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教学过程
板块一:学习字词
1.教师板书课题,边板书边重点提示“截”的部首“戈”和“蜡烛”的偏旁分别为“虫”、“火”。启发学生用“烛”组词:烛台、烛芯、烛光、烛焰摇曳……
2.教师继续板书: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引导学生朗读,提问:谁发现了这3个人的关系?以此了解:他们是亲密的一家人,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法国,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插问:你知道法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世界闻名的夫人吗?(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