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时间:2025-04-05

八年级物理下册暑假作业答案(精选2篇)

八年级物理下册暑假作业答案 篇1

  暑假作业答案【一】

  一、1.热胀冷缩的,35℃-42℃

  2.甲:11℃、乙16℃、丙:9℃

  3.冷热程度,温度高

  4.冰水混合物,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273℃

  5.与温度计玻璃泡充分接触,温度计的量程(测量范围),与温度计垂直

  6.t=t+273k,开尔文,k,316k

  7.(1)液化,吸热 (2)汽化,吸热 (3)凝华,放热

  8.(1)汽化 (2)液化 (3)升华 (4)凝华

  9.只在表面,任何温度都可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升高液体温度,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加大液体表面积。发生部位不同、温度条件不同、汽化快慢程度不同。吸收热量

  10.晶体,非晶体。都要吸收热量,晶体有固定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熔点

  11.(1)230(2)固体升温,熔化,温度,吸收热量。液体升高,液体降温,液体凝固成晶体的过程,放出热量,固体降温。(3)3,固液共存,凝固,前者吸热后者放热

  12.温度足够低,提高液体压强

  二、1.a   2.c   3.d   4.c   5.ad   6.c

  7.b   8.bc 9.d   10.c   11.a   12.c

  三、1.×  2.×  3.√  4.×  5.×  6.×  7.√  8.×

  四、1.估测被测物体温度,并看温度计的测量范围

  2.玻璃泡不离开被测物体,不碰到被测物体以外的物体。

  3.离开被测物体,视线与温度计垂直。

  暑假作业答案【二】

  一、选择题(共36分,每小题2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d b d d a c a d b d b a b b d c d b

查看全文

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教案(通用17篇)

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体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通过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认识,解释飞机升力的产生,并解释相关现象。

  3、通过实验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探究实验体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通过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认识,解释飞机升力的产生,并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难点:

  运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等相关现象。

  教学工具

  乒乓球、白纸、注射器、小船、漏斗、烧杯、吸管、自制连通器、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同学们,请先看一个实验,如图所示,我打开阀门A,关闭阀门B,让红色的水流入管径粗细不同的透明塑料管,请注意观察三支小竖管中水柱的高度。你观察到什么?(三个容器的水面高度是一样的,图1所示是一个连通器,连通器里装入同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是,各容器中液面总保持相平。)

  请看如果我打开阀门B,可以看到什么现象?(水从B端流出)这时请看三支小竖管中水柱的高度是否相同?(不相同)你看高度发现什么特点呢?(粗管处的水柱高、细管处的水柱低)

  分析:根据学过的连通器原理,当水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总保持相平。如今当水流动时,小管中水柱的高度却不相同,说明水平管中的深度也就不相同。根据液体的压强公式p=ρgh,也就是说各个粗细管中水的压强就不相同。

  同学们猜一猜,想一想,这个不相同可能会跟什么有关系呢?(水是否流动)

查看全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优秀(通用3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优秀 篇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磁场对电流作用的计算方法。

  2、掌握左手定则。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在掌握磁感应强度定义的基础上,掌握磁场对电流作用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运用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的方向。

  2、计算磁场力时,对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不同空间位置,正确地运用不同的三角函数和题目提供的方位角来计算是难点。

  三、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

  1、磁感应强度是由什么决定的?

  答:磁感应强度是由产生磁场的场电流的大小、分布和空间位置确定的。

  2、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是什么?

  3、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在什么条件下才成立?

  成立。

  4、垂直磁场方向放入匀强磁场的通电导线长L=1cm,通电电流强度I=10A,若它所受的磁场力F=5N,求(1)该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是多少?(2)若导线平行磁场方向。

  答:因通电导线垂直磁场方向放入匀强磁场,所以根据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

  5、若上题中通电导线平行磁场方向放入该磁场中,那么磁场的磁感应强度是多大?通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是多少?

  答:当电流仍为I=10A,L‖B时,该处磁感应强度不变,仍为B=0.5T,而通电导线所受磁场力F为零。

  (二)教学过程设计

  1、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板书)

  我们已经了解到通电直导线垂直磁场方向放入磁场,它将受到磁场力的作用,根据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可以得出:

  F=BIL

  当通电导线平行磁场方向放入磁场中,它所受的磁场力为零。看来运用F=BIL来计算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的大小是有条件的,必须满足L⊥B。

查看全文

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导学案人教版(精选15篇)

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导学案人教版 篇1

  —新授课

  ★整体设计说明★本课由浮在水面的物体和浸没水中的物体是否都受到浮力引入新课,进而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自然展开,体验整个探究过程,重点培养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重点突破“突然出现”的、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溢水杯。根据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划分,本节课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探究知道浮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数据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并验证。按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探究浮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并在寻找过程中收集数据、总结规律。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在这个难点上先通过定量探究浮力大小和ρ液、v排的关系。再通过对数据“分析与论证”,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教材分析★

  本课安排在《压强和浮力》的最后一节,学生对于力和运动已经有较深认识,同时也说明本节综合性较强。

  ★教法建议★

  本课分为三个板块:认识浮力,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很多学生没有经历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直接进入了阿基米德原理,这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也是不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建议从真实的生活现象入手一一探究破解,加深学生对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理解。有条件的学校因设置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学情分析★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已经对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受浮力有比较浅显的认识,但对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是否受浮力”及“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认识还不够,甚至存在错误的前概念。

查看全文

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导学案人教版(精选14篇)

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导学案人教版 篇1

  —新授课

  ★整体设计说明★本课由浮在水面的物体和浸没水中的物体是否都受到浮力引入新课,进而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自然展开,体验整个探究过程,重点培养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重点突破“突然出现”的、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溢水杯。根据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划分,本节课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探究知道浮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数据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并验证。按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探究浮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并在寻找过程中收集数据、总结规律。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在这个难点上先通过定量探究浮力大小和ρ液、v排的关系。再通过对数据“分析与论证”,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教材分析★

  本课安排在《压强和浮力》的最后一节,学生对于力和运动已经有较深认识,同时也说明本节综合性较强。

  ★教法建议★

  本课分为三个板块:认识浮力,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很多学生没有经历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直接进入了阿基米德原理,这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也是不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建议从真实的生活现象入手一一探究破解,加深学生对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理解。有条件的学校因设置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学情分析★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已经对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受浮力有比较浅显的认识,但对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是否受浮力”及“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认识还不够,甚至存在错误的前概念。

查看全文

八年级物理下册《动能和势能》导学案人教版

一、新课引入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新课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实验,实验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