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的教案

时间:2025-04-05

思品教案-同情和帮助残疾人(精选2篇)

思品教案-同情和帮助残疾人 篇1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残疾人在生活上、学习上有许多困难,需要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2.知道同情、尊重、帮助残疾人是人人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

  情感:

  1.体验残疾人的困难,同情残疾人的不幸。

  2.愿意帮助残疾人。

  行为:

  1.遇到残疾人有困难,尽力帮助。

  2.积极参加学校、社区组织的助残活动。

  3.不嘲笑、不戏弄残疾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依照课程标准中“遵守公德”的有关要求编写的。本课与第8课同属“遵守公德”单元,本课主要对学生进行同情和帮助残疾人的教育。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这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在学校中对学生进行同情心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课课题为《同情和帮助残疾人》“爱心”就是以同情、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对待残疾人,并在生活上关心和帮助他们。

  教法建议:

  1.由于学生对残疾人在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没有感性认识,所以,建议本课教学要注重对残疾人的感情体验,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为残疾人着想,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

  2.要找出残疾人的闪光点,让学生看到残疾人中的强者,使他们认识到残疾人照样能为社会做出贡献,残疾人也是值得尊重的。

  3.本课教学要扣住“社会公德”进行,把同情、帮助、关心、尊重残疾人这一社会公德,做为学生的行为准则,教育学生做一个遵守公德的文明人。

  教学设计示例

  六 同情和帮助残疾人

查看全文

帮助熊奶奶(精选2篇)

帮助熊奶奶 篇1

  (中班)

  活动要求:

  1.观察图片,了解熊奶奶的困难,并结合生活经验根据不同困难给予帮助。

  2.使幼儿体验到关心帮助别人后的快乐,培养幼儿初步的移情能力。

  活动流程:

  经验回忆--迁移想象--分享快乐

  材料与环境创设:

  图片三幅;木偶熊奶奶:熊奶奶头饰一只。

  活动指导:

  一、生活经验回忆

  1. 小朋友,你们遇到过困难吗?

  2.什么是困难?

  3.你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

  二、迁移想象(观察图片,了解熊奶奶的困难,激发幼儿的情感)

  1.(出示熊奶奶木偶)小朋友,熊奶奶年纪大了,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心里不高兴,你们猜猜熊奶奶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2.(出示图片)熊奶奶到底遇到什么困难,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幼儿自由观赏图片,老师巡回指导。

  3.讨论交流:熊奶奶遇到什么困难,你准备怎样帮助它?

  (1)走台阶,因为腿脚不便,摔倒了,怎么办?

  (2)熊奶奶怎么会在浴室摔倒?怎么帮她解决困难?

  (3)从熊奶奶表情及动作,了解熊奶奶的孤独,帮助它解决。

  小结:小朋友本领真大,解决了那么多困难。现在熊奶奶也来了,看看你们能不能让它高兴起来。

  三、分享快乐(在音乐游戏中体验的快乐。)

  组织幼儿跳集体舞《打起手鼓唱起歌》.熊奶奶孤独站在一边,小朋友能用自己方法关心它。当熊奶奶出现不舒服时,会用不同方法主动帮助它。

  熊奶奶为了奖励小朋友,发给小朋友礼物,进一步让幼儿体验到帮助别人,别人高兴了自己也会感到高兴。

查看全文

给我们帮助的电话号码(精选2篇)

给我们帮助的电话号码 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110、119、120几种特殊的号码及其作用。

  2、不随意拨打特殊的电话号码。

  活动准备:

  手机、座机各一部;110、119、120的号码卡片;毛毛肚子疼的图片、着火的小兔家图片、小偷图片各一幅。

  活动流程:

  一、引导幼儿讲讲电话的作用。(出示电话,引起兴趣)

  1、宝贝,看一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手机有什么用处?如果打电话,首先要知道什么?那你知道你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吗?谁来说一下,并点数有几个数。

  2、出示座机。咦、这是什么?放在某个地方,不能随便移动的电话,很多小朋友家里已经不用这样的电话了,我们幼儿园办公室的电话就是这样的座机,它的电话号码是5289503,你生病或有事不能来幼儿园的时候可以打这个电话请假,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它是由几个数组成的。

  3、老师还知道三个特殊的电话号码,它有3个数组成,它是人们遇到危险或困难的时候使用的,你们知道吗?是哪几个号码?

  二、依次出示图片。

  老师准备了几幅图片,让我们一起看一下什么时候会用到这些电话号码。

  1、出示着火的小兔家。

  这是谁的家?在什么地方?小兔家发生了什么事情?用什么办法才能把火扑灭?该找谁帮忙?怎样才能尽快的找到消防队的叔叔呢?引导幼儿了解发生火灾时应该及时打119求救。

  2、 出示小偷。

  咦、这是谁?他要干什么?我们打那个电话?遇到坏人应该怎么办呢?该找谁来帮忙呢?怎样才能尽快找到警察叔叔?引导幼儿拨打110,先请个别幼儿拨打,然后全体幼儿模仿拨打。

查看全文

我爱帮助同学(精选6篇)

我爱帮助同学 篇1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2.知道热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是一种美德。

  3.知道同学之间友爱互助的事例。

  情感:

  1.同情有困难的同学,愿意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2.体验帮助同学、伙伴时的高兴心情。

  行为:

  主动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伙伴。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一、二年级“团结友爱”德目中的有关内容和要求编写的。热心帮助有困难的人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具有这种品德的人,能在别人遇到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热情的帮助。

  本课课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主人公“我”主动热心帮助同学的两件小事。第二部分,通过老师和“我”的对话,说出为什么“我”爱帮助同学。

  本课设有五个栏目,即“说一说”“议一议”“学一学”“想一想”“夸一夸”。

  “说一说”栏目,设在课文的前面,起导入  作用。

  “议一议”栏目是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一学”栏目是学儿歌。学会儿歌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要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想一想”栏目,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帮助有困难同学的具体行为指导。

  “夸一夸”栏目,意在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号召大家向这些同学学习,形成一种主动帮助有困难同学的风气。

  教法建议:

  1.在教学“想一想”栏目时,不要强求学生回答的答案是唯一的,应鼓励学生设计多种答案。

  2.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感受。

查看全文

同情和帮助残疾人(通用5篇)

同情和帮助残疾人 篇1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残疾人在生活上、学习上有许多困难,需要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2.知道同情、尊重、帮助残疾人是人人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

  情感:

  1.体验残疾人的困难,同情残疾人的不幸。

  2.愿意帮助残疾人。

  行为:

  1.遇到残疾人有困难,尽力帮助。

  2.积极参加学校、社区组织的助残活动。

  3.不嘲笑、不戏弄残疾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依照课程标准中“遵守公德”的有关要求编写的。本课与第8课同属“遵守公德”单元,本课主要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这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在学校中对学生进行同情心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课课题为“爱心”就是以同情、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对待残疾人,并在生活上关心和帮助他们。

  教法建议:

  1.由于学生对残疾人在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没有感性认识,所以,建议本课教学要注重对残疾人的感情体验,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为残疾人着想,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

  2.要找出残疾人的闪光点,让学生看到残疾人中的强者,使他们认识到残疾人照样能为社会做出贡献,残疾人也是值得尊重的。

  3.本课教学要扣住“社会公德”进行,把同情、帮助、关心、尊重残疾人这一社会公德,做为学生的行为准则,教育学生做一个遵守公德的文明人。

  教学设计示例

  六

  认知:

  1.知道残疾人在生活上、学习上有许多困难,需要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查看全文

我爱帮助同学(通用4篇)

我爱帮助同学 篇1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2.知道热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是一种美德。

  3.知道同学之间友爱互助的事例。

  情感:

  1.同情有困难的同学,愿意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2.体验帮助同学、伙伴时的高兴心情。

  行为:

  主动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伙伴。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一、二年级“团结友爱”德目中的有关内容和要求编写的。热心帮助有困难的人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具有这种品德的人,能在别人遇到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热情的帮助。

  本课课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主人公“我”主动热心帮助同学的两件小事。第二部分,通过老师和“我”的对话,说出为什么“我”爱帮助同学。

  本课设有五个栏目,即“说一说”“议一议”“学一学”“想一想”“夸一夸”。

  “说一说”栏目,设在课文的前面,起导入  作用。

  “议一议”栏目是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一学”栏目是学儿歌。学会儿歌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要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想一想”栏目,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帮助有困难同学的具体行为指导。

  “夸一夸”栏目,意在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号召大家向这些同学学习,形成一种主动帮助有困难同学的风气。

  教法建议:

  1.在教学“想一想”栏目时,不要强求学生回答的答案是唯一的,应鼓励学生设计多种答案。

  2.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感受。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