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商人的地位变了》教学设计
初中政治《商人的地位变了》教学设计
一、 课程标准:
4-3 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把握商人的经营方式、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的变化和贵族走向没落情况以及农民角色的转变,理解手工工场的出现、工商业的兴起改变了国家的经济政策、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从中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社会变革的基本历史发展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取代农耕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不被淘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使学生获得积极、合作的情感学习的体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早期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产生)。
教学难点:14-16世纪西欧国家一系列社会变革的背后是手工工场的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即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的变革这一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四、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为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围绕上述构想,我的设计如下:
课堂步骤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来了解一下德国16世纪最大的富商家族——富格尔家族的发展史。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全册1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课程标准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了解义和团反侵略斗争的史实,对比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认识中华民族危机及全面加深的重要原因。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学习、交流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动手设计“辛丑条约及影响”的知识表格
运用图表,比较历次侵华战争,得出中国正在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侵略的史实。比较历次战争签订的条约内容,得出中国人民遭受的灾难越来越深重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八国联军的暴行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向清政府进行的又一次穷凶极恶的敲诈勒索;处于弱势的中国人民是不畏强暴的,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应勿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和《辛丑条约》的内容
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正确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四、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 知识构建
指导指导自读课文,完成下列提纲:
时间:19xx年6—8月
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第一阶段:从19xx年6月发动战争到廊坊阻击战
八国联军 经过
侵华战争 第二阶段:从19xx年7月到8月攻陷北京。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课教学设计人教版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夏朝奴隶制国家建立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去感悟历史;通过制作年代尺、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西周分封制
教学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它的建立有什么意义?(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夏朝的兴衰
★请同学看地图册上p7《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并阅读教材和课后自由阅读卡,
1、指出夏朝的统治中心地区和都城的地理位置。
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建都阳城。
2、夏朝建立的国家机构有哪些?
修筑城堡、宫殿,建立政府机构,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3、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全册3
巩固与检测:
1.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事件是( )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八七会议
2.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权是在( )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文家市决策 d.三湾改编
3.井冈山会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的是( )
a.毛泽东 b.朱德 c.陈毅 d.彭德怀
4.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中央革命根据地
c.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d.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5.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蒋介石调集50万人重点围攻
b.蒋介石有帝国主义全力支持
c.蒋介石的50万人装备先进
d.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指挥错误
6.对遵义会议的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
b.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
c.这次会议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这次会议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7.举行一次班级故事会,讲一讲你所知道的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说一说你心目中的长征精神是什么。
8.同学们可以尝试着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对红军长征的理解,为我们第三单元的活动课做好准备。
八年级历史上册《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国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历史的意识。
教学的重点难点
1、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2、难点:西安事变如何解决。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启发引导
教学准备 《松花江上》歌曲、《西安事变》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课前我先播放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听后想想:这首歌反映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一曲悲怆的《松花江上》,当年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传唱。它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懑。九一八事变这一国耻,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没齿难忘。)下面我们来学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全册2
第13课 伟大的开端
教材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学习板块的概述部分为我们讲述了四个问题,分别是五四运动与中共诞生的时代背景、五四运动兴起的标志与过程、中共诞生及历史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景。
本课题的主旨是“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一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开端意义的伟大历史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里程碑,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篇章,改变了20世纪的中国命运。
一.课标要求
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
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
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
根据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和课外知识等,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提高史论结合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师拟好的专题,分组选题,通过资料收集、分析、整理工作,在课堂上表达观点、质疑解疑,增强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选取优秀的影视片断或有代表性的图片等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
通过课堂学习展示活动,掌握重点内容,培养能力,培育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五四运动基本史实的学习和讨论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五四精神,激发其学习五四青年“彻底地不妥协”的爱国精神,学习他们站在时代的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