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案

时间:2025-04-05

白杨礼赞教案(通用14篇)

白杨礼赞教案 篇1

  一、教学思路

  部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散文单元。

  散文以包蕴万千的内容,丰富的哲理、精深的思想、巧妙的语言成为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极佳媒介,特别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散文的行文思路,作家的文风学养,都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最容易学习和模仿的,好的散文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教学提供了难得的范例。

  散文融情、理、趣于一体,一篇篇精美的文章,一个个美的不同角度,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审美视野,有助于学生审美感受力和鉴赏能力的提升。

  现代散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带着学生去体会美,即语言美,形式美,意境美,情感美,哲思美。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阅读不同类型的散文,了解不同散文的特点。《背影》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表现永恒的父子之情;《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讴歌昂扬刚健的民族精神;《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是充满哲思的文章,思考生命的永恒和人生的真谛。《昆明的雨》是一篇以雨为话题,展现雨季中寻常生活的美感与诗意。《背影》《白杨礼赞》两篇文章都有一个集中的具体的形象;《昆明的雨》没有一个集中的具体的描述形象,更散一些;但是这几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所写的景,人,事,物,都凝聚于一条线。这三篇文章在构思上有个共同的特点,表达情感的句子回环往复,构成文章的回环之美。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写法,品味语言。《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经典名篇。学生对这一类散文还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引导细致阅读上下功夫。

查看全文

《白杨礼赞》教案(通用16篇)

《白杨礼赞》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

  2.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3.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查看全文

《白杨礼赞》教案(精选16篇)

《白杨礼赞》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

  2.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3.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查看全文

《白杨礼赞》教案(通用16篇)

《白杨礼赞》教案 篇1

  教学重点:

  1、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象征的艺术手法。

  预习要求:

  1、阅读预习一,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完成预习三,1,3

  1、给下列字注音:

  错综 毡子 外壳 昔 主宰 垠 砥 恹 逸 晕圈 倔强 虬枝 婆娑 楠木 颀

  2、解释下列词语: (四音节合成词要求说出结构)

  视野 黄绿错综 妙手偶得 锤炼 主宰 垠 坦荡如砥 倦怠 潜滋暗长 恹恹 旁逸斜出 参天 婆娑 伟岸 纵横决荡 秀颀

  教时安排:

  1 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复习学过的课文找学生介绍茅盾。

  2,板书课题 白杨礼赞

  茅盾

  总结:

  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3、找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 预习一。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

  毡 外壳 主宰 垠 坦荡如砥 恹 逸 晕 虬 颀

  集体订正。

  三,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 象征的手法

  2、分析课文结构。

  3、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四,学生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

  提示:1,本文一共几小节? 9 节

  2,礼赞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总结:

  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

  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查看全文

《白杨礼赞》教案(精选17篇)

《白杨礼赞》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体会恰当运用排比反问句式对于表情达意的作用

  掌握作者分层次描写白杨树的方法。

  一、导入、示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学习目标:

  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2 体会恰当运用排比反问句式对于表情达意的作用

  3 掌握作者分层次描写白杨树的方法。

  二、出示自学指导

  读课文第5-9节,思考:

  1 课文第五段是对白杨树的正面描写,你能说出作者描写的层次吗?

  2 (1)探究.练习三 (2)作者为什么赞美白杨树?

  3  课文结尾写楠木是否离题?为什么?

  三、生读书、思考

  四、讨论、交流

  1 第五段先总述白杨“力争上游”的特点,再分别描绘白杨的干、枝、叶、皮,最后抽象出白杨“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特点。

  2 (1)引导生读四个句子,理解它们的含义,明确答案。

  反问句的问法:1句用肯定的语气表达否定的语气,后三句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语气。

  意思逐层加深:

  由“不只是树”联想到人:“至少象征了北方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最后联想到“在华北平原……精神和意志”。

  (2)引导生从文中找句子。

  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精神。

  师小结白杨的象征意义。

  3 指名生答 不离题

  a  它与白杨形成对比

  b  引出赞美楠木的国民党蒋介石们,表明自己对党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

查看全文

白杨礼赞优秀教案(精选12篇)

白杨礼赞优秀教案 篇1

  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初中后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

  七年级时学习了《短文两篇》,对托物言志的写法已有所了解,结合本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学生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但是由于所处时代的隔膜,学生对本文作者运用托物言志写法的相关背景缺乏了解,需要在学习中补充相关背景资料。对于本文在层层递进的排比中明晰深化的象征意义,需要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领会。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依循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象征手法,认识托物言志。

  3、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依循文章的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学习象征手法,理解象征意义,认识托物言志。

  教学创意:

  以读识文、以读悟情、以读会意。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铺礼赞之情

  (一)解题,定情感基调。

  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4课《白杨礼赞》(板书)。看文章题目,大家认为作者对白杨树的情感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明确:充满敬意的赞美。礼赞。崇敬和赞美。

  (二)掠句,证情感深厚。

  除了文题,文章中还有没有哪些句段直接表现了这种赞美之情?

  明确: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