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白杨》教学设计(精选17篇)

《白杨》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通过自学及重点指导,使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会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2.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并在理想情操方面受到初步的鼓励.

  3.引导学生从感性上领会课文中心思想,体会作者以物喻人,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以物喻人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第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十一位旅客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父亲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 他又是怎样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探究.

  二 再读课文,理解白杨.

  1,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读后告诉大家,你了解了白杨什么

  2, 学生默读课文.读后请同学诉说自己的所得.

  3, 大家是从爸爸的介绍中了解到的.我们一起来读这几个句子 .(出示爸爸说的话)

  4, 学生一起读这几句话.

  5, 指名读第一句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1)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白杨树什么特点 去掉"从来"这个词行吗 比较朗读.

  (2)白杨树这么直,那它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1——3 自然段,划出体现白杨树生长环境的词句.

  (3)读后同学们交流,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查看全文

白杨教学设计(精选16篇)

白杨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能分析课文的结构,归纳课文中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学习文章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口述课文大意。

  建立课堂:起立、问好、询问到课人数。

  复习:点名学生上讲台听写课文《白杨树》所学习的字词,并且造句。

  导入:白杨树和胡杨树是新疆常见的树,白杨树象征着新疆人的坚忍不拔,胡杨树象征着新疆人的顽强奋斗。在生活当中,我们的周边到处可以看到白杨树,但是大家只知道它是一棵树,并不知道它的另一面,学习本文,让我们来了解白杨树不同的一面。

  教学内容:

  一、播放HaFaLa软件课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引导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二、老师点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三、老师带读一遍,学生跟读,并画出不理解的句子。

  四、讲解自然段的段意。

  1、同学们说说这篇课文分了几个自然段,文章中故事是以什么方式展开的?

  学生回答:课文分十五个自然段,文章是以爸爸、哥哥、妹妹三个人的争论而展开的。

  2、对整篇课文进行分段归纳?

  (1—2)荒漠的大戈壁荒芜人烟,在铁路两边,只有笔直的白杨树。

  (3—12)哥哥和妹妹两个争辩白杨树,爸爸最后给兄妹作解释。

  (13—15)通过白杨树的坚强,反映出像爸爸这一类新疆人的品质。

  3、文中提到,戈壁铁路两边的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查看全文

白杨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3篇)

白杨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叶老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遵循文本结构文章的思路与特点,并整合学生学习的需求,就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文本资源、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作用。

  本设计采用学案导学的方式,体现篇章的整体,突出学生的自读自悟,从白杨的特点,到爸爸的心,再由爸爸神态变化的感悟,回归更高层面的整体,力求实现作者、编者、教者、学者的四心相通,实现理解、感悟、运用、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

  【教材分析】

  《白杨》是作者袁鹰的一篇抒情散文,讲的是爸爸在火车上向子女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作贡献的志向。

  课文在写作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借物喻人——作者表面上是写白杨树的特点,实际上是在表白爸爸的心,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二是以神态描写为主线,结构全篇。于是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描写、介绍白杨树,另一条线索就是爸爸的神态变化。两条线索相互交织,贯穿文章始终。教学重点是了解白杨树的特点,领悟爸爸表白的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情况分析

  故事背景远离学生生活,相关历史学生不甚理解;“新疆”“大戈壁”学生较为陌生,无法想象那里的艰苦,更对那里的生活状况、发展状况知之甚微。学生应该易于理解白杨树的特点,能将白杨与爸爸建立起联系,但要真正全面感悟“爸爸借白杨要表白的内心”有一定的困难。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说明

查看全文

《白杨》教学设计(精选17篇)

《白杨》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二、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查看全文

《白杨》教学设计(通用13篇)

《白杨》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2.让学生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其生存的环境,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

  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培养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3.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4.适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达到拓展的目标。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通过分析重点字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爸爸对白杨称赞的那一段话的真正含义。引导学生学习白杨一样的品质。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图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和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图片创设情境、语言引导)

  同学们,你们知道戈壁滩是怎么样的吗?在黄沙满地的隔壁滩上,有不少“绿色卫士”坚守着这块土地。他们是谁呢?对!他们就是白杨。(板书:白杨)

  二、讲解过程:

  1听课文朗读录音,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大意。 

  (1)带着问题听课文朗读录音。问题: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讨论后明确答案: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在去新疆的路上,因看到白杨而引起了一番议论的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从一下几点出发帮助学生自学生字词。

  (1)划: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

  (2)查:通过查字典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读音和词义。

查看全文

《白杨》教学设计(精选12篇)

《白杨》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祖国的边疆,处处能见到一种树——白杨(板书),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也不像榕树那样浓荫蔽日,只是笔直地向上长,一排排、一行行。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导学1—3自然段:

  1、指名读,问:白杨树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没有山、水、人,天地浑黄一体。)

  2、看图,问:白杨树是什么样子的?在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高大挺秀)像什么?(卫士)

  3、指名读。

  师: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白杨还长得高大挺秀,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赞美)

  三、导学4—14自然段:

  1、过渡:刚才那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了白杨,那么爸爸眼中的白杨是什么样子?

  2、分角色朗读4—14自然段。思考: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的?找出来做上记号。

  3、小组讨论: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从哪儿可以看出?(出示:“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填关键词。)

  4、白杨甘愿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说明它有一种什么精神?(奉献)

  5、指导朗读。提示:白杨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朗读时应带着什么语气来读呢?(赞美)

  6、过渡: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有一批像“爸爸”这样的边疆建设者,响应党的号召,自愿去建设边疆。这些建设者与白杨有什么相同点?(坚强,奉献精神)

查看全文
目录